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运之窗

连续工龄15年以上的固定工在改革中应得到保护

近一年来,广州市不少企业在改革中规定:富余人员如半年内经三次安排仍未能重新上岗者,应予辞退。不少连续工龄15年以上而又不属穗府(1989]54号文件保护之列的老职工,对此有异议。

连续工龄满15年是职工退休的条件之一。而年龄在35至44岁的女职工,45至54岁的男职工,工龄虽达15年以上,但又未达退休年龄,无法享受退休待遇。他们被辞退后,要找一份临时工作糊口不是难事,但要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对无一技之长的普通操作工,则不是易事。被辞退后,如果遇上大病,生活更是难以为计。这一年龄阶段的职工,多数是“老三届“的毕业生,是属于“什么倒怨事都赶上”的一代,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巳作出了很大牺牲,如果简单地把他们辞退,未免太不公平。因此,对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宜一刀切,应对他们实行政策性保护,以免再伤这一代入的心。

但为了不影响企业的改革进程,对实在无法重新安排的上岗者,建议采取在自愿的基础上,为其办理停薪留职,并令其按规定每月向企业缴交养老保险金,待达到退休年龄,再为其办理厂内退养退休手续。

对破产解散企业,半年内无法重新安排工作单位的,在这一年龄阶段、连续工龄达15年以上的固定工,建议也采取这一办法,让其名册挂靠在本系统其他国营企业上,办理停薪留职,不要取消他们的工龄,让其到退休年龄后,按规定享受退休待遇。

(麦慧政)




我国企业职工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据对七省市一百家企业一万名职工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最近揭晓的结果显示,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从沿海到内地由高到低显梯级排列,而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与国营企业相比居于优势。

据调查,广东省职工年入均收入为4308元人民币,上海3002元,黑龙江2222元,而云南为2194元,仅及广东的1/2。

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按经济效益排列,由高到低顺序为: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全民企业、城镇粲体企业,如按职工经济收入、住房条件排列,顺序也完全一致。三资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4037元人民币,比全民企业高1400元,比城镇集体企业高出1903元。

调查显示,三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工人收入差别也大于国营企业。三资企业技术人员与工人人均年收入相差2303元人民币,而国营企业仅差146元;三资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人均住房面积相差26.9平方米,而国营企业仅相差1.43平方米。然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鲜明反差,三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平均数鳌只相当于国营企业的1/3左右,而其平均工作量却是后者在4倍。

调查者指出,国营企业大专以上学历者与小学以下者人均年收入差别只有215元人币,而在三资企业中这项差别高达990元。

(昌)


全省职工民主管理论文评选结果揭晓

由省总工会办公室举办的全省职工民主管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经过对各市和产业工会推荐选送的60篇论文和调查报告的认真遴选,共评选出获奖作品和入选作品33篇,其中深圳市总工会程立达的《试论股份制改造后企业职代会存在的必要性》一文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作品8篇,三等奖作品10篇,入选作品14篇。(辰)


上海一些企业没“婆婆”

据《中国劳动报》报道,上海正陆续出现一些没有上级主管部门(通常被称为“婆婆”)的工商企业,这样,它们真正开始实现自主经营。

去年10月初,上海建筑业的首家无主管企业上海友恒建筑装溃公司宣告诞生。10月下旬,财贸系统12家企业和主管局脱离附属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层层领导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庙多”、“菩萨多”、“婆婆多”。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无主管企业”应运而生。

当前出现了一批所谓“无主管企业”,指的是企业只受工商、税务、物价、质量监督司、法等部门管理。即是“我开店,你发(执)照;我经营,你收税;我倒闭,你不管;我犯法,你办案”。企业由行政部门的附属物,转向市场自由竞争。

据有关人事透露,明年上海的国营工业企业都将进入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同时有部分企业也将进行“无主管单位”的试点。

“无主管企业”的出现体现了“政、企分开”的原则,势将进一步推动政府能的职转变。上海市水产局巳率先行动,将行使行政管理职能部分精简为水产办公室;属生产经营管理性质的职能下放给企业。日前该局属下企业巳组建成上海水产总公司,并以此'为核心成立包括在境外设立的12家合资合作企业在内的水产集团。

随着“无主管企业”的增多,长期以行政级别高低识别企业“大”、“小”的做法,终将被按实绩划分企业所代替。真正有作为的企业经营者可以一显身手。(利)


粤人乐捧泥饭碗

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正从全民单位走出来,丢掉“铁饭碗”,投身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乃至当上个体工商户。

从我省劳动部门获悉,我省城镇社会劳动者中,乡镇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所占比重巳从14年前的二成上升到四成,总数巳逾1100万。而全民单位职工所占比重则由八成下降到六成。

从就业分布来看,扔掉“铁饭碗”的职工多是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近14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劳劳者总数的比重增长了11%以上。广州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36%。

广东人依靠政府安排职业观念逐渐淡薄,许多人愿意自由选择工作。据统计,该省待业人员有九成以上是从劳务市场中寻找职业的。广州市现有90多万名职工参加待业保险,其中七成多的人具备转换职业或自谋职业的心理准备。择业的自由激发了人们生存竞争意识,人们普遍愿意掌握更多技术和知识。各种就业培训班格外吸引人。目前,我省每年的就业者中,七成左右都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培训。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