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劳动就业

一、当前我国劳动就业的矛盾

1.劳动力总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就业工作同时面临若来自三个方而的压力:现在城镇失业劳动力有680万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00-400万人需要安置;1994年,我国农村4.4亿劳动力中,还有1.2—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相当一部分将进入城镇务工;国有集体企业中现有30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分流,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自身无法消化,将逐步走向社会。今后每年,全国城镇需要安置就业的人员将在1200万人以上。而从需求方面看,原来国有集体企业用人巳经饱和,甚至超负荷;新增国有集体企业容噩有限;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吸纳就业的人数近年虽有逐年增长,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富余劳动力呈上升趋势。

2.深化企业改革与劳动就业的矛盾。

首先,深化企业改革需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剖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为提高效率,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殖,企业必然要裁减冗员,从而使大蜇企业富余人员走向社会。据去第八月份我们诮查86个企业统计,在册职工26156人,现在岗人数只有17940人,占在册人数的68.59%。也就是说,目前企业约有1/3的职工是富余劳动力。而在就业压力本巳沉重情况下,社会希望企业多招工而不茫裁员。如果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涌向社会,目前工会无力全部解决其就业问题。

其次,深化企业改革需要推行企业破产制度,对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实行破产。这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要求。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对国家财政减支增收都是有利的。但是,这一经济上的合理行为与减少失业的社会目标是相矛盾的。目前破产工作之所以难实现,关键是破产后,企业原有职工的安置问题难度很大,财政又乏资金确保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用。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会大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使得政府决心难下。

3.农村劳动力进城与城镇劳动力就业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进城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很多领域中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巳成为城市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目前汕头市区环卫工人、建筑民工、一线纺织工、缝衣工大部分是进城农民工。但是,大搅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与城镇镇劳动力就业形成了很大的矛盾。

二、劳动就业矛盾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造成富余劳动力,是我国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加上长期实行封闭和传统计划经济的结果。它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思想认识、经济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根源。

就客观事实来说,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贫乏;旧中国留下来的是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解放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长时间的经济封锁和制裁,造成了经济不发达,劳动力总供给远远超过总需求。

就主观思想认识来说,长期以来,我们错误地认为,失业现象是社会制度的表征,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不允许也不可能存在失业现象。因此,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一味地追求充分就业。其实,劳动就业与社会制度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基本上属经济运行的问题。另外,就城镇劳动者择业意识和企业经营者招工愿望来说,城镇多数人不愿到远离家乡的厂矿就业,不愿在城镇从事脏、重、累的工作,而企业招用一般工人,经营者也不愿招用城镇待业人员,怕难管理。因而很多企业(如饮服、环卫、纺织、制衣、煤矿、建筑、机械等行业的企业)普追招工难,不得不招用大量农民工,这使招工难与城镇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企业存在富余职工与大量使用农民工并存,矛盾突出。

就政策和休制来说,过去国家对城市劳动力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劳动者就业门路狭窄,国家只得把大部分劳动力摊派给国有、集体企业安置。如原来城镇待业青年就业是按父母所在单位负责安置的政策等。这样,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基本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承担着包括安置就业在内的种种社会职能。因此,企业在劳动用工上就不可能单从效益出发,而是要考虑到实现充分就业的政府目标。再加上国家和地方对企业实行统负盈亏,企业不必因过多使用劳动力而降低效益负经济责任。相反,企业负责人还往往因多用劳动力扩大企业规模而提高行政级别,得到好处。这是目前国有、集体企业出现大噩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劳动就业矛盾的对策

1.确立经济发展战略,增加就业门路。第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相当落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30%。去年,汕头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只有45.65%。而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将会出现很大的需求规模。第三产业相对投资少,见效快,解决就业岗位多。据有关部门测算,每投资1万元,在第一产业可增加1个就业岗位,在第二产业可增加1.7个就业岗位,在第三产业可增加7-8个就业岗位。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利于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大力发展乡镇街道企业。苏州市只占全国1/300的耕地,1/200的人口,却创造出占全国1/25的工农业总产值,1/30的外贸出口值。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132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第四位,其中工业产值1264亿元,比1991年增长80.4%。他们主要是靠发展乡镇街道集体经济。我国内陆为什么大量劳力流入沿海城乡打工,关键问题是经济不发达,乡镇街道工业少。1,S93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05亿人,1994年达到1.12亿人,增加了700万人。因此,要解决富余劳动力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实行政策倾斜,大力鼓励乡镇街道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增加就地就业门路,减轻城市劳动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发展外资企业。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投入大量资金办企业,满足劳动就业是很困难的,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大批外商来华投资。这既可弥补我国建设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劳动就业门路,又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投入更多的资金兴办大中型企业。同时,对于促进外贸出口,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晕,推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搞活现有企业。应该把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街道企业提高到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等位置上来看待。其他企业搞不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就失去基础,就业问题更没办法解决。

第五,开发农业资源。我国农村还有不少资源尚待开发,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还有3535万公顷宜农荒地、7662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坡、22434万公顷草山草坡、200万公顷荒山、100万公顷的沿海滩涂待开发。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就可以安置大批劳动力就业。

2.确立新的就业工作蜇点,保证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当前,我国国向、集体企业改革的难点,是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不解决现有富余职工的出路,现代企业制度就难以推开.国有、集体企业就难以搞活。另外,就企业富余劳动力与城镇待业肖年择业与安置难度来说,企业富余劳动力择业要求不高,安置难度大,相反,城镇待业青年择业要求高,安置难度相对小。因此,就业工作的重点,应该从以安置城镇待业青年为主.转移到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同时,重点加强和做好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上,为企业深化改革开路。只有这样,就业工作才能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挂钩,从而改变就业形势,促进社会稳定。

3.建立健全社会待业、失业保险制度,确保待业、失业人员维持基本生活。建立社会待业、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耍求,是保证待业、失业者能满足晟低基本生活、避免社会动荡的需要。待业、矢业是个社会问题,它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抵来解决。在建立让会待业、失业保肚制度中,要坚持强制性原则,实行全社会统筹负责,不仅国有、寀体企业耍统筹资金,外资、乡镇街道企业和私营企业及个体商贩也应统筹资金;不仅国家、集体要统筹资金,所有就业人员也应负担一部分。逐步扩大待业、失业保险范围,提高统筠层次,确保每个待业、失业者都能领到最低的基本生活费用。

4.建立规范化的劳动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要继续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按照”企业自主用人、国家宏观调控、全员劳动合同、多种形式并存”的改革目标,全面推广全员劳动合同制,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机构,形成劳动祝业市场R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5.发挥工会优势,促进劳动就业。

工会是广大职工的群众性组织,维护职工利益,特别是职工劳动就业的权利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工会协助政府广开就业门路,为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定置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要积极推进企业改革,转换经盘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帮助企业扭亏强盈,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工的失业和下岗待业。要帮助企业职工,特别是失业职工面向市场,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劳动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牧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转岗、再就业能力。

(作者是汕头市总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