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三项转变

——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问题

1991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明确“八五”期间为“集中力量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时期”。如何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央工作会议巳就改善外部条件和转换内部经营机制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理论界深入探讨其规律。我认为,要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关键在于要实行如下三项转变。

一、坚定不移地推广首钢承包制包死上交财政一头的经验,这是搞好国营企业的首要关键所在

在第一轮承包中,首钢承包制的成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首钢承包制具有如下特点:它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保全留,欠收自补”解决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既保障了国家的利益,又放手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既有压力,又有动力。(1)首钢承包制规定留利的分配,发展華金占60%,福利、奖励基金各占20%,实现利润和工资总额按1:0.8比例挂钩,保证了职工的利益,落实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激励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首钢实行全员承包,党委政治领导、职工当家做主、厂长全权指挥,形成“包保核”的管理体系。以上三条,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模式中由中央各部号令一切,企业、职工无权无利的状况。在那种模式下,企业号称全民所有,实际上职工仍处于被雇佣的地位。首钢实行承包制以来,钢产量年递增11.1%,资金利润率1990年达到66.44%,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国家。首钢12年来投入1元能产出2.62元,高全国投入1元产出0.46元的比例,经济效益居于首位。首钢2号高炉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首钢以铁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定能超越资本主义。

首钢承包制的关键在于包死上交财政这一头,这是精粹之所在。现在许多领导部门已经认识到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必须包死财政上交这一头。为了推广首钢包死上交财政这一头的经验,许多省市对数十家、上百家企业进行包死上交财政这一头的试点。而这数十家、上百家企业占当地工业产值和利税的半数左右。黑龙江省推行的进档达标承包制,有效地包死了上交财政这一头。他们的做法是利税统算,即把企业上交的税金和利润统一计算,根据企业规模、利税水平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分别规定其档次标准,企业在完成利税承包基数的基础上,根据其增长幅度,每进一档,便给企业一定好处,进档越多,好处越大,超基数利润按“三七”或“倒二八”分成,把大头留给企业。进档达标不规定承包期,而是滚动承包,并且实行集体承包而不是个人承包。进档承包达标在黑龙江鸡西市试点成功后,现巳推广到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上海等地则提出引进三资企业机制和乡镇企业机制,也是必要的。因为我国对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管理,是符合国际惯例的,符合经济规律的,事实证明它是有效的。

二、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须同时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并实现精兵简政

改革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简政放权,《企业法》就下放了十几条权力。但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部门,包括计委、财政、物资、商业、银行等关键部门中,有些却几乎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和配套性改革。某些部门是原机构、原职能、原体制原封不动或者“换汤不换药”。治理整顿开始,有些部门又回收了原来下放的权力。有人计算,原来下放给企业的权力,现在没有收回的仅剩一条或半条。只有首钢还保有十几条权力,但却缺少投资自主权和外贸自主权这两条根本性的权力。十年改革的深刻教训是,如果只给企业以简政放权的允诺,而不对计划、财政、税收、外贸、金础、劳动管理体制动大手术,仍然难免口惠而实不至,形成反复拉锯、相互掣肘、此放彼收的尴尬局面。因此,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前提是对计划、财政、外贸、金融等体制进行“拆庙搬神”、根本转变职能的改革,而不是“小打小闹',的改革。

当前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还要和精兵简政相结合,解决政府机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情况。广东顺德县开了一个好头儿,裁撒产业局,只设经委,直接管理工业。山东省有些县把农业局、林业局等改成按企业经营、自收自支,从而提高了原有工作人员的收入。精简机构不是简单的裁员减薪,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非生产机构转化为生产机构,从而减轻政府负担,并彻底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三、改善宏观调控,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需求与供给,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我国从改革以来注意了宏观经济调控,但我们在测定总需求、总供给方面不够准确,调节也不适时,需要努力改进。我国巳进入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企业都活动在商场之中,无论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是为市场销售而生产,卖不出就产生积压,导致亏损和减产。因此,要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周密地、实事求是地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作出准确的估计。由于传统体制下,我们长期处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状态,出现短缺经济现象,历次调整都是大砍基建、压缩需求,并把紧缩需求或者“调整紧缩力度”奉为成功的经验,这显然是不符合当前情况的。

价格改革也要服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过去长期在通货膨胀下,我们不能不维持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低价,不敢轻易提价,我们需要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弥补这一点,逐步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但这种提价,最终要靠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来承担。如果超越了工业的承担能力,必然要导致加工产品的涨价,然后再次轮番提高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价格。因此,价格改革闯关如果集中地、大幅度地进行,必然要导致工业企业的亏损。如此看来,今后的价格改革需在工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小步进行为宜。银行贷款利率政策也要围绕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来进行。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它处在市场之中,受到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影响。如果市场出了问题,企业不可能躲避其影响,甚至会造成玉石俱焚的局面。因此,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灵活调节,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