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工会面临历史性转变

十二大工作报告的第二部分“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方针和主要任务”的总体叙述部分,用了近七百字的篇幅阐述了“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会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的主要内容。其实,中国工会面临的任务不论如何艰巨、复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中国工会面临历史性转变。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中,中国工会也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历史性转变的基本要求和趋势,就是由计划经济下行政化的工会运动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群众化的工会运动。在这种历史性转变面前,中国工会的危机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今何去何从,中国工会必须作出抉择,中国的广大工会干部必须作出抉择。

一、认识自我,改革自我,是中国工会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前提

建国以后四十多年工会运行的模式,是为适应计划经济的社会要求和政治要求而建立的,这一模式的依据和借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前苏联工会运动的模式和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的许多方面都是唯“老大哥'?马首是瞻的,工会运动当然也未能例外。中国工会的组织体制、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干部管理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仿效了苏联工会的做法和经验。

另一个方面是我国革命根据地工会的传统与经验。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下开展了二十多年根据地的工会运动,积累了泪当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当然,这种经验与实践经验,也受当时的苏联工会运动的一定影响,但相当多的东西还是在中国现实的工会运动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建国后中国工会运动在工会的性质、任务、组织建制与党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还是继承和吸收根据地工会运动的经验。

历史地看,我们就会认识到,解放初期中国工会的模式的借鉴、建立以至确定,是完全为了适应在政治上巩固新生的工人阶级政权,在经济上发动、组织工人阶级参加计计经济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一目的。换言之,新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工会也就为适应计划经济而建立自己的运作模式。这样的一个模式具有性质上的行政化、活动内容和任务上的政治化、内部关系上的集权化这么三个特点。

先说工会性质上的行政化。就其本来的性质特点来说,工会本应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的性质很难实现,工会在这方面的更为突出的特点是行政化的倾向,所谓工会行政化,主要是指工会在其组织、活动等方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政府(企业行政)的制约甚至控制、存相当意义义上作为政府(企业行政)的附庸而存在。因此在处理政府或企业行政与职工的关系上,工会很难站在职工群众一边,在大多数情况上,是作为政府或企业行政的“助手”的而目出现。

后说活动内容和任务上的政治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会活动的内容和任务,都是以政治标准为最高原则。虽然,工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工会的活动基本内容是参与经济建设,但即使是这种活动,也具有极为明确的政治意义,被赋予某种政治含义,比如\说是“为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等等。而工会的任务,更是以某个时期的政治需要而确定。所以,多年来,我们到谈论工会作用的时候,从来强调的都是工会的政治作用,如“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工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工会是教育职工的共产主义学校”的三大作用,说的都是工会在政治方向的作用。

再说内部关系上的集权化。工会章程虽然把工会组织原则定为民主集中制,但在实际中实行的主要是集中制。这种集中制或称集权化、是工会行政化和政治化在内部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在一个强调其行政特点和发挥政治作用的组织内部,是不可能实现民主化的。工会组织的集权化,表现在工会会员与组织的关系上,强调会员服从组织而忽视了会员的民主权利;在工会基层组织与工会上级机关的关系上,强调上级机关的统一领导而忽视了基层工会的独立自主;在工会主席与工会委员会的关系上,强调工会主席个人“拍板”而忽视了工会委员会的集体领导。总的来讲,工会在内部关系和组织领导上,与国家行政机关并无太大的区别。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组织以上三个显著特点,是由计划经济下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的。计划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由国家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并直接通过指挥企业行政来管理社会生产。这种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在政治上必然权力十分集中,因为权力不集中便无法保证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转。工会作为这种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一个部分,其组织本身的行政化、政治化、集权化也就势所难免。

应当承认,行政化的工会运动,是适应了计划经济与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计划经济中具有积极的让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会可以运用政治手段协助政府(企业行政)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为巩固工人阶级的政权和为集中力量完成计划经济下的生产指标和社会目标而发挥作用。工会在建国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中,都曾因其重要的贡献而留下辉煌的一页。

但是,这种行政化的工会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这种行政化使工会不能有效地代表群众.工会严霆脱离群众。工会虽然有党政的支持与扶植,但是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历年来工会的领袖如李立三、赖若愚等直至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工会工作的霆要指示,都指出工会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的特点,在—定程度上,工会变成了行政机关,脱离了工人群众。为什么几十年都解决不了脱离群众这个问题,显然这不是仅仅是个工作方式或工作作风的问题。从深层原因分析,这是由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造成的。现在,这种社会政冶、经济条件改变了,工会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的种种挑战与问题。

二、市场经济向中国工会挑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中国工会面临市场经济的那些挑战呢?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生产,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市场来调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进入市场,对于工会来说最直接的一个要求,就是工会必须在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在劳动关系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然而,中国工会在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中的身份与地位是不明确的。工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在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中明确自己在政府和企业面前,是代表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群众组织即确立工会是职工利益代表者的身份。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必然是呈现多元化状况。这种利益的多元化,不仅表现在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将予以区分,而且在工人阶级内部也将分成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必须明确自己作为利益团体的性质,并明确自己在不同的利益关系中的地位。然而,中国工会只是被当作一个社会政治团体,而没有被认作是一个具有经济性质的利益集团。工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在法律上和政治体制上被确认为代表工人阶级最广大成员,主要是劳动者、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的集团。工会必须把国家和职工对工会的不同要求统一起来。

再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主体化,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具有生产经营的全部权力以及独立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劳动关系也会多样化、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工作必须以基层(企业)工会为单位,以每个基层工会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工作任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所有的工会都要同时进行一项同样的工作的工会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必须抛弃。

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利益关系的处理必须规范化和法律化。在无序和人治的情况下,是无法实行市场经济的。这就要求工会运动也要改变那种唯上是从的行政化倾向,实行规范化和法律化。但中国工会距离法制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工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就必须把工会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上。

总之,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引起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的变化,要求中国工会运动在工会的代表性、工作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原则、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要实行一系列的转变。如果中国工会不能自觉地进行这种转变,那么,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就有可能落伍甚至被职工所抛弃。这,就是市场经济挑战的意义。

在这里,想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工会就性质而言,应该是一个职工自愿结合成的代表和维护自己利益的组织。但是,是否能够代表职工,并不在于工会自己怎么说,而在于能否得到职工的认可。这一点,在计划经济下利益分化并不严重,而且职工利益主要由国家或者企业代表,工会仅处在一种附属的地位的情况下,职工对于工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自己并不认 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当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必须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社会组织,以便通过这一组织去处理与其它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时职工便会将工会能否代表自己的利益看得至关重要。如杲他们认为这个工会徒有其名时,他们便会另作选择。原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由政府控制的一些工会被职工抛弃的严重教训,应该为我国工会所汲取。我省一些企业、地方,曾出现“同乡会”、“打工仔打工妹协会”之类,也值得引起工会的警惕。总之,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再不好好地彻底地解决严重脱离职工群众的问题,中国工会就将落伍或被抛弃,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三、群众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运动的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运动有些什么特点呢?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运动的特点是由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决定,是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要求的直接体现。

第一,工会运动在其性质上具有群众化的特点。随着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关系中的各方的利益主体也日益明晰,工会必须明确自己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工会这一身份一旦确立,势必抛弃行政化而实行群众化。也就是说,群众化的含义是指工会运动是应职工群众的要求而存在的,是为了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利益而存在的,是通过劳动群众的支持、拥护为其发挥社会作用的基础的。当然,这并不排斥工会对除劳动者利益以外的其它社会利益的表达和维护。但必须明确,工会是以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作为重点和出发点来协调社会利益。

第二,工会运动内容和任务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仍然具有政治性,仍然是社会政治团体。但工会的政治性巳不是抽象的、一般的政,台意义,而是作为劳动者的政治利益代表的政治团体。工会是以经济关系中的活动作为自己最大最、最基本活动的,是以劳动者的经济利益的代表来调节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的。工会政治作用正是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体现的。

第三,工会内部组织关系民主化。工会的群众化和非政治化,必须要求工会组织内部关系的民主化。这种民主化要体现在会员主体化和基层工会本位化上。所谓会员主体化,是指工会作为社会团体法人,必须强调会员的主体地位,在工会的权利当中,会员是意志主体,工会组织只是形式主体。会员与工会组织共同构成了工会的权利主体,工会组织是代表会员行使工会权利的。工会组织必须向会员负责,所谓工会组织本位化是指工会基层组织在工会组织结构和组织活动中属于基本权利单位,工会基层组织相对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基层工会向会员负责而不是向上级机关负责。上级工会机关对基层工会的作用主要是指导、服务、而不是直接指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运动就其本质特点而言,是一种群众化的工会运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也大谈工会的群众化,但实际上无法做到。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节工会运动,并不是马克思工会理论中的经典意义的工会运动或本来意义的工会运动,而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或变异了的工会运动。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可能解决多年来我们无法解决的工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有可能解决工会与群众的关系这一工会的根本问题。因此,市场经济对于中国工会运动是一个极大的历史机遇,这个机遇主要表现在为真正发挥工会的作用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从中国工会的历史进程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工会就开始酝酿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运动的转变。但只有在党的十四大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后,工会改革才可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付诸实行。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实行由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化的工会运动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化的工会运动的转变,不会是一就而就的,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对此,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况且,机遇也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现实。要成为现实,还要经过艰难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