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企业职工的新特点及其阶级归属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职工逐渐成为新崛起的社会阶层。但是,就他们的究竞归属于那一阶级这一问题,争议较多。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肴法是:由“身份一一户籍论",乡镇企业职工是于农民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因为他们的身份和户籍仍在农村。“边缘群体论”,即在农民阶级中分化出一批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职工,目前仍屈农民阶级,但正在向工人阶级转化,并获得了新的特征。木文拟利用沂几年内研究成果,从工业化、坡市化和对外联系的深化的动态过程,探讨乡镇企业工人的阶级归属,并提出“分层溶合论”的观点。为了验证结论,笔者通过引用广.东省总工会研究室和江门市总、新会县总今年2月抽样调查的新会县500名乡镇职工的问卷(回收451份,以下简称“省总间卷”)和中山大学京土会学系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多维的角度探讨乡镇职工的阶级属性。
一、从经济状况看乡镇企业职工
十多年来,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工业化和与海外联系的多元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广大农村和乡镇从过去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这些因素的合力的综合作用促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单一的农业向个体办、联户办、村办、乡镇办企业四个层次转化,村镇居民的角色关系、交往方式、价值观点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拓展了村镇与社区外的入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流通渠道和机会,工农关系发生了新的溶合,促使一部分农民和乡镇居民通过经济结构的变迁这一环节而逐渐转换为工入阶级的阶层。在上述的四个层次中,乡镇企业职工转换和溶化的速率最快。而其他三个层次,由于其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特征,加上它们带有刚脱胎于农业生产的展迹,职工的主体意识和组织悖相对较弱,溶合的速率较慢,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纳入农民阶教中的务工阶层。乡镇企业则不然,一是它的生产资料归乡镇集体所有。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只占3.4%,第二、三产业占96.46%,主体为工商服务业,在经济上门同农业分宫,成为自主经营,按企业管理模式来设置机构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二是它们的生产技术层次较高,大都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以顺德市为例,全市3600多家乡镇企业中,1000万元以上产值的有249家,税利100万元以上企业165家,创外汇超100万美元的84家;据省总1985年的统计,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3;3亿元,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创总收入22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1991年,广东乡镇企业巳达到120多万个,从业人员达到670多万人,全年总产值达878,05亿元,总收入940,63亿元,出口产品交货额达170亿元。乡镇企业产值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约1/4成,占农业总产值60.1%。出口创汇占全省1/4,上交财政占全省1/5。这说明乡镇企业巳在整个经济结构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极富生机和活力。乡镇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和社会群体,在实践和理论上,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估显得十分必要。
从职工主体看,据省总问卷调查(见表1)单纯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微乎其微,而靠务工、从商、或边务工、边从事第二职业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绝大多数乡镇职工巳靠从事工商业劳动为主要生活手段,这与传统的农民阶级“靠天吃饭”、靠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巳完全两样。
乡镇职工巳与城市职工的劳动时间基本同步,即一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工业生产。劳动时间的稳定,也使劳动节奏加快、同时也使职工接受劳动规章制度的约束。这与农村中分农闲与农忙、季节性强、自由安排劳动时间的生活迥然不同。
从乡镇职工的劳动动机看,在省总问卷列出的6项选择中,有76.5%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厂劳动收入较稳定、工作条件好,比农业劳轻松而有趣;另有19.5%的职工认为可发挥自己的才能,可找到良好的人际氛围,即同事关系好。
从粮食供应看,有27.9%的职工吃商品粮、有38.6%的属自理粮,31.9%的吃统筹粮。由此可见,通过户籍来规范乡镇职工的角色身份和阶级属性巳被打破。在我们调查的6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规定,临时工人(包括农民工)干完2一3年以上,工作实绩出色的,均可转为合同工或正式工。有个企业的厂长说:本厂不分什么农民工、城市工、临时工、合同工,都一概称为“职工"'只要工作出色,一切都有保证。乡镇企业灵活的劳动用工制度,特别是在广东粮油购销经营放开后,实行全员合同制的体制下,以“身份一户籍”来作为阶级归属的依据巳不切实际了。
从乡镇职工的消费方式看,随着收入的稳定和工资的提高,乡镇职工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中大社会系在中山郊区对400名乡镇工人的调查,回答消费后有节余和节余较大的占被调查者的77.3%,而回答收支相抵和亏欠较大的只占22.7%。从衣着来看,追求舒适和个性化的占79.97% ,而追求新潮、高档的占11.35%。相关分析表明,女性较喜欢高档和新潮,其相关系数为- 0.32( P<0.01) ,接受大众传插媒介越强,越喜欢高档、新潮,相关系数为0.18(P<0.05)。
这表明,乡镇职工已与市镇职工一样,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且较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由于收入有节余,使得他们手里有一定的游资去安排目前及将来的生活,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方式。
二、从交往方式看乡镇企业职工
交往方式是测逊多镇职工社会活动的参与面。传统的农民阶级大都以血缘关系(如家人、亲戚)和地缘关系(所住地区)为交往对象和范围,活动面窄,流动性小。随着职工进入工厂(有的甚至属跨地区来到异地工厂),他们的交往关系主要表现为业缘关系,即大都和同事、朋友交往,交往圈大大扩展。这种交往既是感情的互动过程,也是互相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也带有理性、契约、甚至功利的色彩。
上述3表反映,乡镇职工的交往对象巳由亲缘向业缘逐渐转变;他们的参与面逐渐扩大,生活的自主性和团体性增强;无论在工作时间还是在工作之余、业缘关系色彩都较浓,通过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从血缘、地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的转变,表明乡镇职工的生活时空大大扩展,这使他们与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交往而窄的交往方式的农民阶级区别开来。
三、从价值观的变迁看乡镇企业职工
1989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在顺德北窑镇抽忏调查了-500名乡镇职工。结果表明:
(1)乡镇职工的经济取回强烈。其中答追求“高收入和福利”的职工占91%。有82%的职工之人为“宁可辛苦点但要多赚钱”; 储蓄观可以测嗯职工的经济意识和投资冲动。当向到“有钱,如何使用”时,回答“购房”、“投资赚利润,借贷吃利息”的分别占57.-44%、59.15%。这表明大多数职工经济取向强。由于他们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商品经济意识浓,这与农民阶级自给自足的传统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2)参政议政意愿强。有59%的职工参与意向强,而不见有这类意向的仅占17.2%。这表明,乡镇职工的政治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他们渴望参政议政,改变过去那种被动、依附、听天由命的封闭意识。在回答“您是否同意改变生活道路靠自己努力”时,有86.12%的职工作了肯定的回答。相关分析表明,越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与海外交往越频繁者追求自主意识越强烈(相关系数分别为0.1,P<0.01;0.22,P<o.01)。
(3)对“工人阶级”的群体认同感。省总问卷的统计结果反映,当问到“你认为你是工人阶级一分子吗?"'作肯定回答的占了一半多,因意识模糊,认知不清的占27.7%(见下表)。出现这一些结果的原因仍是“身份一户籍”的因素在起作用。由于这两个因素的限制,使他认知不一致,难以进行阶级归类,但实际上他们主要靠做工作为谋生手段,而且一直在从事工商业劳动(见下面7),而且3年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具有相当长的工作经历,因此,必须消除“只有城镇居民做工才属工人阶级”的观念误区。
从价值观的变迁可以看出,乡镇职工具有不同于农民阶级的全新价值观的特质,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利益群体,他们在观念上巳经内化了工人阶级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
四、从社会流动看乡镇企业职工
社会流动可以测量乡镇职工的角色和身份的转换状况,这种转换使他们具有新的内涵和特质,从而与农民阶级区别开来。
(1)职工垂直流动,指从一种职业等级转变为另一种职业等级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个人垂直流动和代际垂直流动,前者指个人在不同时间内从农民变成工人和技术劳动者的过程,后者指个人现在的职业与其父亲职业在职业等级上的差别。中大社会系曾对顺德北窖和中山郊区的720位乡镇企业职工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见下表)
上表表明,就乡镇职工个人来看,有近54..81%的人发生过职业垂直流动,即从原来的农民或一般打工仔转变为工人或技术劳动者;同样也有57.3%的人与其父辈职业不同,即其父辈多为农民,由于年龄、体能和智能的限制,发生流动入厂打工较难,而其子女则脱离传统的“农民家庭”或“一般打工仔家庭'勹成为从工作性质到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工人”角色。
2)区际流动,是指空间上的流动。乡镇职工从传统的固定于一定地域系统的小圈子到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从农田耕作到洗脚入广,甚至远离故土到外省或外市、县打工,反映了乡镇职工的区际流动过程。这一过程使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开阔眼界,增加个人收入。据中大社会系对市桥镇的600位乡镇职工的抽样调查,外来劳工的区际流动动机主要是“长见识、开眼界”、“学习一技之长”、“发展个人事业”,这几项合起来比例高达66.31%。他们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通过学到的一技之长,(省总问卷调查表明,乡镇职工工展技术工和熟练工的已占到53,6%;属操作工的占18.6%;属试用工和临时工的分别占9.5%、18%)可以回乡办厂或重新就业,使他们能在以后的就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技术素质和潜力。如罗定县,这几年通过外出做工者自办和牵线办的小企业巳达150多家,从而带动了所在地经济的发展。
(3)对新工作地的认同感。外来乡镇职工来到新工作地后,有一个社会适应和认同的过程。
上表反映,有1/2多的人对所在地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反映了他们愿意在工作单位长期工作乃至就地生根意识较强;而因没有户口以及住房及其他劳动保障配套,尚处观望状态的占到34.08%。
部分乡镇企业职工,尤其是外来劳工这种归属感和失落感并存的矛盾心理,正是目前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或缺乏在他们心态的折射。如何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其主人翁地位巳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五、结论:乡镇企业职工已基本具备工人阶级的特质
乡镇的工业化促使散布在广大农村的乡镇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居民的职业结构和劳动方式也随之发生变迁。从总体上看,广东的大多数乡镇的工业总产值巳大大超过农业总产值,从事工商业劳动的人口占适龄劳动力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工业化使许多原属农民和城镇居民身份的劳动者直接参与工业生产;职业的异质性在增强;社会交往带有强的业缘色彩;“劳动的分工使人们互相依赖,所以导致社会团结”(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研究结论)以及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也靠从事工商业劳动获得,在心理上也对“工人阶级”有强的认同感;另外,他们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体现为强的经济取同和参与意愿,而且生活方式也在逐渐与工人阶级趋同。本文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多项指标的测量,结论表明,乡镇企业职工已基本具备了工人阶级的特质。
乡镇城市化使许多本来屈于乡镇的居民变为“城市人”,这种区位上的变迁及居民身份的变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工商业劳动。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许多乡镇,基本上形成了环城郊型的经济格局,通过工业生产和商业纽带这条“工商走廓"'巳把城市和广大乡镇联络成为互相协作配套、互相合作补充、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有机经济体系。乡镇作为城乡的结合部,在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促进工农分层溶合起了强大的带动和经济,文化辐射作用。乡镇i王济结构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以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群(如北窖镇以风扇产品为龙头带动了包装材料、塑料制品、电器配件及其他各种家用电器等产业的发展),使大批居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新型的工人群体,而且其生产方式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城市化的发展使一部分居民成为“农转非”人口,特别是1984年中央1号文鼓励农民进乡镇务工、务商,办服务业,获得“自理粮”的城镇户口,加上粮油价格的放开。现在,在广东的大多数乡镇都巳开辟了专门的“工业区”、“商业区”,使区域产业化、专门化,使乡镇成为新兴的工业社区,成为吸纳人口就业的“蓄水池”,这些也使一大批原属农民身份的人打破了城乡壁垒进入工业生产,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阶层。
与海外联系的频繁和深化。广东是著名的侨乡,这一地缘优势使得广东与悔外“三胞”(港懊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可以通过种族的认同、共同的语言及血缘等的纽带开展交往,促进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流转。三腔投资办厂、开展技术指导和引进,捎献教育、文化、福利设施等直接刺激了乡镇的经济发展。目前在广大乡镇崛起的“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正蓬勃发展,成为广东经济发展和对外出口的重要成分。这种交流和协作也使乡镇职工和居民得以接受各种知识、技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并获得就业机会,使他们成为工人阶级中具有特色的阶层和群体。
综上所述,本文尝试提出,无论从经济收入的获得,职业结构的分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广东的乡镇职工巳成为最先溶合为工人阶级的成分。而在广大乡村中分散的个体办、联户办及村办企业,由于它的所有制性质,职工的工作方式以及与农村经济联系的紧密(没有完全割断与自然经济的跻带),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和特征,因而,其溶合为工人阶级的过程和速率都较慢,只能算是农民阶级中的务工阶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扩展将逐渐促使工农熔合的加快。
六、乡镇企业职工面临的几个紧迫间题
通过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乡镇企业职工中,"户籍一身份”的限制仍影响他们积极的发挥;他们的组织性和自主意识相对较弱,正当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还存在缺乏正常化、规范化的渠道参与管理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或缺位也是造成他们困惑和工作积极主动性不能达到有效发挥的紧迫问题。因此:
1.打破身份和等级界哏,为乡镇企业职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无论是吃商品粮,还是吃自理粮、统筹粮的职工,都应在实行全员合同制的情况下辅之以临工制,对那些工作实绩好、业务素质强的职工应在规定一定年限的基础上及时转为合同工,不应把那些户籍在农村或身份腮农民的劳动者划入另册,从而打破埭乡壁垒,实现劳动力要素在全社会的合理优化组合,给所有乡镇企业职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
2.大力组建乡镇企业工会,提高乡淇企业职工组织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能有效地维护正当的权益。省总的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当问到乡镇企业职工是否“愿意加入工会”时,有68.3%的职工作了肯定的回答,而持否定态度的只占0.4%,因不了解工会的职能,或一些单位据职工的”户口—一身份”限制加入工会而认知模糊,持等待观望态度的占31.3%。大力组建乡镇企业工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协作工作,促进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疏通畅通渠道,组织培训职工技术业务素质,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等,这些都将会大大强化他们的组织性和主体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动性和主动性。1989年4月17日,美国《商业周刊》登载了布鲁金斯学会起草的一份报告研究表明,实行职工参与管理制、强化其自主意识的企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且能有效地缓和劳资矛盾,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目前,广大乡镇企业职工迫切要求加入工会的意愿也充分表明:在乡镇企业组建工会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健全具有乡镇企业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最近,新会县总对270名乡镇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职工们最为关心是住房、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险,分别占39%、27.9%和27.9%。目前,在乡镇企业必须打破职工的身份界限,实行统一办法、统一待遇、统一收费标准和核算管理的社会化劳动保险制度,建立包括退休费、医疗费、生活抚恤费、安家费等的保险体系,其资金来源主要为企业和个人交纳的保险,其形式可以是基金式、保险式也可以是统筹式。新会县的一些乡镇企业巳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而且是成功的尝试。
(如荷糖镇实行镇办企事业单位退休基金统筹制度等)。在具体管理上可以采取分类管理的原则,对一些本地临工和外来劳工可实行”专户管理”的办法,即在他们退休和离走时,这笔保险费既可领取也可转到新工作单位。建立乡镇企业的保障体系对于稳定职工队伍,培养职工的归属感,促进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4.乡镇企业工人溶合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虽然具阶级地位变了,但沉淀在一些工人心理中的一些保守落后的因素不会自然消失,工人阶级的一些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不会自动产生。因此,必须有组织、经常地进行教育,逐步培养其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使之从“自在的”层次变为“自为”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