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发展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点体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强调“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一要求,为发展工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化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中国工人阶级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催生了工人学校、工人俱乐部之类的具有文化形态的设施与组织,而这些没施与组织又跟工人阶级的各项斗争息息相关,紧紧相连。在著名的安源路矿罢工、省港大罢工等一系列斗争中,正是工人学校、工人俱乐部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工人团结起来为民族的振兴,自身的解放而奋斗。建国初期,正是众多的工人学校和各类型文化组织,帮助广大职工提高了觉悟,提高了文化水平,成为巩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斗争的中流砥柱。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二十多年,工会的文化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成为整个工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会的文化事业要弘扬、发展先进文化,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工会的文化事业要形成文化产业,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按照十六大精神发展工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牢牢把握五个“必须”。

必须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围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我们对新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理解。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也不仅仅是社会人的,而是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指导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大设专章论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文化建没的战略意义,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从而从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上,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交融、协调发展上,从传统文明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神圣使命上,使我们深刻领会了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什么?发展先进文化为什么?怎样建设先进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它自身没有纲领,党的纲领就是它的纲领。党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其崇高指导思想和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就责无旁贷地要把弘扬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这既是对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要求,又是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否办好的根本标准。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工会文化事业,哪个工会的文化组织,弘扬了先进文化,发展了先进文化,就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赢得职工群众的欢迎;就能不仅满足了职工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而且培养了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总之,工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真正做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才能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职工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作贡献。

必须在竞争中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其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但这种广阔前景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达到,离开市场竞争,这种广阔的前景永远只能是一块诱人的馅饼。必须明确,工会的文化事业面向职工,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理应得到政府支持与保障,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逃避市场竞争的理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已经形成了市场,形成了市场竞争,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现在发展得比较好的工会文化事业,无不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就是当前制约工会文化事业发展,制约形成工会文化产业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沿袭计划经济传统观念和做法来管工会文化、办工会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单纯依靠同级或上级工会的投入而不讲经济效益的现象在县级文化事业单位比较突出;工会的文化事业规模小、分散、活力不足、管理体制落后,难以形成工会的文化产业;工会文化事业中该保护、扶持的得不到保护和扶持,该淘汰的不能在竞争中淘汰,该管住的没有完全管好,该放开的没有完全放开;一些工会文化事业单位还不是完全意义的市场竞争主体,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面对竞争的条件下,通过深化工会文化事业改革来解决。我们只有直面竞争,分析竞争,勇于竞争,通过竞争来求生存,促发展,才能形成新的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才能承担起发展先进文化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以“精人”出“精品”。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有物质资本投人外,还要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来推动。人,是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这里的“人”,不是指单个的人,是讲一支队伍。“精人”,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者队伍,这是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出“精品”,为职工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

建设这样的一支“精人”队伍,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对职工的感情。工会文化工作者,要讲政治、懂政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树立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功过观、得失观、苦乐观、荣辱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严明的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感性,并且深刻地领悟自身服务职工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供给职工和社会公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精品”。二是要提高文化、技术、管理素质,增强出“精品”的能力。当前工会的文化事业单位有两大硬伤:一为缺少文化人,就是从事工会文化事业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文化底蕴不足,对文化的了解缺乏深度,对文化发展的规律知之不多,因而难以在文化岗位上从文化的角度观察、体验、研究、认识社会,积累生活,并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积累,组织适应广大职工和社会公众的文化活动。二为缺乏管理人员,就是从事工会文化事业管理工作的同志。不少工会文化事业单位效益不好,除了体制的原因外,很大程度问题出在管理上。尤其是既不能完全商业化、市场化经营管理,又要适应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从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结合点,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掌握,也决不是可以“得来全不费功夫”,需要我们把现代管理知识、文化事业发展规律与工会工作综合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提练,直至熟练运作。有了更多的工会文化人,工会的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工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才有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出“精品”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必须努力建造一批高档次的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要有载体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就工会文化事业来说,不可能涵括全部,甚至涵括大部份载体也不可能。况且,工会投入到文化事业的资金有限。所以,我们强调要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工会直接为职工服务的宣传文化设施建设上。这方面,工会应该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曾几何时,工会的文化宫大楼、活动阵地成了一些中心城市、一些县(区)的标志性建筑和市民活动中心。提到这些建筑物或活动阵地,大家就知道工会,就议论工会,就夸奖工会。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建没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样的以工会文化设施为标志性建筑的城市已经屈指可数了,因为工会的文化设施落后,陈旧了。千万别小看这种文化效应。悉尼歌剧院,巴黎罗浮宫,洛杉矶的好莱坞等等,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远远不只是文化事业的载体。上海电视明珠塔和博物馆,广州的星海音乐厅、中山纪念堂等,增添了大都市的气魄,渲染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它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一个组织的生气与活力。因此,在大中城市,努力建造一批高档次的工会文化设施,是亟为迫切的任务。在这些大中城市,绝大多数的职工和市民已经摆脱贫穷而进入小康;在这些大中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而如果工会的文化设施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设备落后,怎能吸引职工群众和社会公众,怎能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呢?做不到这一点,以弘扬、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就成了一句空活,或者起码打了折扣。诚然,建设这样一批高档次的工会文化设施、资金投入很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认识提高了,思路明确了,办法还是有的。首先,要争取政府的支持,把工会文化设施建没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纳入作为公益事业予以扶持和保障的范围。其次,工会文化事业要搞活经营,加强管理,积累资金,以“文”补“文”,滚动发展。再次,要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工会文化事业建设。总而言之,有了一批高档次的文化设施工会才有更好的社会形象,工会的文化事业发展才有更强壮的物质支撑,工会文化事业履行团结、吸引、教育职工,培育新人,发展先进文化的职责才有丰厚的物质基础。   

必须实行体制创新。广州市总工会几年前作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就是以所属五个工人文化宫为基础,组建了广州市文化宫集团。集团成立后,经过细致的调整、磨合,实现了资产、人员、物资的重组与共享,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比较合理地配置起来,五个文化宫又各自突出特点,形成了在广州市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事业实体。这样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实现体制创新,工会的文化事业才能发展,工会的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前面说过,当前工会文化事业还存在规模小、分散、活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很大程度在于体制。全国各级工会、工会工作者出版社书籍每年恐怕不止千种,但中国工人出版社在惨淡经营;有全国上百万个基层工会作后盾,演出市场大得很,全总文工团却每年要补贴数百万元;全国工人报刊数十家,却形成不了工会的报业集团参与激烈的报业竞争,只能年年靠工会行政手段以保订数不再下滑;全国及每个省的文化事业补助费用本来就不多,却还是撒了胡椒面,下拨到一个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根本办不成一件稍为象样事情;工会办的学校不少,办得好的却不多,且不断萎缩,但社会力量办学风起云涌,越办越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两相对比,令人汗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此,不得不大声疾呼,该是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东风,对工会文化事业进行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一是要进行产权改革。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要大胆地突破工会文化事业的产权问题,通过产权改革,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进工会文化事业单位成为完全意义的市场竞争主体。尤其是各级工会领导机关,不能因为产权问题而把文化事业单位管得死死的,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产权的消亡。

二是要进行干部人事管理改革。许多工会文化事业单位冗员多,裙带关系多,文化人少,“精人”少,不通过干部人事管理改革,无以改变这种局面。要抓住我国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改革的大好时机,改变上述“两多两少”现泵,使工会文化事业单位充满朝气与活力。当然,要处理好工会文化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分流职工的社会保险、下聘分流等问题。

三是要进行资产重组。不能把资产重组等同于工会资产流失。应该审时度势,该退出的领域、项目就退出,该淘汰的领域、项目就淘汰,以便达到该扶持的领域、项目就扶持,使工会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有影响力的“品牌”。更主要的是,要通过资产重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使工会文化事业能在社会融资、发展,进而形成工会的文化产业,通过强大的工会文化产业支撑来推动工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由于各个工会文化事业的领域、单位情况不同,改革又是利益的调整,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必须大胆有序地进行改革。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工会的文化事业才有希望,才能形成工会的文化产业,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前进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