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根本性转变中职工的观念更新与困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集约化经营方式的实行,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面对制度变迁的国有企业职工,随着新体制的逐步建立,一整套崭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但又存在诸多的困惑和矛盾。
1.职工价值观念的全面史新
(1)思变求新意识将会增强
计划经济的封闭性,造成企业职工翌守陈规、安分守己的陈旧观念。而市场经济带
来的现代意识,突破了僵化思想的藩篱,除旧更新成为一代人的心声。据调查显示,71.4%的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的说法表示“很同意“和“比较同意"'"不同意”和“很不同意”的仅占16.6%;70.3%的职工“很同意”和“比较同意”企业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将有利于企业和工人之间的双向选择;70%的职工赞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有利于合理使用劳动力”。这表明,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对变革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强,对改革的必要性普追持赞成态度。思变求新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多数职工的共识。
(2)注重个人劳动价值,更加求实、求利
市场经济讲求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它抛弃“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传统价值观,承认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随着国有企业职工劳动与报酬的日益紧密结合,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职工将更注重个人的劳动价值,更加求实、求利,并逐渐以一种经济功利主义原则作为评判人们行为合理性和社会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准。我们从调查结果中职工对就业标准的评价上可见一斑。有93.8%的职工认为“工作是挣钱谋生的手段",88%的职工同意“选择工作最重要的是收入和福利”。可以预计,国有企业职工将愈来愈注重个人生活的改善程度,更注重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状况,更多地用经济指标而非政治指标米指导价值评判和行为选择。
(3)主体意识强化,将更加自主、自立、自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的政企合一使企业依附于国家、职工隶属于企业、个人消融于集体的汪洋大海中,根本谈不上独立意识和个体人格。市场经济则为个人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它呼唤主体意识,国有企业职工的目主性和选择性将大大增强。他们在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将注重自身才能的全面发挥和自我人格受到他人的尊重。这次调查中涉及到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评价,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领导办事公正(93.9%)、收入高(85.7%)、福利好(ES,.7%)、人际关系融洽(82%)、工作稳定(79.9%)受到他人尊重(76.3%)、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75%)、工作有意义(U,9%)、有晋升机会(51.6%)和工作受到表扬和重视(50.4%)。可飞,职工在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同时,也将更加自主、自立、自强。
(4)竞争和风险观念逐步形成。
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共同遵守市场运行规则,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一方面,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种平等当然不同于计划体制下的平均主义,而是指一种机会的平等和社会起点的平等。另一方面,市场又是无情的,必然增强职工的竞争、进取和责任风险意识。职工越来越认同优胜劣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和必然规律,并且对于竞争的可能后果一一下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调查结果显示,当面临下岗的可能境况时,有48,4%的职工表示准备外出自谋职业;22,3%的职工决心参加培训,争取篮新上如 等待企业重新安排的占13.9%。更为可喜的是,职工的法制意识正在增强,最有说服力的是在劳动争议中职工的胜诉率提高。1995年秋,据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工会法律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劳动争议仲裁中职工胜诉的比例占90%以上。1995年,广东省县(区)以上法院受理的集体劳动争议诉讼案件460多宗,职工胜诉率为92%。
(5)求知意识将进一步增强。
市场竞争和集约化经营方式对企业技术水平和职工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根据这次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中职工教育程度普追偏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3.2%,而高中以下的高达72.8%,这与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国有企业职工参加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和行动正在并将进一步强化,当问及“职工有必要参加文化、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时,94.1%的职工表示同意,并有87.5%的职工表示自已通过不同的渠道参加文化、专业技术的学习。随着国有企业进一步迈向集约化经营,职工的这种求知热情将持续高涨。
2. 观念变革中的团惑与矛盾
(1)价值取向与态度认知之间存在矛盾从我们这次调查结果看,当职工将自身企业的各项制度改革与改革以前相比进行评价时,30.7%的职工认为分配制度更加不公平合理了,还有39%的职工认为分配制度没变化;住房制度方面,36.5%的职工认为更不公平合理了,而认为没变化的占38.4%;对于医疗制度改革,35.3%的职工抱怨更不公平合理了,认为没变化的也占34.6%;关于劳动用工制度的评价方面,虽然有34.8%的职工同意改革后更加公平合理了,高于认为更不公平合埋的评价值(21.1%),但仍有44.1%的人认为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推行与改革前相比并无实质性的变化。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现行体制改革具体举措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如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引发了国有企业普通职工对改革存在怀疑和不满情绪。另外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在于:体制改革要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制度,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导致原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失去既得利益而成为制度变迁的牺牲者。国有企业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正是这些牺牲者的一部分。从国家的角度看,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社会成本,但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讲,利益的丧失难免引发内心的阵痛,理智上认同而情感上排斥,这种矛盾是国有企业职工面对改革心理上的两难表现。可以预见,这种价值取向和态度认知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随着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所缓解,但改革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又决定了这种矛盾仍将持续较长时期。
(2)主人翁心理失落,打工者识强化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职工在主人翁精神的光环下,将公有制经济形式理想化,追求公有对私有的全面优越感。而随若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行,随着职工评价标准的日益经济化,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的资产权力和收益分配洛局重新调整,造成普通职工相对利益的损失,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职工又始终处于与体制外的其他社会阶层(如外资、乡镇、私营、民营等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其他职业阶层)进行对照比较的尴尬局面中,这种从原有体制中延续下来尚存于心中的“优越感”和在现有体制中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相对下降,造成职工心理的强烈落差。我们的调查结界显示,只有45.2%的图有企业职工同意”工人是国家主人”,竟然低于外资企业职工的评价值(53.2%)男外,还有32.5%的人对此说法持困惑态度,认为”说不清"?而对于“工人是工厂的主人”说法,同意的仅占25.8%,也低于外资企业职工的评价值(30.9%),而不同意的高达38%,男有36.2%的人处于漠糊不清状态。而来自浙江省总工会的调查结果更让人笸惊:在全省4493份企业职工问卷中,认为自己是企业主人的仅占9%,其余的认为自己名义上是主人实际是雇佣劳动者。男外,这次调查也显示出国有企业职工对自己的收入、福利和社会地位评价极低。收入方面59.1%的人认为自已处于社会总体的中等以下水平,38.6%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水平;祸利方面,评价自己处于社会中等以下的占59.3%,竞高于外资企业职工的评价值(53.4%),另有38.2%的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水平,对于社会地位的评价,54.2%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等以下水平943.1%的人认为处于中等水平。这种情绪上的低落感导致国有企业职工对于主人翁地位的评价存在困惑、矛盾甚至有怨愤的倾向。陋着改革向纵深发展,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仍将继续困扰着国有企业职工。
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全面推行,导致劳动关系契约化。工人与国家的关系逐渐被工人与企业法人代表(经营者)的契约关系所替代。这种阶层的差异将导致阶层意识的差别,职工在主人翁感失落的同时,“给老板打工”的心理和被雇佣意识“将有所强化,从现实来看,广泛实行的承包制,一方面强化了管理人员尤其经营者的权力和地位,另一方面则忽视了如何保障普通职工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经营者与普通职工之间的疏离。这种“打工意识“和“被雇佣意识”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不符,不利于调动广工人的主人翁积极性,也不利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顺利实行。所以,抛开主人翁精神的政治性和行政性内涵,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两方面重塑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赋予职工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主人权利,应是今后深化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3)自主意识和依赖心理并存
市场经济唤醒职工主体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同时,国有企业职工仍然摆脱不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社会主义企业的长期依赖心理。这种矛盾表现在一方面职工追求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又求稳怕变,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期望值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既要享受高收入、好福利,又要地位稳定,旱涝保收。在调查中发现,有81.9%的职工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应该保障职工的就业权利,有的下岗职工困惑地发出疑问:“不是公有制吗?怎么谁都不管了?”而那些在岗的职工也为下岗同伴鸣不平,认为“同样是企业职工,让他们下岗不公平。”在与职工座谈中还发现,许多国有企业职工是用两种尺度或双重标准来评价国有与非国有企业行为。他们认为非国有企业可以不讲福利、不讲公平,但国有企业必须充分保障职工的就业权利,并享受住房、医疗等好福利。换句话说,他们坚持非国有企业可以只顾效益不讲公平,但国有企业必须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是公有制。
稍作分析便可看出,以上种种疑问和不平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四有企业职工对“大锅饭”安全感的留恋。应该明确的是,“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并不是国有企业职工主体地位的传统象征。国有企业作为具体自身独立利益的经济实体,要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必须抛弃“平均主义”,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没有“效率","公平”只能是“贫穷共产主义”。国有企业职工要适应改革带来的结构重组,就要摒弃传统的依赖心理,将消极的依赖感转化为积极的以企业为家、为企业效力的归属感,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参与者。
(4)择业观念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两个根本性转变促使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一方面,部分企业因关停并转出现一批待业职工;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优化组合,使企业内部存在的“隐性失业”状况暴露出来,出现越来越多的下岗待业人员。下岗人员的择业观念存在着理想目标与现实选择之间的矛盾。目前,相当多的待业人员不是“无业可就”,而是因条件苛刻与现实需求存在距离。许多下岗职工的目标是“福利待遇好,工种要轻松,离家要近便,年底要分红”,不合这些条件便宁可在家拿待岗工资,反正政府和企业终究要给碗饭吃。这样,一边是大盟的社会待业人员滞留于就业大门之外,另一边则是一些苦、脏、累和收入较低的工种。行业招不进、留不住,而劳动需求极小的高技术、高要求、收益大的工种和行业却挤破门庭。随着市场经济的适者生存,“一岗定终身”已是昨日黄花,下岗——待岗——重新上岗……将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很正常的现象。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首先应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丢掉幻想,面对现实。徘徊观望,等待依靠都不是长久之计,最有效最“保险”的还是自己能力、素质的投资。市场经济给予人们的不是平均主义和“铁饭碗”,而是平等的机会。下岗职工要适应市场竞争,就应更新观念,更新自我,培养审时度势的应变能力,增强走向社会面临选择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