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顺德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一、概况
顺德手工业在抗日战争前就有相当基础,丝织、土丝、毛巾刺绣、梳笢等行业尤为发达。从事手工业者达三万多人。历史记载“粤省土丝之用于织造纱绸者,约占十分之六。织造丝业之盛,当时手工木织机厂(工场)有千余所,小家庭中设一、二张小手机者,更是数噩众多无从稽查”。这些行业绝大部分是消足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所必需,部分产品远销国内外,以香云纱,刺绣品、竹笸、木展等为出口产品,特别是刺绣的四角方披巾、珠罗被面、窗帘等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日军侵华后,民不聊生、大部分手工业者失业`流离迁徙、家散人亡的难以估计,手工业者一向被人轻视为“手作仔,无出头日日子”。抗战胜利后,广大手工业者又陷入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深渊,经常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手工业者无比关怀,通过积极扶持,使其恢复生产或自救生产,在政策上对个体手工业者营业额未达到规定者给予减免税收,对经济上有困难的个体手工业还给予银行贷款。在实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政策下,手工业劳动者才获得生活的日益改善。
1954年,县委工业部对全县手工业调查摸底,为手工业合作化作好准备,当时全县有土丝、丝织、毛巾、制线、缝纫、刺绣、竹笆、陶瓷、炮竹、五金、农具、风炉、木展、木器、家私、纸饶、制纸、塑料、制鞋、制饼、鱼具等七十二个行业共6153户,行业人员12594人,分布全县各区镇,从1954年初开始分行业组织生产合作小组。为了对手工业合作化加强领导扫加强管迎,于1955年3月31日成立县手工业科,各区锁设立手工业管理所,同年9月成立县手工合作社联社,筹备委员会主任为梁择暧(手工业科副科长兼任),两个机构联合办公。同年11月成立县手工业劳动者协会。
二、手工业者响应号召走合作化道路
1.试点工作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手工业,使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也有所提高。由于手工业是建筑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限制了生产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有很大的矛盾。不改变这种私有制,就不能改变手工业的分散、保守的落后状况,不能跟上形势发展,实现半机械或机械化生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经济要求,满足社会发展所要求不斩改善物资和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必须要实行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走合作化迫路,是完全符合顺德手工业者的利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
1954年2月,县委召开各区党委城镇工作会议,抽调46人组成手工业合作化工作小组,以大良、容奇、勒流三个地区为先行点,揭开手工业合作化的序幕。首先在大良镇五金行业四个生产自救小组27人率先组成了佛山地区第一个生产合作社,当时县委发给该社锦旗一面,写着“社会主义之花”。第二,贯彻“积极领导,稍步前进”的总方针,抓好重点,建立阵地。从县到镇都坚持深入办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县抓紧容奇、大良两镇,带动其他各镇。具体做法上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在原有小组基础上发展为社,坚持“边准备、边巩固、边提高”的步骤进行。到1955年共建立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36个,参加人数达2164人,占全县从业人数16%。在试点中还注意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办好训练班,培养骨干和积极分子;二是抓好生产.供销和管理工作,为下一段合作化高潮做好准备。
2.手工业合作化高潮
由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特别是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大大地推动了手工业合作化向前发展。在前段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影响下,广大手工业者要求组织起来的情绪日益高涨,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思想问题。为了扫除合作化道路的障碍,工作组在抓好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发展需要的原则,对一些行业实行归口改造,全面规划,积极引导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具体做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规划,召开代表会议,典型介绍;第二阶段,训练骨干,宣传发动,形成高潮,第三阶段,召开骨于扩大会议,交代政策方针;第四阶段,学习社章,成立机构,开展三评;转向生产及抓好供销管理等工作。
到1956年巴经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人数达10376人,占全县人数96%(手工业从业人员)包括生产合作社150个,供销生产社7个,生产小组212个,使我县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3. 丝织、毛巾业归口改造
抗战前丝织业、毛巾业的发展,是由于顺德经济作物区蚕丝业特别发达。例如以前人们用白扣布洗脸逐渐改用毛巾,使毛巾需求量大,销路广,浴巾有60%远销港澳、南洋、新加坡等地。因此该行业由原来20多户、发展到近百户,工人达2,000余人,手织机也增至1,000多台。这是毛巾业最兴盛时期。日军侵华后,手工业产品滞销,毛巾业—落千丈,有的毛巾厂迁走,有些行业,大部分工人失业。当时开业仅有十户,从业150人,手织机100台,都是家庭式的生产,勉强维持下来。抗战胜利后,元气仍未能恢复。直到解放前夕,才逐步恢复起来,开业计有46户,从业400多人、300多张手织机。解放后1954年调查毛巾业,共有人数997人,其中主要在大良镇有72户,941人(最大兴顺毛巾厂141人,最小新华毛巾工场8人),手织机521台,固定资产382.625元,(流动资金有299,115元)。
丝织业(不包括合营广)全县共有手工业工场11户(最大的何朋记24人,最小的銮记工场8人),其中生产自救2户,共有人员194人,手工业工人占179人,工会会员92人。毛巾、丝织两个行业是作工坊生产,生产设备简单,织机全部木制,漂染池也是小型的,织制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技术较落后,生产率十分低。这两个行业是比较主要的手工业、要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时规定有十人以上的厂(作坊)应通过加工订购、逐步改善经营管理.进行合并,纳入公私合营,从业人数十人以下的手工业者则必须走手工业合作化道路。
(潘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