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与就业、再就业

失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经济学理论认为,4%的失业率为充分就业,在当今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

(一)

失业已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失业率呈上升趋势。据联合国劳工局统计,1996年,世界上约有10亿人失业或半失业,占世界劳动力的30%左右,欧盟国家平均失业率高达11.3%,为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拉美国家、亚太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失业问题。

我国自1958年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消灭了失业”,一直羞于面对失业。尽管文革期间曾出现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70年代未又曾出现2000多万待业人员,当时仅北京市的待业率就高达11%,我们都未曾有勇气提失业一词。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越来越严重的失业问题影响着职工的生活乃至生存,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它所产生的这种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职工群众、专家学者、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府有关部门都在关心着失业问题。李鹏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九五”期间,城镇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左右。同时,还提出要从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新型的劳动制度,促进再就业机制的形式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

不再回避失业这个客观现实,这是历史的进步,更是职工的幸事。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决非一日之功。

首先,我国劳动力资源存量过大,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是举世公认的事实。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已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2%,几乎相当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到本世纪末,我国劳动力资源将达到7.9亿人,届时需要解决的就业人数为2.2亿人,而实际需要增加的劳动力仅为4000万人,这意谓着将有上亿人面临失业。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自1985年以来,我国显性失业人数持续上升,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间,显性失业人数的增幅为67%。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据有关部门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劳动力将达5.98亿人。如按“八五”期间每年以1000万新增进城务工农民数计算。“九五”期间将有5000万农民涌进城市务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将进一步减少。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一般为5%至7%,而我国目前高达50%以上,假设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按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10%计算,也将面临40%的劳动人口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将意谓着有2.6亿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必然和城镇人口就业产生竞争,大大增加城镇就业的压力,给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我国劳动力资源质量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质量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失业就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摩擦性失业,这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工作环境摩合过程中出限的现象;二是结构性失业,通常是由产品结构或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三是需求不足性失业,它是由社会对劳动总量需求不足带来的。我国当前失业的原因主要源于后两种情况,而结构性失业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上海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后,纺织行业的企业将由500家减少到180家,共减掉320家,减幅为64%。职工将由55万人减少到28万人,共减掉27万人,减幅为49%。同时,近几年上海的金融、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对劳动力需求大大增加,而上海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培训出大批符合这些行业要求的劳动者,这种需求不足的情况还将持续下去。如果把17万下岗的纺织工人转移到金融、电子行业,将会降低该市的失业率,遗憾的是纺织工人变为合格的金融、电子业的从业人员并非是一件易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重新掌握一项劳动技能需要有个过程,更何况是从一个简单的熟练工程转到一个复杂的高技术工种,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的条件就更多了,再加上纺织行业的下岗职工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健康状况偏差,家庭负担偏重等问题的存在,使这种转变的难度越发加大了。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的加快,企业改制进程的加速,下岗人员必将增多,一方面是大量的高新技术行业人才不足,急需从业人员;另一方面是粗放经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有大量人员下岗,等待着新的就业机会,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改制后,隐性失业变为显性失业,大批职工需要重新择业。计划经济时代,在职人员失业高达3000万人。这仅是一种保守的估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绝大部分“富余人员”处于依然“在职失业”状态。如,我国陆上石油行业总共用人158万,而国外同等产值只需用工8万人。武汉钢铁公司有12万职工,日本同规模钢铁企业只需用工1000人。中国社会科学院199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国有企业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近35%的企业有30%以上的“富余人员”,另有20%的企业可以裁员20%。(三)

国外解决就业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保障型,通过发放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的方法,暂缓失业问题给社会、家庭带来压力;二是提高型,通过对失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能,使之适应新的行业和工种的需求;三是消化型,通过增拨财政预算,减少企业税收,发展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四是增岗型,通过减少每周的工作时间,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美国通过鼓励投资创业、提高就业服务、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等措施,使其失业率由1993年的6.8%下降到1996年的4.9%,在全球失业率逐步上升的大趋势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势头。我们要借助他人经验,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有效地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把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与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一、提高劳动力资源质量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党的15大提出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各类承担和间接承担着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部门和单位要适应这个任务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增强劳动者的技能。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从业人员技术结构的要求,加强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育和培训,以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对这方面人员的需求。

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失业的关系,把控制失业率与控制经济发展速度结合起来。

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劳动力资源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趋向合理。美国20人以下的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美国产值的40%,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容量,是国际上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经济实现轻着陆之后,使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增幅,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考虑,以保持一个相对均衡的比例,避免为控制通货膨胀率大幅度降低经济增长率,加大失业率;也要避免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育目发展经济,引发通货臌胀,使失业问题越发难以解决。

三、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职工还将有所增加。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1998年,仅北京市的下岗职工就将达到30万人,比1997年增加13万人,增幅为76%,同时1996年北京有百万以上的就业岗位为外来劳动力拥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一而终”、“国有老大”等择业观在影响着城市职工的再就业。有的职工干脆说:“宁在国有企业的百元,不要三资企业、个体企业的上千元,”这种观念必将加大就业的压力,既影响职工的生活、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四、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减轻失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完善失业保险的同时,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失业保险履盖面小、经费来源单一、统筹范围小、基金提取比例低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失业救济的做法,建立失业救济金制度,对失业后重新择业人员的低工资给子一定的补偿,以鼓励失业人员积极主动地寻找重新就业的机会。

(作者单位:全国总工会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