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安区工会工作模式看工运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把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我国经济与世界一样,面临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舞台上揭开了壮阔的一幕,有力地促进和确保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工运事业作为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也必然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生存的空间及工作领域。而由于我国工运事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计划经济下的恒定模式,也就决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套工作模式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要实现我国工运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这方面,深圳市宝安区工会工作的实践,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

一、工运事业从社会经济发展中调整工作思路

改革开放使宝安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大规模外资的引进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昔日以衣业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一跃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一支新型的工人阶级队伍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体。面对崭新的形势,如何正确把握工运事业的”为”与“位”?是被动适应,在旧有模式中徘徊,还是主动突破,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能否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宝安区工会的同志正是这样不失时机地把握工作机遇,冲破传统的思维局限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工运事业从城市向衣朴延伸,工会组织从国有集体企业向外商投资企业和乡镇企业推进,工作形式从一体化模式向多样化格局转变,从而赢得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工运事业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确立工作思路时,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先行,选准关锲入点,垫高立足点,这是宝安区工会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深圳经济特区工运事业的发展与宝安区的这个经验也是十分吻合的从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创立至今工运事业的工作思路曾先后多次适时地进行了调整:一是从经济特区建立至党的十四大全面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期间,深圳经济发展与全国各地相比较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是外资经济迅速增长作为新的经济形式的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崛起,据统计,至1991年,全市已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一万多家,已进入营运的五千多家。面对这个新的工作对象,深圳市总工会及时而明确地提出,把工会工作的重点放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系统地探索了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的特点、形式、工作步骤、方式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并在建立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的基础上,进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的职能开展整个研究,提出了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的“建设、维护、参与、协调、教育和团结”的六个方面作用。全国总工会先后两次在深圳召开了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会工作会议。二是在党的十四大后,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系列要素,其中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使整个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职工权益维护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深圳市总工会及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思路:工会必须突出维护职能。深圳蛇口工业工会提出了工会的“鲜明的职工利益代表者的身份与作用"从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被全国总工会称为“蛇口模式”,全总政研室于1995年2月在蛇口工业区召开了蛇口工业区工会工作模式研讨会。三是随着深圳市经济全方位推进衣村实现了城市化改造,工业化建设使昔日的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圳市总工会又及时提出了工运事业向农村拓展的构思,并首先在宝安区观澜镇付之实践,在取得经验后向全区推开,成功地建立起区、镇、村三级工会组织网络体系。1997年3月,全国总工会在宝安区召开了“宝安工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蛇口工业区、宝安区以至整个深圳市工会工作历都有力地说明工运事业只有踏准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全局前提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和工作领域,保待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不可替代性及勃勃的生机活力。

二、工运事业应从全局改革进程中弥补体制建设我国工运事业发祥于工矿企业,组织体制成形于城市,这是由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成长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经济虽然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和决定地位,但也应看到,高速发展的非国有经济其地位和影响也不容低估。象在深圳市宝安区这样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至1996年底,区、镇、村外商投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达5100家,这种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改变,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仅就对与工会建设密切相关的工人阶级队伍而言,带来的变化至少是三个方面:一是决定了工人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目前宝安区已具有一支96万多人的工商业劳动大军;二是形成工人阶级队伍分布的层次性,从主要集中在城市,到密集地分布在乡、镇,昔日的许多村也形成了工人阶级队伍;三是产生工人阶级队伍许多新的特点。如来源地域广、原衣民阶级属性多、青工、女工多等。总之,与传统的产业工人比较,这支新兴的工人阶级队伍的工人阶级意识较为淡薄。

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虽然还会遇到许多需要进一步突破和解决的问题,但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已充分显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迎接和适应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如此,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也是如此。宝安区工会的做法是:对工会的原有组织体制进行弥补、完善和加强。具体地说就是拓展工会的地域建制,进行了两个方面格局打破:一是打破原有乡(镇)、街道没有工会组织建制的格局;二是打破了行政村一级不可能建立工会的格局。随着两个“格局”的打破,建立起新型的区、镇、村三级工会组织网络体系。至1996年底,全区8镇l街道和11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区属、镇(街道)属企业工会组建率达100%,村辖企业工会组建率占应建率的73.6%,达2889家。在这个新型的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中,三级工会既统一为整体,又各自发挥功能作用。三级工会组织网络体系的建立,不但使工会组织在适应新经济组织不断壮大中,铺砌了一条顺畅运作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使工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了法制的保证,实现了工会自我壮大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有机统一。

宝安区工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工会组织体制改革存在的空间,那么,这个空间,是否只存在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回答也是否定的。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的腾飞是全局性的,工业化的进程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是全局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适应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经济发达地区的改革只是先行一步或走快一步。诚然,也不可能完全否定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别性和不平衡性,因此,如何改革,还应从实际出发,在形式上不能强求一律。

三、工运事业应从适应市场需要中增强自主意识

1989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妇联和共青团领导的《通知》中,指出各级工会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其意义,一方面是强调了党领导工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指明了工会工作独立自主的必然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工会在党领导下独立自主工作显得更加迫切,这是由工会组织所需要履行的职能,特别是要履行维护这个基本职能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和法制相统一的经济。工会在步入市场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对应影响,工会要自觉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市场也要求工会加大工作自主性。由于在企业加大经营自主权和劳动力市场形成中,工人处于被动一方和弱者地位,因此更需要体现工会代表职工群众的自主性;由于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新的利益格局中,工人群众权益遭受侵犯的可能性加大,因此更需要体现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自主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工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因而更需要体现工会把握发展机遇的自主性。总之,在步入市场中,对工会工作的自主性,要求更高具效能了。宝安区工会正是这样,乘势而上,顺时而为,能动地建立起新的组织网络体系和工作格局,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导着数十万工人阶级新成员健康成长,工会成为职工群众的大家庭。

如何在步入市场中增强工会的工作自主性?进一步剖析宝安区工会工作经验,其中有三点是很有启示的:一是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争取行政的支持,这是工会工作自主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全局而言,党对工会的领导是由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和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从工会自身而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工会才能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地发展,这已为我国近百年的工运史所证明。宝安区工会的改革和建设,无论是从全局设计,到每一个具体步骤的实施,都坚持依靠党的领导,特别是在涉及方向性、原则性、决策性的问题上,及时地向党委请示,向行政通报,取得党政的充分理解、多方关怀和大力支持,从而为工会工作自主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坚持一个性质。工会的群众性和民主性是工会凝聚力产生的根源是工会独立自主能力的基本柱石。几年来,宝安区工会全员办工会特色体现了工会的群众性和民主性:在工会发展思路上,为全员所掌握,宣传发动和思想工作,不但做到职工群众中,而且做到企业干部以至外来投资者中;在工会工作开展上,形成联动机制,从区总工会到村级工会,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最后落实到基层,环环相扣,上下推动,从而使工会工作的自主性,转变成为领导和群众的两个积极性;在工作方法上,手中有典型,在会员群众中有号召力。计划目标实施前或全局工作每 前进一步,都首先培育和扶待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分类指导,逐步推进,从而使工会的工作自主性,始终处于不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良好状况。三是坚持突出一个职能,就是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坚持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共谋企业的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职工群众热爱工会,外商信任工会、企业支持工会,从而使工会取得了一个协调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总之,宝安区工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增强工作的自主性,是工会有“位”有“为”的生动表现。工会只有不断地增强工作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要求,才能在服务全党大局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工运事业应从超前思虑中强化队伍建设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比较突出地存在一种被动性。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会干部队伍日益壮大,因此,对工会干部都提出一个学习和重新学习的要求。宝安区工会在构筑工运事业发展蓝图中,不但从实际出发,而且立足经济发展的高度,一开始就比较高起点地抓住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问题。现在,宝安区工会已有了这样一支工会干部队伍:在工作思想上,具有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精神;在工作领导上,具有依法运行,把关定向能力;在工作方法上,具有自我调节、全面推进的意识;在工作作风上,具有深入调研、稳健扎实的风格。分析宝安区工会干部的状况,他们那一种既脚踏实地、又善于思考创新的毅力和魄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宝安区工会之所以拥有一支新型的工会干部队伍,其原因首先在于区党委高度重视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宝安区党委一直都高瞻远瞩地考虑和处理配齐配好各工会干部队伍问题。特别是把镇一级工会纳入人民团体编制,配备了专职工会干部,这在我国地方工会建设史上,是一项带有开创性的决策;其次,是得益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培训。宝安区工会从实际出发,建立起工会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要求工会干部讲理想,学政治,懂业务,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形式、逐级培训工会干部。据资料显示,宝安区建立以来,仅区、镇两级就举办培训班77期,6609人次工会干部和工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学习。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中,工会工作将会遇到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劳动关系的局面调整中给职工队伍带来的新变化,工会工作如何与之适应,对工会干部是具挑战性的。事在人为,我国工运事业能否发展和可待续发展,将取决工会干部队伍。对工会干部多一点综合素质要求,在工会干部培训上多一点超前意识,这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深圳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