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卫工停工引关注“广州经验”成参照
2004年起,上海开展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市内环卫单位纷纷“事转企”。图为一名作业中的上海环卫工。/新华网
建议政府向企业购买环卫服务时将环卫工人的劳动保障条款纳入招标条件。
日前,由于不满工资被减扣,上海长宁区环卫工人集体停工抗议, 事件引发关注。由于在2013年至2015年,广州连续发生多起环卫工人集体维权事件,因此舆论在关注上海环卫工人停工的时候,均再次复盘了“广州经验”。
环卫工人群体容易引发舆论同情
年纪大、教育程度低、没有技术专长、收入低、都是外地人……环卫工人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由于天然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2013年广州市环卫工的连环停工吸引了媒体、大学生、劳工NGO先后参与, 迅速引发了社会对环卫工人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介入。承包公司和政府因此承受了不小的舆论压力。
“广州模式”成参照
在经历了多次环卫工集体维权后,广州主要采取了两大应对措施:一是建立环卫行业的劳资谈判协商机制;二是降低环卫行业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比例。这一经验被劳工界人士称为“广州模式”。
本次上海环卫工人的停工事件中,不少劳工界人士均提到了“广州模式”,认为该模式虽然无法解决“财政投入不足‘、价低者得’”等根本问题,但与政府开展非对抗性的谈判,不仅可以保障工人的利益,更能促进整个城市秩序的有序治理。其实际效果则是,近年广州未再发生影响较大的环卫工集体纠纷。
也有观点指出,“广州模式”也 并非尽善尽美,在操作中容易被资方通过修改管理制度的方式化解。现实中,广州的环卫工工资虽然比2013年提高了,但各地方的环卫用工人数却在减少,工人工作量有所增加。
保障环卫工人权利,根本要靠法治
几乎所有的劳工界人士均认同,环卫工人的抗争是不稳定、难以持续的,因此取得的“胜利”也只是暂时的;要解决环卫工人的困境, 仍需回到法治轨道上来,建立长效机制。
有观点认为,政府部门在向企业购买环卫服务时,应该将环卫工人应有的劳动保障条款纳入招标条件中。如果企业经成本核算后承担不起,有关部门就应通过给企业减税或补贴等方式,确保环卫工人的劳动保障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