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与女性就业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体制的全面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大城市,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又有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因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计划、价格、财政、金融、外贸、企业等方面体制的改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私营、个体、外贸经济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向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广州经济发展走上腾飞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3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490元,增芞21%。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变化,使广州劳动就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之与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下僵化的劳动管理体制,劳动力受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扩大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因为涉及到人们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艰难、最复杂的一项改革。广少、l}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大力发展劳务市场,改变了劳动就业上“国家包揽、行政隶属、身份差别、终身固定”的不合理状况,逐步推往企业与劳动者双向选择招工,实行劳动合同制,使劳动力受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扩大。

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广州女性就业,初步形成了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经济体制改革给女性就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主要表现在:

1.迅猛发展的经济令广州女性就业相当充分,成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

1992年,广州市区入口612.20万人,其中女性297.08万人,占48.5%,全市职工206.32万人,其中女职工86.14万人,占41.7,5%,比1987年增加5.58万人,年均增长1.35%,可见广州女职工数量稳步增长。目i前,社会上约有5%待业女性青年未能重新就业。可见广州女性就业充分。这完全得益于广州经济发展。1987年,广州国内生产总值18-5.41亿元,而到1992年猛增到510.7亿,及1993年的710亿元,六年间增长了3.83倍,迅猛发展的经济,让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特别是在社会劳动力大多数受市场调节的形势下,女性就业仍保持增长,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排斥女性就业,反而促进了女性的充分就业,女性劳动生产率也有进一步提高。

2.经济体制改革使女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生基本同步的变化,就业结构趋向合理和优化。

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州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和优化方向发展。1992年与1987年比较: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达35.64亿元,增长6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1.7%下降到7%,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2达41.3亿元,增长1.93倍,比重从44.4%上升到47.3%,第三产业达233.75亿元,增长_l.8'8倍,比重从43.7%上升到45.7%。显示了广州的产业结构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四五”时期第三产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25.51%,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15%以上Q与此相适应,女性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基本同步的变化。1992年与1987年比较,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女职工的有1.66万人,下降14%,占全市女职工的比重从2.4%下降为1.9%;第二产业的女职工有43.69万入,增长4.8%,比重从51.7%下降为so.7;第三产业的女职工40.8万人,增长10.4%,比重从45b5%上升到47.4%,女性在三大产业中,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最快,比重增幅最大。与此同时,女性在各行各业的分布很不平衡,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1992年,从事卫生、体育和福利事业的女性较多,有3.56万人,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近六成(59,9%),为广州各行各业之冠;第二是工业,共有4忙98万人,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近五成(49.1%),第三是商业、饮食、物资、仓储业,共有15.03万人,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48.3%,第四是金融、保险业,有13.5万人,占该行业职工总数的47.5%。以上四种行业的女性就业比重,位次都比1987年提前1至2个位次。保持原位次的分别是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第5位),农林牧渔水利业(第7位),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第8位),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第9位),地质普查勘探业(第10位),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第11位),建筑业(第12位)。能进一步说明女性职业流向的是女性就业人数比重增加的行业,大都是适合女性心理、生理特点的行业,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增加6个百分点;其次是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增加3.9个百分点,第三是商业公共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增加2.3个百分点;第四是工业,增加2.1个百分点。女性就业人数下降的行业,大都是不适合女性特点的行业,比重降幅最大的建筑业,下降3.3个百分点,其次是农林牧渔水利业,下降3个百分点,第三是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居民服务咨询服务业,下降2.8个百分点;第四是地质普查勘探业,下降2.6个百分点。

近五年以来,女性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和在12科行业中的比重变化,显示了女性劳动力正流向更适合自身特点的第三产业的趋向,也表明广州女性就业结构渐趋合理和优化。广州女性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经济让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女性素质不断提高,就业水平达   到较高的层次。

改革开放,新技术高科技被大僭采用,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管理由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转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劳动就业采取公平考核择优录用方法、劳动用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和优化组合……等等,这一切,不论从主观上抑或客观上,都使女性重视提高就业素质以适应生产或工作岗位,努力避免淘汰,在竞争中取胜,从而使女性就业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1)年轻化。广州就业女性的年龄结构是:35岁以下的占58.6%,35—50岁的占32.3%;50岁以上的占9.1%。

(2)文化素质提高。1990年广州就业女性平均文化程度为8.43年,相当于初中三年的水平,比1982年提高13.1%。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有7.66万人,占全市就业女性的4.8%,中等专业文化程度的有7.4万人,占4.6%;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1.2万人,占19.6%。

(3)专业技术人员数噩增加,比重上升。1990年,广州各类女性专业技术入员有20.91万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52.4%,比1982年增加近6万人,八年间增长39.8%,年均增长4.3%,高于女性就业人数年均增长2.2%的增速。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就业女性的比重也从9.5%上升到13.1%。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加、比重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较高层次的工作,劳动就业的水平提高。

4.经济体制改革转变了女性就业观念和择业意向,使女性走上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途径。

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最明显的成果和变化,一是社会经济成分结构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私营、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并存;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们分配形式为补充,坚持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的原则,合理拉开经济收入距离,同时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劳动就业上,是用工自由招聘、岗位优化组合、合同制工人续签合约,使劳动者捧着的“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就业者的就业、经济收入、劳动保险、社会福利,由完全依赖企业和国家,到逐步以依靠个人为主。这项改革极大地转变善广州女性就业观念和择业意向,使她们从现业“终身制”、“铁饭碗”的旧有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逐步走上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择业之路。

(1)由“铁饭碗”、“终身制”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对市场经济就业观念的认同.1992年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即使在国有企业中,也有53.4%的女职工“欢迎实行劳动合同化”,“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担心女职工和老弱职工会被“首当其冲”的女职工,只占21.4%。女性巳逐渐转变“到公有制企业才鲜就业或是最好的就业”的传统观念。1992年,在公有制就业的女性有75.2万人,比1987年的78.3万人减少3万多人,占全市女职工数从97.2%减少到87.3%,下降了9个百分点,而到其他经济体制企业就业的女性则有10.93万入,比1987年的2.27万人增加了8.6万人,增加了近3.8倍,占全市女职工数,从2.8%上升到12.7%,上升近10个百分点。广州市人口密度最高的越秀区,1991-1993年6月,就有4719名女性脱离了公有制单位;重新就业的3105人,占65.8%。其中在个体、私营企业的1762人,占56.8为'做流动小贩的371人,占12%;在“三资',企业的585人,占18.8%。三者合计占87.6兑剩下在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仅占12.4.%。

(2)择业意向转向经济收入、适合个入特点、发挥女性优势和适合家庭实际,走上市场调节的择业途径。从广州就业女性向第三产业流向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广州女性注意选择适合女性心理、生理特点,又能发挥女性优势的行业。在逐渐摆脱了所有制、劳保福利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之后,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择业倾向于经济收入好,符合个人特长及发展和个人家庭实际的职业、职位,即使是一些中年女工,也通过企业调动、企业内部调整岗位等方式,尽量摆脱繁重体力劳动、不良劳动环境或改善劳动收入。个体、私营中的女性从业者每年在增加,全市个体劳动者中女性从1987年的1/3增加到1/2。广州市社会劳动力中的女性由劳动市场调节,如广州市1993年上半奸,职业介绍所安置3.7万待业人员就业,女性约有1.9万,占49.7%。

5.国有企业改革给女职工就业带来了发展良机。

主要表现在:

(1)保持相当的数冕优势。尽管经过自由用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岗位职工优化组“合等重大改革的考验,国有企业女职工的数量虽然逐年戏少,但仍保持相当的优势:占全市女职工总数仍保持在75.2%以上。首批30家国有改革试点企业女职工的数量比改革前还上升了2.2个百分点。在纺织、电子、旅游、服务、医药等行业,女职工仍占职工总数60一80%。

(2)以“公平与效率”为原则的改革为女职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良好发展机遇。改革促使女职工逐渐克服计划经济下“大锅饭”和传统依附心理,增强了效率、竞争、进取等市场经济观念,努力提高就业素质,抓住改革良机,在经济发展中施展了才华。纲如上面提到的女性文化结构向优化方向发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占52.4%。广州首批30家改革试点企业调查显示,改革前中、高级管理人员中女性仅占14.7%,改革到现在,上升到22.1%,比改革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专业技术职工中的女性占了40.5%,比女职工占职工总数37.4%的比重还高出3个百分点。例如广州冷冻机厂实行劳动合同化管理,就有54名女职工通过自荐应聘为职员,占职员总数的32.7%,其中又有33名原来是女操作工人自荐应聘的,占了职员总数的61.1%广州百年老企业敬修堂药厂,自荐应聘为职员的女职工有121人,占职员总数的63.7%。改革为女性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使她们越来越多地走上高层次工作岗位,又反映出国有企业女性就业水平的提高。

(3)较好把握改革与保护女职工特殊利益的关系,使女职工积极性得到保护和提高。大多数国有企业能执行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富余人员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广州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注意保障女工特殊利益,如女工在孕期、产假和哺乳期间企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孕、产、乳、经期的劳动保护要落实,企业富余人员中:孕、产期以及三岁以内婴幼儿养育期的女职工不得辞退,年满45周岁基本丧失劳动力的可以离岗退养等等,调动了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据首批30家改革试点企业调查,企业优化劳动组合、精简富余人员·“因为是女性”的原因基本排除。

国有企业由于实行就业的“双轨制”,在调整生产、精简人员时产生了富余人员。国务院于1990年4月发出“关于做好劳动就业丁作的通知”,明令规定:“挖掘企业潜力,妥善安置富余入员。企业的富余人员主要由企业内部消化,不能招向社会”。为此,广州市政府1989年制定《广州市关于国营企业富余人员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保障了富余人员的基本就业权利和基本生活。许多国有企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多种经营来安置富余人员。例如女工占70%以上的广扑!绢麻纺织厂,办起“致美斋”、“皇上皇腊味”分销店、印刷厂、工艺品市场,安排了40名富余女工。东方宾馆在筹建东方酒店集团公司时,建立起服装厂、酒店用品加工厂,去年5月开工即安置了51名女工,预计逐年安置完企业富余女工1000名。

三、广州女性就业问题及展望

广州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广州女性的充分就业,并形成了就业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但不可避免产生新的问题:

l.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直接影响竞争力弱的女性就业,广州人口六百多万,本身人口就“超编”,待业人口逐年上升,加上每年新成长大量劳动力,另目前进入我市的外来劳动力近50万之多,在市区也有不下40万个工作岗位被外来工挤占;再加上企业改革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处于绝对过剩状况,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竞争力弱的女性就业。

2.原亏损或经济效益差的国有企业的中年女工转业转岗困难。部分中年女工,特别是40一45岁的大龄女工,未到离岗退养或退休年龄,要转岗或转业比较困难。这是因为:从社会原因来讲,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低廉,无需企业负担劳保福利,中年女工无法与之竞争,“外来妹”占据了大量劳动岗位;从历史原因来讲,中年女工都是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为企业创造了财富,自身亦积累了福利收入,企业既要对她们负责,又力不从心,从主观原因来讲,中年女T.文化技能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产业,她们仍存在“依赖企业照顾”的就业观念,或不愿做比较艰苦的工作。中年女工转岗转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据调查,纺织、电子行业过半数的国有企业,本应转产、关门、压缩生产规模,但为维持原来固定职工(大部分是38岁以上女工)的就业,勉强开工生产,导致经济效益差,甚至亏损,工人收入随之降低。企业本身无志安排她们工作,她们与社会上待业人员竞争就业岗位,明显处于劣势。这类女工会唷粹企业改革的深入而增多。

3.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放松和忽视了女职丁劳动保护。如一些企业加班时间过长,“四期“保护监迨才够落实,产期、哺乳期工资福利待遇无认真兑现等等。

4.就业女性的素质还未能适应科技信息社会需要。技术要求高的工种或岗位不能胜任,比较脏、苦、累的工种或岗位不愿上任,造成女性就业“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结构性失业。

5.社会保障制度未能与企业改革同步,既使女性难以转岗转业,又阻碍了企业甩掉包袱寻求改造、发展。

6.社会的就业培训力量不足,特别是再就业培训,滞后于社会劳动力的再就业发展,影响女性再就业。

广州市女性就业问题巳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政府除实行现有行之有效的就业措施以外,正加紧研究与劳动用工就业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将促使劳动岗位的增加,因此,解决女性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广州市巳制定十五年内追赶亚州“四小龙”的规划,为此加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可以预料:

一一九十年代,广州在逐渐向现代产业结构演进的时候,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传统服务业中的商业、外贸、物资、供销、饮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从而可以吸纳更多的城市女性就业;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和乡镇城市化的发展,会留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外来劳动力对广州就业的压力;

一一退休养老、失业救济、工伤;医疗等多种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有利于女性解除后顾之忧,加上劳务市场的发育完善,更有利于女性公平竞争;

——政府、让会和企业举行各种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将会帮助女性逐步克服转岗转业的困难。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女性质、优化的方同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就业将会逐步克服暂时困难,向符合充分、高 “半边天”作用。

(执笔 张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