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三个四”全面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由于高度重视,措施得当,惠州市多年来都被评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香港与深圳。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市各类企业共有26717家,直接受雇员工约1434000多人。这些企业大多以电子、服装、制鞋、玩具、塑胶、灯饰等行业居多,以劳动密集型及轻型加工业为主,绝大部分属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占比例较少,技术含量不高,管理不够规范,部分企业的员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保护条件比较差,有些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坚持以省《两办指导意见》、《广东省厂务公开条例》为指导,通过全面推进非公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稳定企业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目前,非公企业已建工会7557家,实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6053家,实行率占已建工会非公有制企业为80.1%。国有集体及国有控股企业918家、事业单位997家,都100%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52家世界500强或大型跨国公司也100%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多年来,我们都是广东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采用“三个四”(即:四个‘抓好’,四个‘落实’,四个‘促进’)的方法,来全面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一、抓好思想统一,落实认识到位

首先,就是加强学习,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其次,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增强意识。这是我们惠州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一贯坚持的做法和指导思想。具体的工作体现:一是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运用电视台、电台、报刊、公开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大家明确非公企业实行厂务公开的重要意义,解决畏难情绪和模糊认识问题,改“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二是做好宣传资料印发工作。近5年来,组织编印下发了15000份《惠州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手册》,方便广大干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阅读学习、指导工作,促进各级、各部门厂务公开工作者全面理解和把握《条例》、《两办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做到懂得公开、善于公开。三是组织好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市厂务公开协调小组每年都组织2次以上厂务公开知识培训班。20114月,我们组织全市200多人分成7个队进行厂务公开知识竞赛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厂务公开工作。20129月,我市采取以会代训形式,在惠东县黄埠镇召开了一次全市非公企业厂务公开工作现场会,市、县两级厂务公开协调小组成员,市直六大集团公司代表,惠东县各镇有关人员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有力地推动了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工作的新发展。20133月份,配合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大型宣传活动,组织了各县(区)和市直有关企业12000多名员工分层级分批次进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知识竞赛”;在此基础上,由8个县(区)和市直6大集团挑选精干力量组成代表队,参加市总工会在博罗县罗浮山举行的“惠州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知识现场竞赛活动”,市直供电局代表队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抓好检查督导,落实工作到位

多年来,在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做到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揉进工会的各项工作中去,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年前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坚持每年召开2次厂务公开工作会议、厂务公开协调小组会议或厂务公开工作座谈会,市领导每次都亲自到会听取汇报,帮助解决问题,提出严格要求。市厂务公开协调小组每年进行2次以上检查指导,对公开的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程序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的行为,推动厂务公开工作健康发展。20123月,市厂务公开联席会议召集人朱挺青同志在全市厂务公开工作会议上,提出:“惠州要率先在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工作方面有突破和创新”。同年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朱挺青同志,亲自带队,深入县(区)企业集团、工厂车间、班组、事业单位等进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检查指导,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向非公企业延伸,推进非公企业厂务公开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三、抓好沟通协调,落实联动到位

多年来,在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威力,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坚持做到团结一致,齐抓共管,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实践中,我们得出了两条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这两条经验就是:一是积极协调好与各级党政、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委领导、纪委牵头、工会运作、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作用,积极协调厂务公开协调小组与各级党委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定期向市领导汇报在实行厂务公开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争取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定期向各县(区)委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该地区、该部门厂务公开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整改,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局面。二是积极协调好与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广大员工之间的关系。针对有些非公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党、团、工会等组织,难以直接在企业中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情况,在企业中开展工会组建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接触企业,耐心宣传,积极沟通,让非公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消除误解,达成共识,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四、抓好示范指导,落实推广到位

多年来,我们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采取抓典型、树亮点的方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辐射作用、效能作用。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我们惠州的经验。20134月,我市把惠东县黄埠镇东光(老匠人)鞋业有限公司作为非公企业实行厂务公开的示范点,将其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20145月,我们将惠城区“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惠州住润电装有限公司”和市直“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利司通(惠州)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亮点,在基层工作总结大会上进行推广;20157月,又选择在惠阳区非公企业较集中的沙田镇召开了学习贯彻《两办指导意见》暨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的现场观摩大会,推广民营企业慧联(惠阳)织造厂有限公司实行厂务公开的经验和做法,使大家深受启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同年10月,博罗县厂务公开协调小组也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做得较好的立泰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台资企业)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通过现场会,大力促进本县厂务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扩大了全市非公企业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覆盖面。

根据2010年、2012年、2014年等35次对非公有制企业中3000名职工和200名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广大职工对本单位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总体评价满意率达到了85.6%以上。通过实行厂务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了职工民主权利,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领导廉洁自律。我们的实践证明,通过各种形式、载体进行厂务公开,把职工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置于“阳光下”,让职工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经营决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和领导廉洁自律等情况,有力地促进了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如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市实验中学、广河高速(惠州)有限公司等单位把厂务公开工作作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列入企业创一流的工作目标,针对奖金分配、提薪晋升、保险福利、以及基建工程项目承包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并向职工张榜公布,广大员工都非常满意。

二是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我们的实践证明,通过厂务公开这种形式,将企业发展前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困难与风险、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任务、主要基建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经营责任承包办法、优化运行和效益最大化的措施等企业在发展建设中和改革、经营管理中的难点,及时向员工公开宣传,向群众“亮家底”,既让员工知厂情,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又让员工议厂事,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企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如惠城区九惠制药有限公司,推行厂务公开以来,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顺利通过了GMP认证,多种产品被国家列为重点推广新产品,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个产品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的格局,使九惠从以加工型企业逐步转变为以自主开发新产品为主的企业,成为一家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民营企业。

三是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我们的实践证明,通过在企业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将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约、工资奖金的分配考核办法、员工疗养、带薪休假的执行、送温暖资金的发放、体检及女工保护、住房货币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职工关心的热点进行公开,做到层层宣传,政策透明,确保在操作中公平、公正、合理,使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能够得到员工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增强了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融洽干群之间的关系,减少了矛盾,维护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如惠城区南旋毛织厂是一家拥有一万多名职工的非公企业大厂,曾出现过保安与职工斗殴事件,近年来,市厂务公开协调小组成员多次深入该厂,密切接触各阶层人员,宣传指导该厂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并和该厂工会干部一道,在厂内生活区设置了6个厂务公开栏,及时公开与职工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使职工与职工之间、企业主和管理人员之间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现象蔚然成风。

四是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的理念和方式。如:博罗凯隆工艺饰品有限公司、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在厂务公开的工作中,针对群众关注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积极把公司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发展目标等进行公开,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企业的理念深入到员工的思想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转化为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具体行动,大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把员工的思想情感与企业兴衰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成“和谐、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