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

中央工作会议指出,做好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工作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出路所在。那么,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呢?根据一些专家乐者的研究,综合简述如下。

定义:企业经营机制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内部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个人或群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和企业不断适应经营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本能的总合。这种相互关系和本能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和经济体制的本质反映。

基本内容:经营机制应包括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适应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几方面的内容。下面逐一介绍。

1.激励机制,也叫动力机制。它是激励企业和职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为社会进步做出最大奉献,并在这种奉献中实现价值的原动力。它包含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人才选拔等多方面的激励作用。

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也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仍然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物质利益的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着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从国家看,普遍实行各种“工效挂钩”、“超收多留”等办法都是国家对企业强有力的激励办法,它能有效地调动企业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从企业看,根据职工个人或群体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大小适当拉开距离,采用多种形式的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是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打破平均主义的好办法。

精神鼓励也是一种激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物质激励起不到的作用。企业对职工的精神激励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要从组织上、制度上切实保障职工的主人翁权利;二是适时评比表彰各种先进个人和集体,以激发职工个人及群体的荣誉感;三是坚持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人才选拔,是为各类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积极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激励各类职工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鼓励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竞争机制,就是优胜劣汰机制。竞争伴有风险,因而也称风险机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价值规律就是通过竞争而起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形态之一,必然存在竞争,有竞争才有活力。

企业内部的竞争主要是岗位竞争。领导层的聘用一一通过竞争实行招聘、选聘制、选举制等手段,把能人选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管理层的聘用一一搬掉“铁交椅”,通过选聘、选举、 “双向选择”等手段,使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作业层的选择一一砸掉“铁饭碗”,通过考核上岗、“双向选择”、劳动合同制等手段,使职工能进能出,从而把操作技能较高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将“混岗”的富余人员剥离下来。

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市场竞争。哪个企业能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必然带来风险。失去岗位、失去职业是一种职工风险;承受经济损失是一种经济风险。这两类风险会给企业和职工带来强大的压力。关键是怎样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3.适应机制。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企业也有一个适应经营环境的问题。对经营环境的主动适应可称为适应机制。目前,我国的企业既要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又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这比单纯市场经济条件下或单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适应反应难度要大得多。

计划经济要求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宏观经济乎衡的需要制定产生政策,多主动利用经济杠杆(价格、税种税率、利率、汇率、工资等)调节经济活动,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需要存在差距,调整力度不尽合适,每次调整都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要求企业密切注视经济政策变化的趋势,对经济调节作出灵活的反应。

适应市场环境,首先要有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经营战略在一个发展周期内要保持一贯性,也要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总之,要在既定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全力开拓市场,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约束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对企业的分配行为和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避免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是完全必要的。

对分配行为的约束,就是要使企业在处理全民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的关系上,自觉地把全民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但也不可忽视积累企业发展后劲和职工收入随经济效益适度增长。为此要从企业制度上保证: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避免保两头挤中间,在企业留利三项基金的分配中优先保证生产发展基金,避免分光吃光;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留有以丰补欠的余地;效益下降的,职工收入也应同步下降。

对投资行为的约束,就是使企业按照产业政策规定的方向进行技术改造,适度扩大再生产,约束投资膨胀。一是要按产业政策方向,该加强就加强,该压缩就压缩。二是要重视投资效益,承担投资风险。三是注意更新改造规模和还贷能力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