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期佛山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解放初期的佛山,手工业产值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6%,手工业户数占了全市工商业总户数的86.2%。在共产党领导、人民政府扶持、工会组织促进下,佛山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据1952年手工业调查统计,全市私营工业中,10人以上的有390户,从业6868人;10人以下的有2024户,从业6640人。但个体私有的生产关系和经营思想、经营方式,也存在许多矛盾,妨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1953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后,佛山以建立生产合作社为形式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首先以木器盆桶行业作试点。市委派出6个工作队,深入这个行业帮助组织合作社。当时手工业工人大多数都参加了行业工会,具备了一定的阶级觉悟,纷纷响应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个体手工业主看到工人纷纷起来,也顺应潮流,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入股参加合作社。

1954年1月,三个较有影响的盆桶作坊组织建立了佛山市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木器盆桶生产合作社,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员民主协商产生。手工业主仍负责供销业务。生产工人计件评分,年终分红。劳动者的互助合作代替了雇佣关系。工人都拿出一个月工资作股。社员当家作主,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会组织工人特别是青工学徒,学政治学文化,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还利用空余时间到其他行业串连传统,使手工业合作化改造成为议论中心。1954年8月,召开了佛山市第一届手工业劳动者代表会议,大张旗鼓宣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介绍推广了木器盆桶合作社的经验,组织现场参观,有针对性地解除手工业者的思想顾虑。组建了佛山市手工业劳动者协会。由市委组织150多人的工作队,全面开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先后组建了木展社、算盘社、水车农具社、铁器社、缝纫社、针织社、棉织让、扁担社、竹器社、窝筛丽帽社、扫把社等。到1955年,全市建立了18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49个生产合作组。

与此同时开展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先抓一间针织厂为试点,接着在铸造机件、瑕米、土布、丝织、陶瓷等五个主要行业中组织公私合营。市委和工商联组织资方人员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广大工人在工会的组织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并积极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公私合营创造条件。五金工会第五分会组织了缝纫机试制组,经过23天日夜奋斗,于1954年5月试制成功南方牌缝纫机,经中百广州收购站验收合格收购,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一条新闻。1955年,全市有45户私营企业参加公私合营,分别组成了佛山机械厂、碳朱丹粉厂、电机织布厂、耐酸陶瓷厂等18户公私合营企业。到1956年初,全国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高潮,佛山全市388户私营工业全部参加了公私合营,组成了39家公私合营厂。2000多户手工业也组成了107个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为佛山向现代化工业生  业,组建了146家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企业。产过渡创造了条件。1957年2月,佛山提前   1957年职工人数从社会主义改造前1952年的10个月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市形成纺14665人培加到28182人,工业总产值从2190织、陶瓷、机械、铸造、制药、食品等主要行万元增长到6785万元。

(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