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的现代工人

——关于工人素质与现代化问题的探讨

改革开放是九十年代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落后、走向现代化世界舞台的必经之途。在这时代巨变的洪流中,工人阶级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力,那是当之无愧的。工人阶级从来不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群体,它变革社会的力量与坚定不移的斗志,都是依存于各行业的无数工人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及其达到的精神境界。工入阶级只有具备现代化所要求的素养,才能适应改革时代唯变求新的需要,开创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事业。

十年来我国的职工队伍历经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洗礼,日渐走向成熟,工人在工作技能和精神素养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教育培养的失误与文化传统中惰性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不少工人在个人的综合素质方面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有些消极因素若不加及时的抵制,听其蔓延,有可能积淀成一种社会惰性,影响整个民族的振兴发展。粗略地归纳一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地存在于不少工人身上:

1.思想上的保守因循。

此种现象内地工人较之沿海地区的职工更加显著。他们习惯于循规蹈矩,没有独立的选择,也缺乏艰苦探索的精神,容易被各种僵化的思想所禁铜。由于传统的心理定势的作用,他们更倾向于保留一种平和稳定的生活方式,对市场竞争观念和人才时效观念缺乏精神上的认同,因此对各项改革措施,诸如优化组合、“破三铁”等等,很难起积极推进的作用。五四时期的陈独秀针对国民的劣根性问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观念上的保守性、封闭性,正是抵制近百年来各项社会改良运动并使之彻底失败的强有力的武器。这话非常有道理,回头看现实,工人的思想不解放,又有什么可能去把企业搞活呢?据初步的统计,近几年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搞好的只占15%,没有活力的占20%,其余65%的企业只能归入不死不活的一类。没有思想上的解放,给企业注入发展的活力是不可能的。显然,工人观念上的保守性巳严重地秷桔改革发展的进程了。

2.工作上的被动低效。

部分习惯于慢调子生活节奏的工人,对企业的经营和改革活动容易表现出一种旁顽者的姿态,而不是在主人翁责任感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事。工作态度上的消极性突出..地反映在部分混日子的工人身上,他们自视为打工仔,做一天活,挣一份工资,至于企业的前途并不在需个人关心的范围内。粗略的调查可以说明,目前有不少工人对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是处在一种不闻不问的状态中。消极的工作态度理所当然地带来劳动的低效率。我国不少行业的劳动效率之低令人乍舌。其中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10,为日本的1/5。冶金行业每个职工的年钢产量仅为美国的1/26,日本的1/34,英国的1/10;相反,我国每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耗能却高达20多万吨标准煤,为日本的9.1倍,美国的2.3倍。这些低效率的现象在近两年稍有缓减,但并未根本改变。众所周知,效率来自技术的渗透和职工的积极拼搏。如果我们的工人仍然自甘于旁观者的地位,中国的工业改革就很难再向纵深处迅猛地发展。

3.操作技能上不求上进。

由于传统工资制度上存在的问题,职工工艺技术与学养上的差距在其经济收入上很难正确体现,使不少工人对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缺乏必要的热情,未能熟练掌握或提高工作技巧,影响了产品的质量保证系数。改革开放初,有人抽样统计过,全国职工约71%的人仅达到初级技术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9%。国营企业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龄只有8年多一点。虽然十年来办了不少职业培训学校,花了许多培训经费,但技术水准低,又懒于进取提高的工人为数仍不少。工人未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便不可能成为推动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搞活企业繁荣经济侧仍然是一句空话。

4.人生追求上的拜金主义。

工人不是苦行僧,在物质生活尚未富裕的环境里,重视金钱的价值本无可厚非。但对金钱的追求不能等同于人生的全部意义。对外实施开放政策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货币的威力无所不在,直接于预职工的日常生活,不少人从安贫若索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游离出来,满怀渴塑地追求财富,视之为人生唯一的乐趣和追求目标。此外,青年工人是在一种和平而没有阶级对立的吐会环境中成长成来,没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对工人阶级奋斗目标的认识亦属模糊。于是有钱则干,无钱不干,钱多多干,钱少少干便成了相当一部分职工的工作信条,广州地区流行的俗谚“上班干活是条虫,下班抄更赛条龙”,通出了部分工人在金钱驱使下的生动形象。

5.组织管理上的涣散离心。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得企业员工的利益共同点未能在职工利益分配上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一旦工人对企业失去责任感而忙于拓展个人利益时,中国国民传统的涣散性便迅速泛滥坦来。如同一盘散沙,企业对工人没有基本的吸引力,而工人对企业同样缺乏亲情意识和归属意识,目标多笐,力量分散,内耗顿生,工入阶级的团体精神和向心力则为传笐社会小农自私自利、发家致富的热情冲荡得一干二净。唯利是图,目光短浅,也是当前不少工人精神素质上的重要通病。

本世纪初,梁启超在其著名的《新民说》中精辟地指出,在世界各民族激烈竞争的时代,国民的精神素质是决定一国综合实力的首要因素,国民素质差则国力弱,国民素质优则国力强,其间的关系“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是“丝毫不容假借者”。中国国民缺乏独立进取的精神,凡事求依赖而少责任心,在民族厄运面前通常总堕示出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这是中国社会历次改良运动屡兴屡废、迭遭外侮的重要肇因。由此看来,当前工人素质上存在的问题,亦可间接地溯源于某种文化传统和国民心态上的弊病。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又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环境与人是直接联系的。创造环境所能达到的水平是由创造行为的主体一它包括人的创造技能,也包括人的精神索养,其中后者还包括了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其进取开拓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世界民族本无优劣之别,其所以创造环境的水平上显出高下,正卫由民族成员的创造技能和心理境界的不同促成的。从这种意义上召,中国工业之所以在近百年的现代化历和上举步维艰,难栩西方强国之项背,抛开社会政治又化的传统于不顾,中国工人的综合素质不如西方工人强,是一个相当浅显的事实。

亳无疑问,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只有当这个社会的主入,即广大的劳动者,具备了现代化的人格和操纵现代化科技工艺的技能之后,才能获得逐步的解决。传统农村的小高利贷者不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同理,我们也不必奢望于仅掌握初级技能的工入能够绘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蓝图并将其迅速转为现实。如果我们不想在世界民族的竞技场上继续处于劣势,则培养我们的广大职工,促其形成现代化的人格与精神素养,就成为摆在每一个国民面前的紧迫的任务。只有当我们广大的工人具有过硬的工作技能,具有自强不懈的奋斗精神和现代思维能力,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才能追踪当今世界科技事业的发展潮流,把中国的工业推向现代化的世界领域。

当今的中国,正面临着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的迅猛冲击。抓住这一机遇,走出传统人格的困境,使广大职工尽快具备现代工人的素养,应成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战略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