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激活国企改革动力源的思考

国企改革已多年了,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似乎还是那样漫长,亏损企业有增无减,就我们这样一些国有特大型企业也面临着严重亏损。尽管中央一再采取很多措施,强调再用三年时间必须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目前时间已过去一年多了,但企业经济效益一直无法走上良性循环。为什么国企改革花费这以多精力,历尽这么长时间却收效甚微,而农村改革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大见成效呢?为什么农民对农村改革是那样拥护、支持,是那样欢欣鼓舞,而工人群众对国企改革却是那样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呢,这就是如何激活改革动力源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必须按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改革的动力源。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是旧体制的最大受害者,农民改革的要求最迫切。我国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的第一推动力,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破除了农村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促使8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新型的经济活动,发展新型的经济关系,农村劳动力的解放,使农业连续多年大幅度增长,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使得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能够迅速进入工业和服务业;另方面,它带动了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可以说,农村的改革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是一千个满意,一万个支持。这就激活了农村改革的动力源,改革就能顺利发展。

国企的改革为什么步伐这样艰难?我认为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动力源没有被激活。广大职工群众对改革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从某方面来说,对现成的改革方案不理解、不满意、甚至不支持,国企改革多年来都是一头热一头冷,上面热下面冷。为什么国企改革与农村改革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有三:

一是观念上存在障碍。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观念,国有企业是越多越好,是皇家工、铁饭碗,谁也不想打破。致使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面过于分散,资本金不足,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债务和利息负担过重,难以进行重大技术改造。正是这些观念阻碍了国企的制度创新,从而政企不分、企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转变。这种状况的存在吃亏是国家,而职工群众往往感受不到,因此不可能象农民那样有改革的迫切要求,故对改革是被动的。

二是既得利益上存在障碍。改革过程是利益的重新调整过程,改革并不是人人都受益或同等受益,有些人甚至会受到损失或暂时受到损失,甚至有人失业。政企不分是低效率,但政企分开,就意味着取消一部分政府官员的权力,也取消了低效率企业所得到的政府保护。市场竞争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铁饭碗打破了,利益分配的距离拉大了,贫富不均的现象就会发生,这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动身利益,每一个人都会在权衡着,宁愿慢一步也不想快一步,因此对改革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三是社会腐败现象带来的负效应。反对腐败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党中央已采取一系列反腐倡廉措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走有中国特色的渐进改革的路,这个改革几乎每一方面都利弊共存。例如,渐进必然造成双重体制的长期并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原有的计划体制被破环,不能有效运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必然造成资源配制机制和经济运行的混乱。在双重体制并存而政治体制改革又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方面,大量的生产要素和条件仍然由政策管制,形成了大量的租金;另方面,形成了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从中滋生出大量的寻租者。这就在经济上造成了腐败蔓延温床,而目前我国的监督机构又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党内腐败现象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从而对改革产生了疑虑,对国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措施持谨慎态度,表现出对改革不积极参与、不积极合作的态度。

由此来看,上述障碍不扫除,就无法激活国企改革的动力源,国企改革的攻坚战就很难取胜。怎样才能激活国企改革的动力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国企改革从改变现有机制为突破点。从企业外部机制来看,政企必须分离,必须还企业法人地位。企业厂长、经理不能再充当生产队长的角色,必须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我省的顺德市已为全国带了好头,企业不再找市长而是找市场,企业经济迅速发展。不但政府要把权力下放给企业,各部门也应精简机构,宏观调控,不要插手企业经济。目前,有些领导舍不得手中的权利,怕失去既得利益更是当前改革深人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因此国企改革要深人发展下去,必须下狠心把关系理顺,彻底改变多头领导的局面,强强联合,走规模经营是一个方向,但决不是越大越好,也应看是否有利于企业积极性的调动,而不是政府的行为,从企业内部机制来看,应大胆地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管理机构,从以生产调度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信息为中心,企业一切行为都必须围着市场转。就拿我们企业来说,生产管理已有四十多年的经验,要把管理权下放给主要生产单位,发挥下面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公司级机关有关部门可以合并、精简。而市场营销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不管是职能管理部门还是营销队伍都必须加强,公司班子的精力也应多放在这一方面上。其余辅助单位、后勤服务单位,应把经营权、用人权、财权、分配权下放,让它们成为独立法人,发挥多个积极性,能养活自己的,尽快分流出去。靠补贴的,给一定造血功能,限期扭亏后分流,无法扭亏的单位就撤消。对自负盈亏的单位应鼓励他们依法开展多种经营,允许部分单位先富起来,不能再搞大的平均主义,否则谁都不愿意脱离母体。

(二)、必须保护职工的积极性。国企必须有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支持,改革才能得成功。改革方案必须向广大职工讲清楚,职工是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改革的对象,其实,职工也是通情达理的,关键是要靠他们把企业搞好。目前都时量讲下岗、裁员,特别是有些企业领导把扭亏脱困的酬码押在减员上,似乎减员就一定能增效,结果最终把企业弄破产了、倒闭了。由于历史原因,国企人员沉积、社会负担过重,尤其是类似我们这样的一些重工业企业,应是技术密集的,人员素质要求高,技术含量要求高,而我们目前的现状却是劳动力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故必须对现成的劳动力资源重新配制,这个道理给职工讲明白,不要简单叫裁员,而是叫竞争上岗,竞争不上的就下岗,到再就业服务中心重新培训或转岗,职工心里就易接受。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或是领导都一是同仁,大家就不会有怨气。一个企业搞得好不好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人多,裁员并非长远之计,而仅是权宜之计,尤其是我国的国情是人多,解决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不用裁员又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这不是更好吗,而这样成功的例子国内、国外都有。职工下岗后,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跟上,但目前却非常滞后,使职工感觉到中央是讲一样做一样,从而对改革产生不信任。本人认为,当这个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未建立起来时,再就业渠道没有开通时,不要忙于职工下岗工作,也就是中央一再强调的先挖集后放水,如果一味把职工推向社会,盲目增加失业率,势必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经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政府也必须立下军令状。企业改革必然带来政治体制改革,必然带来全方位的改革,只片面强调职工要转变观念、顾全大局是不行的,必领从各级领导、各部门机构的干部做起,既然改革会带来阵痛,那就应该干群同甘共苦、领导与群众共承担责任,这样,职工改革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三)、惩治腐败、尽快建立监督机制是能否把改革动力源激活的关键。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也是关系改革事业成败,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尽管腐败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不会在短时期完全消除,必须打一场持久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建立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这是過制腐败的很好途径。最近,市纪委、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在国企中建立厂务公开制度,目前,这项工作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职工有了知情权才能行使监督权,广大职工当然是欢迎的,只要当他们感到自己是改革的主人而不是改革的对象,就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国企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作者单位:茂名石化公司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