以创新精神开拓工作新局面
按照全总关于工会工作要实现“五突破一加强”的要求,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会工作的任务很艰巨。要完成这艰巨的任务,非得有创新精神不可,否则,无以开拓工作新局面。
一、为什么强调必须有创新精神
要开拓当前工会工作新局面,必须有创新精神,起码有两大理由。
首先,是形势的需要与要求。党的十五大之后,中国社会在过去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更大更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更大更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l、我国已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经济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因而,近两年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刺激需求,扩大内需为主要导向。这一变化对职工的影响有利有弊。利是物价持续偏低,有利于生活水平的稳定及提高;弊是一部分职工由于需求不足,生产能力相比过剩而开工不足,收入减少;特别是发挥需求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更优化发展,~部分企业被淘汰使_些职工下岗、失业,这是不可避免的“阵痛”。2、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调整,从理论到了实践,使十五大关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的格局在全国初步形成,而国有企业也开始面貌一新,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大的很杂,即国有大型企业或独资、或控股,但经营内容、方式多元化,“工、贸、技”三合一,很难判断一家国有大型企业是属工业口还是财贸口,这也符合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的一般特征。小的很散,即小型企业或股份制或合作制,或转为私营或被买断,但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是,这些小企业不再归属于一两个政府主管部门去主管(如经委、财办等),而开始成为无上级企业,这给工会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国有企业的变化对职工观念、工作、生活等都冲击不少。3、劳动关系进一步企业化、市场化、契约化。劳动关系的这“三化”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便开始了,但尚不规范、完备,以狠抓社会保障工作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而直接进入社会领取失业保险金为标志,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市场配置劳动力更为显著。这一变化对国有企业改革很有好处,对维护职工的劳动保险权益很有好处,但职工在劳动市场中处于弱者、被动的地位也更为明显。4、以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为标志,中国更加开放,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中国企业不但要参与国内市场,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现实。中国的“人世”,在带来一系列好处的同时,也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一些企业会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压垮一些企业,使职工失业,也可能促使这些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进入良性循环。5、私营企业异军突起,极大地冲击了原来的传统的经济格局或人们想象中的以比例划线的经济格局,越来越多的职工在非公有企业工作,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党的建设、工会建设、思想教育工作、社会管理等等暴露出了许多不适应。大家还可以列出一些变化,因为十五大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实在是太大太深刻了。
其次,是开展工会业务工作的需要与要求。过去几年,特别是按照全总提出的总体思路开展工作之后,我们的工作的确有了很大的进展,有些工作的确也是创新。如集体合同工作,就是一种借鉴式的创新;又比如厂务公开工作,可以说是发展式的创新。但又不得不承认,有相当一些工作已经开始显露出其不适应形势要求的迹象了,陈冰主席早在去年就有一个看法,叫做许多工作处在“胶着”状态,即要发展前进很难,但又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倒退,所以只能“蜗行”,前与后之问,保持现状与发展创新之间在“胶着”。我很赞成这一看法。要打破这种“胶着”状态,非要有创新精神不可,没有创新,就很难打破这种“胶着”状态。比如组建工作。从1980年全省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以后,全省年年都抓组建。到1994年6月,全省建了近5000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会。深圳致丽玩具厂的一场大火以及江西一合资企业老板把工人关在狗笼子的事件,一下子把在外商投资企业建工会覆盖面太小的问题给暴露出来了,这便有了1995年的全会抓组建。从95年开始,全省各级:r会抓组建不遗余力,也抓出了成绩。到1999年底,全省实有外企工会组织18000多家,加上建了又消亡的约4000家,最近5年全省新建外企工会数是前15年总和的4倍。成绩不可以说不大。我们都感到这样抓组建很吃力,而且仍然有一部分外企没有建立工会,全省已建工会的企业数占登记注册数的30%左右,占已投产开业数的60%左右,占符合建会条件的企业数的85%左右。而职工人会率则长期在50%左右,离尉建行同志所要求的“三个最大限度”差距仍然较大。更为严峻的是,这边外企工会组建工作仍在艰难地前进,那边又冒出了15万家私营企业。而至1999年底止,全省才建了1600家左右的工会,实有1260家,有350多家有建了工会又流失了。因此,私企的组建任务非常艰巨、繁重。以1980年至1994年外企组建工会的速度,15万家私企的组建任务要30年才能完成;按1994年至1999年外企组建工会的速度,也得花10年时间。因此,按照一家企业建一家基层工会委员会的模式,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思路,是绝对不能实现全总要求的“突破”和尉建行同志提出的“三个最大限度”的。东莞市总去年就算了账,觉得按照原来的一个模式(当然不是全盘否定)来搞组建是不行的,便果断地在寮步镇搞了试点,他们的做法就是以镇、村工会为依托,先搭架子,后充实,再规范发展,做到有会员、有组织、有活动就行了,结果是很快就把组建工作促上去了,全年一下子工会组织就覆盖了近3000家企业。后来,我们发现,广州海珠区的新滘镇,番禺市的灵山镇等地方,也是这样把工会组织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不二重三有四种方式五个依靠”。一不就是不局限于原来的一家企业建立一家工会的组织形式,建了工会小组也是搭了组建的架子;二重就是重在覆盖,重在维权工作的落实;三有就是有会员、有组织、有活动;四种方式就是组建工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建企业工会小组、委员会,再建村、镇或开发区工会;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建镇、村或开发区工会再延伸到企业工会、工会小组;同时建立的方式——企业工会、村、镇工会同时建立;原来的方式——成熟一个建立一个;“五个依靠”就是依靠职工的理解、支持,依靠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威力,依靠党政的重视、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依靠工会自身的思路、方法、手段的创新,依靠制度建设。这样一创新,组建工作的“胶着”状态就打破了。私营企业工会的组建工作,采取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去进行,也一定能够发展。又比如,集体合同工作,不少同志对集体合同工作有怀疑,主要是认为它的功效似乎不是很明显。其实,这不能怪集体合同这一制度的本身,而应从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工作上去研究集体合同功效不明显的原因。这也是一种“胶着”状态,要“突破”,就要有创新,就要在集体合同的核心问题——工资谈判上下功夫,如果集体合同制度不真正在工资谈判上有突破,集体合同很难有大的作为。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手段去强化集体合同,使之真正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要一下子推行工资谈判,可能还不是时候,还缺乏一些必要的条件,目前只能是试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强化集体合同制度,的确需要我们有新的突破,就是说,要有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这样,工会是有好传统,但似乎也处在“胶着”状态,不创新,工会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
以上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去说明,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开拓,极为需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会有新的理论,新的思路,新的手段,新的方法……。
二、怎样才能创新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才算是“新”。许多同志都有创新的愿望,但创新不是新瓶装旧酒,不是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的“新”。我个人认为,称得上是创新或新的,起码要符合下面三点的其中一点:
l、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势创新。
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古往今来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太狭隘了,有时甚至成为投机取巧者、投降变节者的辩护词。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能正确把握形势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从历史上看,只有能创新的人,才能创出不朽的业绩,留下千古不灭的英名(李白的“唯有饮者留其名”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要因势创新,其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死守旧的工作思路,死抱过去的工作方式不放,就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只有因应形势的要求和变化,创造出新的东西,走出新的路子,才叫做实事求是。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一点不容易,首先要有勇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不改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不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中国就会走向内乱。对此,许多人都是看到的,但不敢说,不敢冒风险拨乱反正。因为这样做了,会被扣上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以极大的勇气坚持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终于使中国走上正轨,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能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推陈出新。
许多工作都有很好的传统,继承优良传统是做好工作很重要的条件之一。做好工作又需要规章制度,要有一定之规,要有一定的模式,否则,工作就没有标准,也就不知怎样做和怎样才能做好。但规章制度又是相对的,你既要受其约束,又不能太受其约束,否则,创新就是一句空话。比如,我们推行“一二三四”的做法和经验,就不是全盘否定一家企业建一家基层工会委员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工会法》和《工会章程》规定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许多地方实践并总结出来的“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组建工会组织的基本做法,而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在外资企业组建基层工会,会受到资方的阻挠,有些职员工不理解,考虑到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利于非公有企业基层工会干部面对面地与资方进行抗争等等因素,就先发展会员,建立工会小组,使工会组织先覆盖到这些企业,使这些工会会员、工会小组的上级工会,主要是村镇工会有“耳目”,能及时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的一些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的做好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突破一家企业建一家基层工会的规定和程序,是不把这些规定和程序固定化,而是把组建工作看作是一个过程,看作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所以,我们肯定东莞寮步镇的工会组建模式的同时也指出,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在条件成熟时把企业工会小组转变成为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就是说,我们的整个组建工作,经历先搭架,后充实,再规范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对过去一下子就规范发展的模式和做法的一个突破,一种创新。
3、 能开拓新局面——自我创新。
有些工作要创新,就要有不满足现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的精神,敢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不是否定过去的成绩,而是为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因此,要开拓新局面,要创新,就必须研究一些新问题,就必须不满足于现状。比如,工会工作中的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一直作为重点工作抓得不错。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大家都觉得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要调整、充实职代会的职权,许多地方和企业都在探索。结果,厂务公开作为民主管理工作的内容创新,一提出来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监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厂务公开对企业民主管理来说,既是内容上的创新,也是手段上的创新,为新时期企业民主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不过,从横向比,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创新。我最近陪张丁华同志到了几个村了解村务公开的情况,开阔了眼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看来进展很大,村务公开的内容比厂务公开(一部分企业)还要好,主要是:公开的内容多,也比较充分,如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开支,村干部从村的财务所得的全部收人,村里一些承包合同的原件,土地出售或厂房出租的协议文本等等,都在公布栏里公开,每半年村干部要向村民委员会通报情况,接受监督。当时就想,这村务公开看来比厂务公开还要“公开”,还要好。可能我了解企业厂务公开的情况不多,不全面,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如果这个结论符合实际的话,那厂务公开得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当然,企业与农村的情况不同,两者的事务政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也不同,很难完全类比。但厂务公开要创新,借鉴村务公开却是有益的。
其次,要注意借鉴与比较。创新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蛮干。我们说的创新,可以是理论、制度,也可以是手段、方法,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创新,往往都是借鉴与比较的结果,这个借鉴与比较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创新是学习的结果。从本省范围来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比如,蛇口模式,宝安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两个模式愈加有其启发意义。宝安是全国首先实现村镇都有工会的区(县),去年我们总结推广的寮步、新滘、灵山等镇工会的工作经验,可以说是宝安、蛇口模式的发展。省总十届二次全委会后,许多县区已经下决心切实抓好村镇工会建设,以此实现对私营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突破,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宝安模式的开花结果。蛇口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突出维权工作,落实维权工作,由上级工会代替做好那些基层工会做不好、做不来的维权工作。我们之所以推广寮步镇的经验,我们之所以承认在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工会难以承担的维权工作要由其上级工会来承担,就是因为有蛇口的实践与经验可以作为借鉴与参考。当初我们总结蛇口经验时,是把这一点作为问题、作为不足提出来的,觉得蛇口工业区的基层工会活力不足,很难承担工会章程规定的各项任务,一些工作特别是维权工作要由工业区工会来承担、代替。这还不是问题?但尉建行同志在蛇口视察后,敏锐地指出,蛇口的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要加强基层工会与地方工会之间的中间环节的工会组织建设,主要是镇、村和工业区工会的建设。在当前情况下就是要由这些基层工会的上级组织来承担他们做不好、难以承担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尉建行同志的意见——蛇口的做法是符合形势要求的,是实事求是的,现在许多地方加强镇、村工会建设,其着眼点也与蛇口一样。可以说,蛇口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和经验。从全国范围看,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上海在国企改革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调整建立新的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相结合的体制;福建的工会立法工作;浙江、江苏的私营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河北的集体合同工作;山东的送温暖工作;河南的小企业民主选举经营者工作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国外,也有不少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集体合同制度就是舶来品,建立政府、企业、工会三方机制协调劳动关系,也是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学来的。西方国家有的做法可能不适合中国国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选择地学习,但有些东西要辩证地看待。如几年前我们认为那种企业没有基层工会组织,只有工会会员的做法不可思议,原因是我们国家的企业都由政府管起来,经济体制与我们不同。现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逐步摆脱了对政府、上级的依附,加上企业经营内容、方式的多元化,通过工会会员来覆盖企业也就有了可能,甚至是有了必要。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如县区或中等城市,建立众多的行业工会,再由行业工会领导会员,通过行业工会而不一定是企业基层工会来开展活动。由这众多的行业工会与镇、村工会或县区工会相结合构成地方总工会或地方工会联合会,并非没有可能。我们对外国的东西要兼收并蓄,洋为中用。还有,西方国家工会的群众化活动方式,其内部民主化的运作,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总之,要创新,就一定要做好学习的功夫,做好借鉴与比较的功夫,这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
第三,要敢于正视矛盾,解决矛盾。要创新,就不能就事论事,回避矛盾,就如任何一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一样,工会工作也面临一些困难,也有一些“难点”需要解决。对工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难点”,首先要进行综合分析,其次是勇于面对、解决。比如说,经费收缴难,县级工会比较薄弱,这是当前工会工作比较突出的问题。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就会发现,经费收缴最困难、留成绝对数少的,恰恰是县级工会。工会收缴难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县级经济的艰难以及县级工会地位、作用的不如人意。经费收缴多与少,好与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因素决定的,县工会的工作做得好,真正为企业、为职工办事,收缴工作也就相对好一些。在省总十届二次全委会上发言的五华县总,还有一些县、区总工会如肇庆市的德庆县、韶关市的南雄县等等,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工作没做好或根本就没做什么维权工作,虽然县总的干部人人都下去收经费,有个别县甚至实行责任制,每个干部收缴经费多少与奖金甚至工资挂钩,也不见得就能把经费收下来。人家还会说,你工会就收经费,不能干别的吗?县总的干部当然想干别的,但他们首先要生存,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广东从全省来说,经济是比较发达的,但也有30个左右的县是比较困难的。据研究,如果县总所能支配的费用少于人均1.5万元,就基本上是“温饱型”的,没有什么余钱来开展活动了。但加强县级工会又不能光讲“钱”,如果有了“钱”就能使县级工会活起来.就相对好办一些、容易一些。要解决县级工会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协管工作,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合理设置机构,促进干部一专多能;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抓好非公有经济与教育、机关工会的工作及经费收缴;加强镇、村工会建设,使县总的领导、协调服务真正延伸到镇、村;量力而行搞好工会企事业建设,营造“造血功能”等等,而做好这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敢于解决矛盾。工会自身改革与建设要加强,确实会引起工会的利益冲突,对此,回避是不行的,回避就无法使改革开展起来,深入下去。都说改革实质是利益调整,工会自身改革又何尝不是呢?比如,现在从全总到省总,都要求建立镇工会,镇工会属地方工会还是基层工会,包括《中国工会章程》在内都不明确,甚至可以说,不是不明确,而是不敢明确。如明确为地方工会,它就要有经费留成,留多少,全总、省总、市总都不好说、不愿说。如确定为基层工会,那它留用的经费就更多。镇工会在八十年代还是很少的,仅仅是城区的镇有工会,而现在全省85%的镇已经建立了镇工会,这是工会工作领域的延伸,是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结果。特别是珠三角的镇工会,所管基层工会少的几十个、多的几百个,加强这一级工会的组织建设,势在必行。现在镇工会的叫法,有叫总工会的,有叫工委会的,有笼统叫镇工会的,有召开代表大会成立的,有市、县工会发文就成立的,但基本上没有真正管经费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工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涉及工会经费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必须综合认识综合解决,而且要循序渐进。有点应当明确,就是不能回避这个矛盾,要正视它、想办法解决它,否则,创新就无法谈起。
第四,要调整好心态,为创新营造良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应当承认,我们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并不那么理想。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束缚我们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所营造出来的社会氛围和个人道德规范、强调了“稳”、“慎”、“忍”和“服从”、“守成”一类的保守、消极和自我保护的思想和作风,容易抑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欲望,这样的传统文化真到今天仍然起作用,使相当一些干部惰性大,压力小,没有危机感,往往按部就班,以不出事为当官的首要目标。二是在目前对干部的考核、任用上,创新素质不被重视,能否创新并没有成为提拔任用的直接依据。三是中国离真正的法治还有一段距离,在一个地方或部门搞创新,容易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容易遭受攻击、诽谤甚至要冒一定的风险。因此,要创新,调整好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抑制不思创新、不敢创新的心态,培养和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为自己营造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创新意识的客观环境。同时通过创造性的领导活动,鼓励同事和下属参与创新,勇于进取。要努力塑造开放型的性格特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挑剔他人,不妒贤嫉能,要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不搞独断专行,能够容纳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不压制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做到困难面前不退却,阻力底下不畏惧,认准了就要弄出一个结果,决不半途而废。还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既要有客观思维方式,能站在俯瞰全局的战略高度,从客观和整体上分析和考虑问题,又要有联想性思维,善于揭开在客观事物外表的一层“面纱”,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打开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