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几点意见
一、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重大意义
首先,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
据有关统计数字:1989年,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虽然仅占工业企业总户数的0.13%,但实现利税却占61.1%;国家财政收入的80%左右来自国营大中型企业;从产品产量看,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都是或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提供的。原油、铁路机车全部由大中型企业生产;由大中型企业生产的成品油、发电量、钢、拖拉机、货车、发电设备占90%以上;汽车、生铁、钢材产量占80%以上,原煤产量占50%左右。建国以来,国家对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占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7.2%。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来看,国营大、中型企业集中了国内先进的技术装备,集结了国内优秀的产业大军,从科技人才的拥有度看,近95%以上的科技人员聚集在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使国营大、中型企业代表和反映了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与实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也正是由于大、中型企业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才为大批的小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各种成分的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企业的发展得益千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作用和支柱作用。
其次,搞活大中型企业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为主导的要求。大中型企业绝大部分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决定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前途与命运,实际上,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方向。
第三、近几年来,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效益下降,经营状况恶化巳经成为一个极为紧迫问题。过去十年间,全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为年平均12%,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为7%。全民所有制工业的速度大大低千全国的平均速度。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的比重过去十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即平均每年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不仅没有明显改善反而不断下降。1990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当年下降18.5%,其中利润下降58%,企业亏损面达到30%左右,亏损额增加1.3倍。今年一季度,在生产回升的情况下,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达到40.1%。如果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虚盈实亏的现象,问题就更加严重。
大中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没有中小型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活,这巳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搞活大中型企业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摘活企业的标准
搞活企业,它的确切的意义是什么,评价某个企业是否搞活的标准是什么?人们见解不一。
有的同志把利润率高低作为企业是否搞活的标准,并依此对企业进行分类和评价。但是,在我国传统体制下,或在目前双重体制及比价关系又极不合理的情况,利润率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地充分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的企业虽然利润率较高,但是这不是主要依靠企业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消耗的降低以及新产品开发实现的,而是在种种政策保护下形成的;有的企业亏损主要也不是经营性的,而是政策性的。所以在企业不能自主地进行生产决策,不能自主地决定价格的情况下,仅仅利润率的高低并不能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有活力的基本标准。
那么,企业是否有活力,究竞有没有标准呢?
企业的活力,是否可以用五句话加以概括,即:产品竞争力;市场应变力;科技开发力;资产增殖力;企业既聚力。如果这五个力具备了,企业就必然是充满生机的。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经营困难重重,与缺乏这五个力有直接的关系。首先,产品竞争力差,从国内市场看,大中型企业除了在竞争意识上不强,存在对国家的依赖心理外,产品竞争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大中型国营企业巳经竞争不过乡镇企业,原有的一些市场也被乡镇企业所取代。当然就更谈不上国际竞争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更差,这在治理整顿中巳表现的十分明显。一旦国家实行紧缩,企业只能坐以待毙,这与乡镇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明显的对比。从科研实力的角度看,大中型企业在开发力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众多的科技人员和完善的科研设施并没有产生出不断创新的适销对路的产品。许多企业的资产不但没有增殖,甚至还在吃老本。同时,在许多企业中,生产管理不善,劳动纪律松弛,各种消耗很多,浪费惊人,干部关系不好,企业自身的凝聚力自然也就不强。
我们搞活大中型企业,就应当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工作。需要在体制上解决的就从体制上解决,需要政策上改善的,就从政策上改进,需要在管理上加强的,就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搞活企业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浣和运用不同手段。
三、当前企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第一,资金紧缺,企业普遍流动资金不号,大、中型企业尤为紧张。企业流动资金额大多是1983年核定的,1983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长80%以上,工资费用增长一倍左右,大大增大了流动资金需要量,但是定额流动资金并未增加。再加上大中型企业留利水平低,以及企业留利并没有相应地转化为流动资金,大、中型企业自有流动资金约占20%,有的仅为10%左右,正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的流动资金80%左右靠银行贷款,因此,治理整顿以来的一刀切似地紧缩更增加了大、中型企业的资金紧张,三角债拖欠严重。两年来虽然投放了不了资金,采取了不少措施清欠,但大、中型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企业普遍后劲匮乏,设备老化,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老企业问题更严重。如辽宁省现有工业设备中,30%处千四十年代水平,居五、六十年代水平的占60%,只有10%的工业设备达到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大、中型骨千企业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7.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8.3%,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5和35个百分点。许多大、中型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厂房年久失修,公用设施,各种管道腐蚀严重,得处跑、冒、滴、漏,企业不仅谈不上发展后劲,参与国外市场竞争,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第三、商品滞销,特别是治理整顿以来,企业库存增加,许多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压在仓库里,同时一些企业严重开工不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某些企业的产品滞销主要归因千产品落后,不适销对路,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差。
第四、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不少企业损耗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固定费用比重上升,职工收入增长快千劳动生产率增长,库存增加和利率上升,利息支出增加等等诸多因素,企业成本急聚上升,利润大幅度下降。既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完成,又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造成企业目前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性地转变。改革以来,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虽然得到确认,重新构造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体的目标也早就明确提出,但是大、中型企业基本上仍未解脱对行政主管部们的依附关系,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十年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统一,指导思想上的模糊和急于求成造成了企业改革不稳定,以致改革的步子快而不稳,改革的措施多而无序,一些决策不配套,有时甚至互相掣肘。
其次,宏观经济失控,经济发展过热,摊子铺得过大,产业结构失衡,使企业所而临的外部经营环境恶化。过度的重复建设使本来就不合理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更加失调,同时造成资金和资源的紧张与浪费共存。这些问题在汽车、纺织、彩电、冰箱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第三,各种经济关系尚未理顺。如价格体系不合理、价格双轨制、执行国家指定性计划价格的产品定价过低,造成企业间分配上的严重不合理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相比,赋税以及各种负担较重,企业留利水平较低。国家税种、税率不规范,也造成企业间负担不平衡。在财政包于信贷包干情况下,地方利益得到强化,搞地区保护和市场分割,妨碍商品的正常流通,妨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降低了整体的资源配噩效率。
四、当前搞活大中型企业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搞活大中型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理顺企业内部关系,发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
首先,要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第一,协调好厂长、书记、职代会、工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厂长与党委书记的关系,从制度上理顺企业的领导体制,坚持“企业法”,坚持实行厂长负责制。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的备项基础管理工作,特别是定额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财会制度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四,注意挖潜革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在加强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成本预测,成本计划及成本分析等工作。第五,提高产品质噩、开发新产品,靠新产品和高质量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赢得用户,提高效益。第六,树立企业精神,宏扬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目前为稳定起见,面上的企业要完善承包制,但是从长远来看,税利分流、股份制有助千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适合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税利分流、股份制。
当前,切实做好企业产权界定和评估工作,为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创造条件。国家作为管理者收取税费,作为所有者获得资产收益一一利润。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国有资产的产权、经营和收益负责,使国家从对具体经营事务的于预中解脱出来,使企业摆脱过多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能够更有成效地运营。
2.为企业自主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
首先,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使大中型企业逐步摆脱目前的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前普遍困扰企业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紧缺和产品供售不畅两大问题。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目前可考虑如下办法:第一,重新核定企业流动资金额,在这个基础上,对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重点大、中型企业基本给以补足,对一些无力给以补充的大中型企业,应由银行贷款给以保证,这部分贷款利率可考虑低千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第二,鼓励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资金。第三,鞭策企业节约资金占用,并健全企业补充流动资金的机制。
产品销售问题,一方面仍要继续从流通、消费、投资诸方面适当启动,如要流通部门增加对产成品的收购,在符合产业结构要求,总量不失控的情况下,增加投资,特别是技术改造的投资,使正在进行的项目尽快完成,投入使用;另一方面,要在对流通环节治理整顿的同时,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渠道经营的原则,鼓励国营商业和其他各种成份的商业企业一起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再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疏通梗阻,扩展市场,加快商品流通。最后,必须深入调整企业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从而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使资源有效配置,生产协调发展。
应重视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并以此推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实现总噩平衡和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积极推进价格财税、金融、流通计划等诸方面的改革。
价格不合理是多年来困扰企业的大问题,应利用疲软契机,出台一些价格改革措施,理顺一些价格关系,在生产资料价格问题上,主要应该考虑的问题是:(1)原材料差价过大,国家制定了最高限价后,最高限价就成了交易价,两个差距很大的价格的长期并存,带来了不少问题,应逐步使双轨价格趋一,并使各种商品的比价合理。
(2)一些产品的计划价格也相差悬殊,应调到合理水平。(3)制定价格应定死最终价格而不是出厂价。这样可制约中间环节转手倒卖牟取暴利,对理顺流通渠道和生产、流通关系也具有积极作用。
税收改革要简化税种,规范税种、税率,制止乱摊派。要逐步规范银行职能和经营手段,使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有利于企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企业机制改革、外部宏观调控改革配套。
逐步改财政包干体制为分税制,规范国家和地方、部门的关系,破除地区封锁的利益基础,使结构调整、企业集团的组建顺利进行,使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并很好合作,使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计划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计划调控决不是照搬传统的计划模式,而要对其加以完善。(1)注意计划一定要体现客观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国家对计划要信守合同,保证对产品的计划收购和对计划产品原材料的供应。(3)对因计划比重不同造成的企业的地区利益失衡,采取措施解决。(4)计划调控要逐步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第三,坚持政企分开,规范政府和企业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特别是退休养老、医疗、待业保险),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帮助企业从“企业办社会”的非正常状态中走出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商品化改革也可以创造工人、科技人才流动的条件,使合同用工制变得以实行,使人尽其才,使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一人焕发积极性。
建全法制,依靠法规、法令来规范让会经济行为和企业运行。制定和执行公司法、银行法、企业法、破产法、劳动法、票据去等规范企业形式、责任和运营的法规。制度规范政府部门、官员行为的各项法规。法制健全,政府依法管理,不仅使企业行为有了规范和保护,也会使政府的“为政清廉”有了法律保证。
(叶夫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