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下岗职工状况调查数据分析

下岗职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引人瞩目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从各种渠道了解下岗职工的想法和生活,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待随着下岗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尽可能为其考虑,将有助于正确决策,减少改革的成本,减少下岗职工为改革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减少不久的将来不得不去面对的后遗症。1998年6月到9月,广州市总工会对下岗职工较多的纺织、二轻系统的下岗职工进行抽样调查,问卷涉及下岗职工多方面的情况,回收有效问卷1293份,其中女职工填答问卷823份。(计算性别比时,女性加权0.559)。

下岗职工大部分是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下岗前多数从事一线生产和后勤服务的工人。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的占69.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3%,原为普通操作工的占43.4%,后勤服务人员占17.9%,管理人员17.2%。下岗时间较长,下岗后生活困难是下岗职工状况的另一个特点。到98年6月底,已经下岗一年以上的占被询查职工的45.9%,4个月到一年的占30.5%,不到3个月的占23.7%。下岗后有61%职工能拿到定期补贴,但能拿到广州市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340元及以上的只占31.6%,88.3%的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女性职工的经济状况略好于男性,生活不受影响的比例比男性高2.1%。

一、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

改革是不可非议的事实。38.5%的下岗职工对国家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政策表示赞同,但只有27.3%的人认为自已成为下岗职工是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更多的下岗职工心怀不满。从统计数据看,赞成这项政策的下岗职工中,29.8%的人对自已成为下岗职工不满,21.7%的人强烈不满。另一方面,认为自已下岗是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并不赞成这项政策的有34%。改革要付出代价,这已经取得广泛共识,代价落到谁的身上?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下岗的不满,使部分职工对“主人翁"的提法产生更大的疑问。从长远看,改革是国有企业唯一出路,将会给工人阶级带来长远的利益,但目前一部分工人阶级却成了改革代价的承担者,是被暂时牺牲利益的。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能够理解改革的方向和牺牲的必要性,但是,这种牺牲应该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而且处理好长远与暂时利益的关系事关重要。虽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职代会代表职工利益,但实际的经营管理权不在职工手中,职代会并不能决定企业改革的方向和迈出步伐的大小,落到实处的职工没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职工群众组织的工会,同样起不到很大作用。中国工会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在公有制企业中,工会作用的发挥取决千党和行政领导。真正决定企业和职工命运的,往往是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级领导。这就要求宏观决策的各级领导应该有足够的理性,任何一个改革方案都要经过充分考虑和论证。国家制定大的改革措施,指明宏观方向,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改革,应该充分征求和考虑职工的意见,制定切合实际,能让职工接受的改革方案,使职工不仅能看到长远利益,还能继续目前的生活。这将使改革得到更多职工的拥护和支持,使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更好得到落实。

下岗后的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不满情绪,86.4%的没领够340元或根本领不到生活补贴的下岗职工不满情绪高。原有一点积蓄,生活过得下去的人,48.1%能够接受下岗的现实;家人收入好,经济影响不大的人接受下岗现实更高达66.7%,相应这两类职工心理压力也小。而生活困难,勉强度日的职工,心理压力大,且只有23.99%的人认为自已下岗是改革中的正常现象。生存下去,求得温饱,是人类需求的最低层次。如果改革使为数不少的下岗职工陷入贫困中,而且不是暂时现象,改革将失去其权威性及其意义。为此要严格执行双职工夫妇只能-方下岗的规定严格执行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规定,使下岗职工家庭不至于一下子陷人窘迫之中;开通多方果道,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尽量减少职工的心理压力和不满情绪,保持社会的稳定。

二、培训和再就业

1、培训

职工下岗后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培训的比例不大,只占  23.8%。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而有些培训形同走过场,不能让职工真正掌握一门技能,职工接受培训后也难以找到工作;二是下岗职工大多生活困难,难以或不愿支付商业性质的培训费用,培训后再就业也要经辽一段时间,不能解燃眉之急;三是有些职工认为自己年纪太大,不想再学,新的工作门类即使学也难以学会;四是当然也有一些行业不经培训即可上岗。如果职工上岗后完全能胜任新工作,就不必强求职工在生活困难的条件下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费用去接受培训。但这只是缓!兵之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人,劳1动技能跟不上的职工将更为彻底地被淘汰。另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26.9%的职工因单位没有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而没有参加培训,把培训当成企业的事,即使这个企业已经让其下岗。这些职工显然还是等靠要的心态,不能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和条件。

2、再就业

下岗职工中83.6%的人不愿离开原有企业,离开意味着丧失,经济上(工资、福利)、生活上(住房、医药、养老保险)和社会地位(企业和国家的主人翁)的丧失。其中一半人还准备随时能回企业上班,另一半的人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只有16.3%的人表现得比较潇洒。从中可以看出,下岗职工对原有企业仍然依恋不已,旧的经济体制在职工中仍有较大影响,当然也可以看到几十年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滋生了职工强烈的依赖性和惰性。下岗后积极外出找工作、做零工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别比为1.28,更多的女性选择操持家性别比为0.38。一部分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低,家庭较好的下岗女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争力不大,干脆回家做专职的家庭妇女。我国妇女的解放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外部给予,大多数女性的自我意识还没有真正的觉醒,环境改变,压力加大,条件许可时,女性又得到原来家庭妇女的定位上去。

3、重新上岗择业标准

下岗者目前最希望社会和企业提供哪一种帮助,61.l%的人是要一份工作。41.3%的被雇佣者认为,只要能重新上岗,什么工作都愿于。这些人中的88.1%心中对工作是有各种要求和想法的,受生活所迫,不再挑剔。同时,有4l.3%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找到理想工作才会上岗,而工作稳定、有保障依然是大部分职工再就业的基本要求,这是原来国有企业铁饭碗固有的特点,但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只有进国有企业才算重新上岗。44.1%的职工明确表示,只要私营、个体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就愿意去那里就业。要求工资800元以上的占22,5%,居第二位,所以私营、个体企业以其谦高的工资待遇,轻易成为42.0%的下岗职工无条件的再就业意愿。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规范非国有企业的保障制度,解除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将会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下岗职工再如业工作的开展。

两性对再就业工作要求的差别依然存在。

男性对收入要求强烈些,女性更要求工作稳定有保障,轻松体面,两种选择的性别比分别为1.68和0.81,因此,更多的男性愿意到私营、个体企业工作。与此相关,男性更多地认为“干钟点工、酒店服务员、清洁工有失体面”,因为这些工作在过去被认为是较为低下的,是女性从事的工作。

三、再就业面临的困难

认为没有希望的占8.9%,有38.7%的人对是否能再就业没有把握。大部分人并不认为再就业难是自身就业观念没有转变,(虽然统计数据反映出一部分人的就业观念的确尚未转变),而是国有经经效益下滑(35.2%)和农村外来工大量进城(38.3%),自身原因是年龄偏大(60%)和没有门路(22.6%),把再就业归因于外界而非自身。这种归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岗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年龄问题同样牵涉两个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在招工时年龄都有所限制,视工作性质而不同,年龄越大,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小,再就业困难就越大;对于下岗职工自身来说,生理年龄不等于心理年龄。被调查者中,40岁以上的职工中也有27.6%的人不认为自己找工作最大的困难是年龄偏大,25岁以下的职工中却有人这么认为。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多数学历也低,不想参加培训,难以转行从事别的工作,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相应少了许多 。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这些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性不强。在目前社会经济效益普遍不好的大环境下,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之前就将他们强行推进再就业市场,无疑使下岗职工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不了解再就业政策,也是再就业的一个难点。被调查者中,了解再就业政策的只有8.1%,多数人稍微了解一点,而32.8%的人不了解。加强宣传教育,使下岗职工了解再就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的有利条件,是当前促进再就业工作各机构的重要任务。

目前,再就业工作主要依靠企业。因为减员增效而被栽减的下岗职工,依靠企业再就业的希望相应大一些,而因为企业破产、企业停产而下岗的职工,想依靠企业再就业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企业因为债务、产权问题已经焦头烂额,往往没有精力担负起帮助职工再就业的责任,成立再就业中心也只能是摆摆样子。相对而言,再就业工作由社会统筹安排更显得现实些,更可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