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下岗职工现象的各种原因分析、发展趋势预测及对茉

当前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佣再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拟从经济和社会的角祁引发下岗职工现象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忖斤,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所助益。

一、引发下岗职工现象的原因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造成许多国有企业扂入困境、富余人员过多的状况,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和工作方面的原旷。以此为思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屑:

l、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所面临的过剩经济新挑战是引发下岗现象的现实因素。

我国正处千经济发展阶段,人民已经解决聘问题,城镇居民目前的消费需求结构,吃穿比重大幅度下降,耐用消费品已经饱和,缺乏新的消费热点。1997一1998年我国主要商品全部转为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全面地出现了曲“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多年来我们在吃、穿、耐用消费品等方面利重复建设这一主观工作上的失误,使我国近年来不仅面临市场过剩,而且面临生产能力的勺i过剩和经济要素的日趋过剩;不仅面临国肺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且在外向依存度已钮高的状态下面临一个在不同发展层次都普归11的国际经济环境。这种经济现状致使全肤批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直接引发了至1997年底全国下岗职工人数高达1151万人的严峻形势。

2、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下来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模式上的弊瑞是引发下岗现象的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在劳动力使用和管理上一直奉行劳动力公有论和国家用工主体论,所以对劳动力的管理采用封闭式统配模式,致使大量劳动力处于与生产资料分离或半分离状态。据估计,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在脚失业”的人数达1500万一   2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中冗员达500万。实践证明这种状况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国有企业轻装上阵,走出困境,提高竞争力,所以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3、下岗职工为宏观经济成功软着陆承担了一部分改革和增长的成本是引发下岗的客观原因。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在职失业问题,是职工与政府之间就终止传统雇佣契约的谈判和交易问题。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以低工资和不能自由流动为代价换取了政府的福利保障和终身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发育,非国有企业的竞争挤压,一部分国有企业开工不足或停工停产   ,高素质的职工流出,致使国企的普通职工冗员充斥。既然国家无力和不能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以结清与职工的契约,那么,职工就要保留就业身份和继续享用企业提供的福利,于是形成大批职工下岗。由于职工下岗,国家给予的补偿供给是很少的,几十元、百多元就可让一个职工下岗回家。这一方面减轻了需求压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有效供给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成功实现“软着陆”是以一部分职工的下岗失业为代价的,或者说,下岗失业职工承担了一部分改革和增长的成本。

4、劳动者行为不规范是引发国企职工下岗的主观原因。

在中国,劳动者行为不规范是经济中的较为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公有经济部门。据全国总工会1988年对17个城市10个行业447家企业进行的职工劳动积极性调查表明:职工出勤率平均为92.1%;职工的有效工时利用率平均只有50%,最低33%,最高的也只有56%;设备利用率平均为71.7%。对21万职工的问卷调查表明:劳动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的仅占12.7%;一般和不充分发挥的多达87.8%。这种状况使得中国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投入的贡献变得最低,说明了劳动行为不规范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要素有效利用程度不高这一事实。这种状况致使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容量的扩大不能达到应有水平,从而引发下岗职工增多过快的现象。

二、发展趋势

朱镕基总理指出:“在一段时期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是难以避免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企业用人相对减少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工作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

l、国家刺激消费政策实施的滞后效应,扦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继续增多。

1998年,降息、扩大个人住房贷款规模等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不断出台。从前半年的情况来看,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政策效力并不理想。从素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的证券市场上可以看出,人们对一系列重大调控政策反应平淡。房地产、建材"板块"的股票一直欲涨还休的态势,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政策只导致一天飘红而次日反跌,而1998年7月1日第5次降息后的市场反应竞然是股价大幅度下挫。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相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已经呈朋显的恶化趋势。这种恶化趋势将使国有企业困难进一步加剧,必然进一步减少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下岗职工进一步增多。这点从今年上半年的发展趋势已可看出。

2、巨大的人口增长和劳动力供给增长压力将使下岗职工再就业更趋艰难。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在本世纪末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达81251万;下个世纪初的十年中,新增加劳动年龄人口10555万人,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91806万人。另外,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77%,如果今后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5%,那么,在本世纪最后儿年中每年平均除了消化新的811万劳动力外,平均每年至少还要消化由于就业率提高而要就业的588万人。两项相加,即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供给量近1400万人。再加上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隐性失业人数2000万之多,工业行业中一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调整转移职工100多万。综合起来讲,按照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目标,本世纪末的几年中每年平均要有1700万劳动力就业和重新就业。

从劳动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决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即劳动力需求水平;而经济发展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人口的需求容量。按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7.5%测算,到2000年劳动力总需求为59878人。其中,城市劳动力需求为20811万人,农村劳动力需求为39067万人。总过剩劳动力9185万人。

3、知识经济的到未将促使更多的低素质劳动者下岗失业。

知识经济的出现在职业方面带来了如下变化:(1)促成了世界的产业大调整,以知识密集 含量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加快了职业的更新速度,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主导职业。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美国的就业机会有调研是在软件、计算机、电信和生物工程领域,有近80%的劳动力在从事服务业,传统前产业工人在高新技术时代将“英雄无用武之地。(3)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它使得技术每年的淘汰率是20%,也就是说,技术的周期平均只有5年。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距知识经济要求相差甚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佣现状决定了大多数就业机会仍然是由传统产业提供的,职业类型还是以传统职业和体力劳动为主,非技术工人居多、蓝领工人所占比重大。服务业的发展也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以餐饮娱乐业为主,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也不高。知识含量高的如金融业、中介业、电信业、软件业、传播业等服务行业才刚刚起步,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尚未成为社会职业的主流。

另外,我国现有1.2亿职工,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其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足20%,高级工仅1%。而现在,我目正处于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正在加大力度进行产业转向,淘汰落后产业和技术,发展高前技术和新兴产业。而且目前亏损多、困难大的,大多数是用人过多的企业和行业,正是调整的对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必将导致更多的低素质劳动者要面临下岗失业,转岗培训的考咎。

三、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以供参考:

l、从“流通领域"抓起,刺激消费,跨越过剩经济阶段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关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获政策支片最大的是生产领域;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引导与促进消费也日益成为重要的政策指向;与此相比,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领域显现为与国民经济整体极不协调的滞后状态。流通滞后已经成为生产发展与消费扩大的重要障碍。从中期来看,我国调整供求关系的政策体系应当把重点放在流通产业发展上。可以说,仅从消费品的有效需求方面看,未来5年内与生产扩张相应的需求增长条件实际上已经比较充分。逾越过剩经济的阻滞关键在流通。

2、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根本性的目标指向。

在劳动生产率与就业机会之间,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从短期、静态看,就业岗位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从长期、动态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会使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或者会转化为积累,或者会使报酬水平提高和投资同时发生。收入水平提高,使市场容腐扩张,收入提高后导致消费结构变动致使产业分化,这无形中扩大了劳动力的就业容量。日本的实践说明,前一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定会导致下一个时期劳动力就业容量的扩张。如果劳动生产率每一个时期都增长很快,由于劳动力收入、市场容量和投资增长较快,最后会导致劳动力的短缺。因此,要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最为根本的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而不在千降低和牺牲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我国的劳动就业弹性系数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吸纳125万就业人口。)所以,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持续的投资高涨应成为我国中期发展的基本思路。

3、进一步采取措施起动住宅市场和家庭汽车市场是当前扩大就业机会的最好选择。

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看,当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由温饱转向小康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是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动阶段,居民从由于“生理性的需求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向“追求便利和功能的阶段“过渡,其消费结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以满足“住”、“行”为核心的结构升级换代。我国1997年居民储蓄高达46280亿元,正处于向“追求便利和功能的阶段“过渡。适时引导居民的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需求,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的最好选择。从投入产出模型所展示的关系来看,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上百个产品部门,"住”可以带动几十个产品部门。发展汽车工业可以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可以带动高技术产业腾飞,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国家经济地位。

4、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当前再就业工作的重要出路。

据《信息时报》(1998年8月17日)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巳达2851万余户,从业人员5472万入;私营企业404万余户,从业人员1457万人。同时,个体私营企业已成为安置下岗人员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个体私营企业近年来共安置下岗人员400万人,占我国再就业人员的40%,为国家节约安置费约500亿元。所以,近期必须加大扶待政策,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之发挥更大的吸纳下岗职工的能力。

5、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美国每年增加的就业者中就有62%的人在中小企业就业。所以要切实采取措施使“放小”为“放与扶”并举,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缓冲就业压力。

6、加快开拓农村市场是当前刺激消费,减轻下岗职工人数过快增长压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占我国总人口70%的农村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仍只停留在城市消费者5—10年前的水平。按照一般规律,一定的收入水平总是与一定的消费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依此而论,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广阔的空间。为此企业应采取的措施是:在产品开发和营销上要把“两只眼睛"的一只,从城市转向衣村研制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产品。四川长虹和青岛海尔针对农民实际需要,分别研制生产的“红双喜”系列彩电和“地瓜"洗衣机,探受农民欢迎,从而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做法就是很好的证明。

7、大力发展非正规的灵活就业形式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非正规的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工、钟点工、季节工、短期合同工等。灵活就业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很快。在我国上海,如今正把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大力发展公益性劳动组织,重点帮助下岗职工中就业困难人员创造就业机会作为今年深化再就业工程的“重头戏”。有研究表明,中国仅社区服务一项,就能提供上千万个就业岗位。据北京美德信息公司的抽样调查,北京、上海等七个城市,有707万个以上的家庭需要社区服务,占全部家庭的70%,累计可提供20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目前尚空缺临时就业机会E超过1100万个。可见,大力发展非正规的员活就业形式是缓解再就业压力的十分有效措施。

8、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是解决'分,而不流”,实现再就业工程良性循环的突破口。

非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有职无险”现状,是不少下岗职工迈出国企门槛时犹豫不决的关键。有这样一组数字: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一般为90%左右,高的达到98%,而非国有经济企业参保率平均不足10%。尽管国各院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却尚无一部全国范围内关于社会保险方面的权威性立法。致使国务院”尽快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议革措施“步履维艰。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再就业工程能否顺利推行,关系到目企改革的成败。有识之士建议,要尽快着手制定《养老保险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律手段强化社会保险的实施。

9、大力发展再教育和再培训是解决下岗再就业的内在要求。

据劳动部门提供的资料;职工下岗后,仅有30o/c,,的人员可以找到与原先所掌握技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而70%的人员必须到自己不熟悉的新行业中去找工作。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已开展针对下岗职工的各种培训,各级政府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参加培训。有关资料表明,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求职成功率达到80%。前不久,劳动部推出的(“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便把再就业培训工作重点确定为帮助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职业技能上,此计划的实施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改革”人往何处去”的难题适当缓解。各级工会也应利用工会办学的阵地和自身的优势积极配合政府做好这一培训计划工作。

10、广泛建立职工就业介绍所和服务机构,为下岗职工提供信息服务是促进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由于信息不灵,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目前不少下岗职工,特别是那些停产、半停产企业的下岗职工,对有关政策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对社会上就业用工信息也很不灵敏。因此,努力办好再就业服务机构,开通和公布下岗职工再就业咨询热线电话,举办好本地再就业报告会等活动,以满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多种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这方面,除政府部门要努力改进服务外,各级工会组织也应利用工会组织网络优势努力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江门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