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浅析

近几年来,我国国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呈现出持续下降或上升缓慢的趋势巳成为人们的共识。以1984年和1988年全民所有制预算内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几个主要经济指标为例,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劳动产出效率:百元工资净产值由682.73元下降为587.37元,四年下降了约14%;百元工资利税额由457.98元下降为340.35元,下降率为25.7%。

——资金产出效率:百元资金产出的净产值由36.19元下降为35.60元,下降了1.63%;资金利税率则由24.2%下降为20.63%,下降了3.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产出效率:百元固定资产原值产出的利税由22.33元下降为20.18元,下降了9.6%;百元固定资产净值产出的利税由34.00元下降为29.39元,下降了13.56%。

——物耗产出效率:百元物耗产出的利税由35.23元下降为27.29元,下降了约22.5%;净产值占总产他的比重也由34,68%下降为30.78%,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

——可比成本变动牢:工业可比成本近年来一直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逐年加快,由1984年的2%上升为1988年的15.59%。

1989年秋季以来,通过冶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紧缩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尚未明显好转。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1990年11月末,全田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上年同期下降188%;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一倍;可比产品成本上升6.5%;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同期的108天延缓到130天,约多占用资金500多亿元。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究其原因,错综复杂,初步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协调,规模效益差。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转换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失调。加工工业能力大且产品的附加值低,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致使加工工业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二是企业组织结构和资金配制不合理,规模效益差。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工业发展缓慢,基础材准、莲础工艺、基础元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还不能完全适应,迫使很多引进的技术和设备要靠进口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维持生产。因此,当产业结构轻型化超过了重化产业的承受能力后,由轻型产业扩张产生的拉力逐渐减退,经济有效增长减少。据估算,由于能源、原材料短缺,全国大约有40%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每年要少创造4000亿元产值和500亿元利税。

近几年来,由于财力和投资决策的分散化与地区结构趋同化,出现了企业结构的非专业的小型化。据测算,目前我国有65%以上企业没有达到规模生产的要求。例如,全国147个洗衣机生产广点中,达到合理规模最低标准(20万台)的仅14家。电冰箱生产广家巳逾百个,但平均年产噩不足6万台,最大的4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仅30%左右。全国300多个电梯广,其中有200多个厂点年产量不到10部。正是这种“小而全”,使现代化大生产专业分工所应具备的规模经济效益很难提高。

(二)由于市场疲软,工业增长速度不稳定,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也是造成工业企业效益下降的原因之一。

自1989年下半年以来,出现市场销售疲软,工业生产速度滑坡,造成利税下降。据有关部门和专家测算认为,工业增长速度过高不行,太低也不行,一般控制在1-8%较合适。工业增长速度过快的教训,巳是众所周知,但如果工业生产速度太低,也会造成企业的单位成本所分摊的固定费比重增大,这势必促使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同时,自1989年底以来,国家陆续调整了原盐、纯碱、原油、煤炭、棉花和铁路、水运等价格,工业企业购进的原材料和燃料价格在原上涨26.4%的基础上,去年又上涨了5.3%,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较大幅度上升,从而造成实现利润的普遍下降。

(三)技术进步的效益作用甚微。

近年来,尽管国家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技术,但从总休讲,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是落后的。企业生产设备达到或 接近国际水平的不足13%;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33%;而60%以上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或落后水平,其中超期服役(或带病运转)的占设备总量的25%。据测算,近年来技术进步在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中的作用仅为16%。技术进步效益作用差主要表现在:

(1)生产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自动化、半自汤化生产线,按设备原值计算,仅占2.4%;

(2)产品性能低,最终使用效果差,比如,我国生产的拖拉机,平均寿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水轮发电机大修的间罹时间还不及国际水平的三分之一;

(3)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差。我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横向联合,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力量的整体优势,往往是相互封锁,重复引进,使得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效益较差。

(四)企业税费负担过重,摊派名目繁多,经营管理效益不理想。

据调查,目前工业企业负担的税费种类多达61种,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摊派,企业负担很重。这当中的一部分是企业上交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税费,但相当部分是不应该从成本中列支的费用和摊派,而企业在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这种办法来应付。为此,使企业减少了利润,甚至造成亏损。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管理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其经济效益均不理想。主要表现在:(l)有的承包者存在着短期行为。 “以包代管”,放松了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如对经济核算制度不严,造成各项费用超支;忽视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工作,甚至是拚设备,急功近利,致使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2)投资领域“拨改贷”后,仍不能避免低效投资;而“税前还贷”,则直接降低了投资效益的考核标准。(3)经济秩序较乱,使效益难抓。例如,价格、汇率、税率的不合理,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条件不平等,挫伤了企业抓管理、增效益的积极性。(4)社会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影响管理效益的提高。由于就业的刚性,使得企业冗员庞大。据测算,要维持我国现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仅需在职劳动力的70%。结果,一方面,增加企业固定费用支出,直接降低了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功能,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五)企业外部条件不好,自身的素质又不高,也是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l)流通金融渠道还不顺。商业系统还没有发挥“主渠道”作用,专控商品只控不流,尤其是银行取消“托收承付”后导致资金流通混乱,使企业销售产品失去保障,   “三角债“雪球愈滚愈大,出现了欠帐有理、欠帐有利、欠帐出效益的怪现象。(2)贷款利率偏高,企业承受不了。许多地方出现贷款利率高于资金利润率的现象。企业称这样现象为“给银行打工”。 (3)某些社会现象的分配不公,也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另外,企业目前的自有资金太少,无力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因此,企业的经济基础十分脆弱,后劲严重不足。同时,少数企业还存在着人事劳动制度僵化,分配平均主义回潮,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

以上分析表明,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企业内部因素,而且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较深层次的问题。关键是宏观上还缺乏完善的制约和鼓励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制度,而微观上也缺少能够调动和激励企业自觉提高经济效益的运行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绝非短期内一跳而就、立即所能奏效的。“八五”期间丐把以提高经齐效益为中心转到一切经济工作的轨道上来,坚持走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质量好、效益高的发展道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