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思想状况与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研究
广州西城天富鞋材城聚集了大批农民工。2015 年 9 月,广州荔湾区总工会走进鞋城为农民工们举办游园活动。 图为农民工们在饶有兴味地在猜灯谜。 黄雄/摄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是我们党明确提出的执政理念,党和政府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广东是外来务工人员第一大省,在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思想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现实情况,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现今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笔者工作实际出发,对本单位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求达到推进和谐港口企业建设的目的。
一、当前港口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思想情况
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就存在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活跃在设备维修、保养以及大型设备操作等各个岗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外来务工人员主流思想主要有:
1、急切脱贫致富。70%的外来务工人员迫切希望通过较短时间挣更多的钱来改善生活条件,对脱贫致富的期望值较高。为了能多赚钱,60%的人愿意加班加点。
2、要求学习技术。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地位,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75%的人员参加岗前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83%的人员渴望有学习技术的机会,26%的人员能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和钻研科技。
3、关注企业命运。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 67%的人认为自己前途与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4、喜好文体活动。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都比较年轻,平时能说好动,约有 78%的人对本单位文体活动的较为热衷。
5、想望融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追求社会认可和尊重,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增强,心愿融入集体和城市主流,62%的人希望能过城里人的生活。
二、当前港口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精神状况
通过日常接触与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大部分经济不发达区域,少部分来自周边技工学校。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中,存在着年龄结构越来越轻,80 后、90 后越来越多的明显趋势。他们与老一代背着编织袋进城务工不同,拖着拉杆箱进城的新生代务工者的诉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他们每天辛勤劳动之余,也渴望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部分新生代务工者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他们务工不再满足于“养家糊口”,而是比他们的父辈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休闲娱乐生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高。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在关心维护自身经济权益、社会权益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因此,要研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 针对他们的文化需求,提供适用对路的文化服务。
随着外来务工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逐渐加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建设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如果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精神生活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将有可能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例如:拉帮结伙、频繁跳槽或养成不良习气等。
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要求我们企业与相关劳务公司必须联合起来,一起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呼声。通过走访、座谈了解,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有几大心愿: 一是希望参加有针对性的文化技能培训,能在工作的同时多学本领,练好技术。二是希望有平等、友好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务工人员与企业主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希望得到社会尊重,承认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三是喜好文体活动,希望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注重服务、提供保障,突显道德追求
用工单位要设身处地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一些实事,引导他们勤于工作、艰苦创业,让他们首先能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把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到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去,让道德追求逐渐成为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人生追求,纠正外来务工人员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地位,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他们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渴望有学习技术的机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当数量未经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低端产业工作,迫切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
为此,用工企业单位首先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提升职业技能和自身价值,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其次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实施对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营造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成长成才的社会氛围。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人力资源部门与现场作业部门紧密合作,凭借手中的丰富的资源,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优秀的技能培训, 聘请优秀的讲师为他们进行技能讲解,给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帮助他们一步步提高技能水平。同时,积极鼓励、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自学成才,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成长尽心尽责,而现场作业部门也会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分析其特长,建议其成长的方向,并提供相应的学习、实践机会,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共同进步。
(二)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工单位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互帮互助、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绝大多数人员认为自己前途与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希望有平等、友好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务工人员与企业主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希望得到社会尊重,承认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构建健康、积极、文明的工作氛围,增强他们对第二故乡的认同和热爱。
首先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思想实际,采用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典型示范、评比先进等方法,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思想生活情趣。要开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的评选等活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确立起“以作为求地位”的务实观念,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要加强对外业务工人员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唤起全社会对外业务工群体的关注,并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他们,在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笔者所在的企业就积极开展“十佳外来劳务工”等评比活动,同时在“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十佳技术能手”等活动中积极吸取外来务工人员的参加,同时推荐其中的佼佼者去广州市参加评比,出现了多位劳务工出身的广州市的青年岗位能手、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提高了劳务工的社会地位。
其次,要建立联系制度,与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尽力为他们办实事,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善待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氛围,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大家庭的正式成员,树立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意识,保障他们合法权益。要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多办实事好事,开展经常性的法制、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供无偿法律援助。
(三)以文化人、创新载体,提升道德水准
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准。
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都比较年轻,平时能说好动,因此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企业必须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娱乐生活,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世界,使外来务工人员在学习、娱乐、消遣、健身强体中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变得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仅可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而且对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也大有裨益。要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文化阵地,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组建、扶持创建各种形式的进城务工人员社团,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展示他们的风采,促进交流,增进认同。
在新形势下,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交融日益加深。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有效地发挥文化的教育引领功能,使之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的发展。给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就业环境,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有利于激发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也有利于推进文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