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社区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街道为载体的城市社区建设正在深入开展,已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转制,使街道社区职工队伍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把握社区职工队伍面临的各种问题,反映社区职工的要求和呼声,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是社区工会工作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为此,今年10月份,根据全总的安排,我们对华林街社区职工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召开座谈会4个;个别访谈6人。在获得大量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分析,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华林街社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最繁荣的商业旺地,面积0.72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社区内有14个居民委员会,属下企业782个,今年1—8月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0108.3万元。随着华林街社区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以党建带工建,实现工会组织管理社区化,已成为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内有地区工会组织35个,直属基层工会37个(其中行业工会2个,私营企业工会11个,集体、事业单位工会23个,社区居委会工会联合会1个)。职工人数和会员数近2000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不少职工由“企业人”“单位人”成为“社会人”。今年1—9月份,社区新增失业职工2935人。为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社区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的就业服务岗位,实现就业安置186:7人,失业率为1.71%。社区自去年3月开始接管退休职工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来自300多家企业的3160名职工进入社区退休人员管理中心。
二、职工队伍的主要状况和特征
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社区职工队伍呈现出以下的特征: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职工居多,老年职工少。其中35岁及以下的职工占42.8%,36—50岁的职工占43.3%51岁及以上的职工占13.9%。在文化结构上,超过半数以上的职工具有高中(中专、中技)文化程度(占51.7%),其他依次为初中(29.9qI/0)、大专(8.5%)和本科(5%)。技术工人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分别占6%、4%、0.5%和1%;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职称的分别占5.5%、5.5%和O.5%。在就业现状上,有固定收人工作的职工多,无工作的职工少,分别占81.6%和16.9%。分布在私营企业(30.9%)、国有企业(13.4%)和集体企业(13.4%)等工作单位。大部分为合同工(40.8%),其他依次为正式工(29.4%)、临时工(14.4%)、自雇就业f3%)。外地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职工分别占10.5%和19.9%。在参加党派方面,未加入任何党派的职工占68.2%。其他依次为中共党员(17.9%),共青团员(11%),民主党派(1.5%)。在宗教信仰方面,有89.6%的职工不信仰任何宗教。信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分别为5.5%和1%。上述特征表明,社区职工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比较均衡,而技术素质低(一般的从事非技术操作的一线工人占53.9%),已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加快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瓶颈。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使农业人口进入社区就业成为新趋势,外来工(占职工队伍的30.4%)在社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三、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实现与保障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转制的深入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形成了企业用工自主和职工择业自由的劳动关系新格局,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通过市场、亲友介绍找工作已成主流,若重新择业时看重职业稳定、收入高和社会保障健全等因素。
调查显示,有22.9%的职工是通过招工应聘到目前的工作单位就业的,有21.9%的职工是通过亲友介绍到目前工作单位就业的。而通过毕业分配和调动工作到目前单位就业的分别为11.9%和10%。由于受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职工重新择业比较困难,职业流动趋势开始减缓。近5年来,没有变动过工作的职工占47.3%,变动过1次和2次的分别为6%和8%。与此同时,职工期望职业稳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了危机感。认为再找一份工作“不太容易”和“很不容易”的占56.1%,有近五成职工对目前从事的职业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在回答“您目前的工作是否稳定”时,有37.4%的职工认为“不太稳定”和“很不稳定”。说明有部分职工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稳定因素表示出一定的担心。“职业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健全”已成为职工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在有多项选择的问卷调查中,28.9qI/0的职工把“职业稳定”作为择业时最看重的首要因素,25.4%的职工选择了“收入高”,18.4%的职工选择了“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健全”。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分别有21.9%和20.9%的职工希望到机关、团体和国有企业工作,其次有15.4%的职工考虑到事业单位工作,而希望到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只有7.5%、4.5%和4%。可见,职工择业时在追求职业稳定的同时,向往收人高和社会保障健全的单位。
(二)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互相选择的机制已经形成,劳动合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调查显示,有63.7%的职工与目前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的普遍实施,使过去传统的劳动关系逐渐被契约式的劳动关系所取代。其中,有32.3%的职工签订1年以上至2年的劳动合同。其他依次为不超过1年的(18.4%)、5年以上的(9%)、无固定期限的(8.5%)、2年以上至5年的(4%)。上述情况表明,用人单位普遍与职工签订短期劳动合同,为职工和企业双方互相选择留下了更大空间。在劳动合同订立程序和信守履行劳动合同方面初步得到职工肯定。有55.2%的职工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经过了双方协商。有43.8%的职工认为所在单位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很好”和“较好”,而认为“不太好”的仅占1%。
(三)职工收入虽稳步提高,但过大的收入差距矛盾引发职工对收入水平评价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职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受益者,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已从温饱开始跨入富裕小康。调查显示,有25.9%的职工月收入在1001元—1500元,801—1000元的占19.9%,1500—3000元的占10.5%。职工家庭生活水平与5年前相比“有很大提高”和“有所提高”的占42.7%。调查发现,在本地区具有中等收入层次的职工超过五成。其中中等偏下的(29.4%),中等的(27.9%),中等偏上(7.5%)。在实现小康标准的同时,收入差距已远远超出了预期。尤其是随着工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一些垄断经营行业收入水平长期超高,使工人阶层表现出强烈的不平衡心理。有75.6%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和“差距较大”。有29.8%的职工认为,与5年前相比自己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和“有很大下降”。如何通过制度安排解决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矛盾,是今后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但职工参保险种不平衡,力度仍需加大。
随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用人单位普遍为职工办理各种保险。调查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占66.7%,其他依次为失业保险(41.8%)、工伤保险(28.9%)、医疗保险(26.9%)、生育保险(18.9%)。在上述各种保险中,职工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给职工带来的实惠最多,“明显受益”和“有所受益”的占47.2%,而认为“有所受损”和“明显受损”的仅占3%。而其他险种参保的不平衡,表明仍需进一步从机制上和法制上加大推行企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与此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怀疑态度。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说不清楚”的分别占36.8%和45.3%。看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职工互助保障体系已是迫切之举。
四、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分析
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实现是具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正面临新挑战。
(一)职代会制度继续得到推进,但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是《宪法》、《企业法》、《劳动法》赋予职工的民主权利,是职工政治权利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劳动关系调节法律化、民主化的主要手段。调查显示,有49.3%的职工所在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没有建立的占12.9%,不知道的占32.8%。可见,职代会制度在相当多的企业已普遍建立并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职工对职代会的评价不高,只有29.3%的职工认为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发挥得“很好”和“较好”。而认为“一般”、“说不清楚”的分别占18.4%和24.9%。可见,改革愈向深层次推进,职工对职代会的期望也愈高,流于形式或起点缀作用的职代会已不为职工所认同。看来,进一步依法健全职代会制度,提高职代会质量,充分发挥它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已是当务之急。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但力度仍需加大。
在中央和省关于推行厂务公开的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厂务公开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其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开始形成,有24.4%的职工所在单位实行了厂务公开。与此同时,非公经济民主管理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调查显示,有33.8%的职工所在单位实行会员大会,其他依次为厂长接待日或厂长信箱(23.4%)、劳资协商会(19.9%)、“双爱双评”活动(18.9%)、民主恳谈会(18.4%)。反映出各级工会在维护职工政治民主权利方面发挥了作用,取得成效。同时也说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尤其在积极探索非公经济民主管理新途径上还须下功夫。
五、职工的社会心态分析
从总体上看,职工的心态主流是进步的、健康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信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改革的意识和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增强,改革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职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之所在,但同时,有许多职工在社会转型期的过程又表现出十分复杂、矛盾的心理。
(一)对职工主人翁地位评价不高。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在企业改革转制和结构调整中遇到的问题相当突出。他们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更多的是承担不断增大的改革成本。比如他们已经丧失充分就业、终身就业,生死有保障的安全感,个人收入提高不大甚至下降,有的下岗失业,生活保障水平低。调查显示,有8.5%的职工认为5年以来职工主人翁地位“大有下降”,有7%认为“有所下降”、有12.4%认为“没有变化”、有35.3%认为“说不清楚”。而认为“大有提高”和“有所提高”的占33.2%。可见只有三成多的职工对主人翁地位感到满意,但仍有相当多职工感到不太满意和评价不高。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职工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加务实,而从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看,这种变化是职工合法权益受损的另一种表现。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正是工会应对这种变化的反映。
(二)对社会生活和地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忧虑。
目前职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比较关注,而对许多现象则捉摸不不透,把握不了。调查显示,在问及“您最关注下列哪一类社会问题”的10个选项中,获居前选择的分别是:“社会保障不健全”(占25.6%)和“就业困难”(23.4%)。对已进行或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陷入迷茫,认为“说不清楚”的为数不少,依次为:“政府机构改革”(占49.8%)、“企业改制”(占47.8%)、“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占46.8%)、“医疗改革”(占45.3%)、“工资制度改革”(占44.8%)、“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占36.8%)、“住房改革”(占34.8%)、“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占34.8%)。认为今后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机会“较少”和“很少”的占40.8%。受工人地位下滑的影响,很多职工认为过去当工人有自豪感,现在当工人没出息,对自己目前的社会地位变化评价不高。认为“有很大提高”和“有所提高”的分别占2.5%和22.9%,其他依次为“说不清楚”(占30.4%)、“有所下降”(占14.9%)、“有很大下降”(占4%)。而认为目前社会地位“高”和“较高”的其他人员前五位的排序依次为:市长(占97.5%)、军官(占89.1%)、软件工程师(占87.6%)、律师(占86.1%)、医生(占85.1%)。反映出职工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在回答问卷所列的“您最希望您的子女成:为下面哪一类人”的12个选择因素中,选择当“公务员”的有92人(占45.8%),居第一位。而“产业工人”无人选择。
六、结论性评述
调查表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虽然为社区职工队伍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社区职工队伍是稳定和向上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成为制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确立改革的公正性和补偿性,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合理调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实现社会转型期的职工主人翁地位,稳定职工队伍和改革开放的大局,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广大职工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迫切需要广大职工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学习,自强自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
(执笔:何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