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
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刚刚落幕,“互联网+智能制造”再次成为热门词条。历史多次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生产力的重大变革,无不伴随着冗余劳动力的出现。目前更有报道,互联网+时代大约有700多种工种面临电脑自动化的威胁。在看似人类劳动力即将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深切呼唤工匠精神?产业工人如何面对智能化生产的强劲冲击?互联网+时代和工匠精神究竟能否同向而行?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和工匠精神具备三点共融之处。
首先,互联网+工匠精神要突出“融”。工匠这个职业产生于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后生产力呈加速度发展。在此过程中,无数匠人不断传承了前辈经验,并融合新生工艺,创造出自身或行业独有的技巧技艺,所以“有工艺专长”一直都是“工匠”职业的最佳注脚。时至今日,在以跨界融合为典型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工匠们当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具备工艺方面的专长,更要善于借用社会生产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所有精髓,将其融为一体,化为我用。譬如“佛山·大城工匠”胡建武,他和团队在研制大型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单元项目时,就融会贯通地借鉴了其他相关技术和使用先进的设备仪器,终于打破外国技术垄断,并成功将其应用到“雪龙号”考察船上。因此依笔者之见,制度发展、社会管理、技术研发、经济生产、文艺创作、体育竞技等方面,也需要各个领域的工人、匠人解放思想、海纳百川,融合百家之长,最终推动实现创新创造。
其次,互联网+工匠精神要体现“精”。互联网+时代给人以新业态、快节奏、高效率印象的同时,也专注于优品精品的制造和推送,这与工匠精神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核心内容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工匠精神,魂在匠心;匠心独运,贵在追求。一个受人尊敬的工匠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具备对精品近似苛刻的追求精神,所谓“慢工出细活”,因此质量上的“精”自然就与时间上的“慢”密不可分了。在追求快速高效的互联网+时代,工匠们要偏安一隅“净心守志”,不急功近利、守得住时间、耐得住寂寞,持一丝不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苛刻态度,方才“可会至道”。
最后,互联网+工匠精神要执着“专”。互联网+时代在范围选择上以大、广、宽为标准,体现的是开放连接、兼收并蓄的包容心态,着重强调社会分工的再细化。而韩愈《师说》中的“术业有专攻”,意指技能学业的专门研究,同时也包涵了在精神和实践层面的专注执着。落到每一个具体的工匠而言,体现的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坚守、执着和责任。黄兵为研制品质更好的电饭煲,用时3年测试2吨多大米;何小东艰苦攻关约200天,探索出生产700英支纯棉纱线的核心技术……凡此种种,都彰显了新时代优秀工匠们专业严谨的精神品格。
未来已来,我们将工匠精神注入生产制造,把互联网+思维融入经济社会,这不仅是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尊重和敬畏,更是以一种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气魄,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的生产变革中检验、塑造和演绎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佛山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