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作为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历史的国有水利发电企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企业已经进入了固步而单调的发展瓶颈,近几年来,不断有员工离开企业另谋发展,其中包括技术骨干和刚入职的新员工,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积极性,企业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简单的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对企业凝聚力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员工的认可,企业的制度,企业发展的前景等等,都能成为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因素。
(一)员工的信赖是企业的基础
在七八十年代,乃至八九十年代,企业员工对企业显示出较高的忠诚度,这种忠诚度,即对企业的信赖度。这点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状态相对今天而言比较简单,企业(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薪酬、相关福利制度(例如福利房分配)及安定的生活环境,极大的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而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中员工的忠诚度变得非常稀有,人们的认知程度提高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企业没有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做出各种相应的调整,则会让员工无法体会到安全感,继而产生不信赖心理。
要改变这种状态,首要的是制定相对平等的分配及管理制度,并认真的实施下去。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网络信息全面覆盖,员工对各种资讯掌握更方便快捷,需求层次明显较过去有大幅度上升,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便凸显出来,这种需求体现在追求相对平等的制度上,同工同酬是这种需求的最具体的一个表现形式。只有员工认可了企业的分配及管理制度,才会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因此,相对平等的管理制度成为首要任务。
(二)充分利用制度,发掘企业内在动力
在员工认可企业制度的基础上,遵守企业的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制度驱使员工去工作,是“要我工作”,而非“我要工作”,企业前进和发展缺乏了内在动力。
要发掘企业的内在动力,关键点在于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且严格的落实下去;在员工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或者完成特殊任务的时候,企业的奖励机制,能够使员工明确自身的投入和付出被认可,甚至成为其他员工的榜样,极大的激励的员工的主动性,同时,榜样的作用也开始得以发挥,依从性中包含的从众心理,可以使周围的员工争相效仿,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逐渐带动起整体;同样,在员工违反相关管理制度或者做出造成企业损失的行为时,强硬的惩罚制度使员工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并给其他的员工敲响警钟,严格的惩罚机制是企业为员工规范行为设置的雷池,强而高效的执行力,则是保障,确保没有员工抱侥幸心理去逾越雷池。
(三)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的企业积极实行“员工座谈会”和“民主对话制度”,鼓励员工对其认为的企业内部不合理制度提出质疑或疑问,再由管理人员参与讨论并做出合理解释,或者对确实不合理制度的修缮,改变了过去以“这是集体讨论决定”,或者“别的单位也是这样”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来敷衍,制度是很好的,但是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原因何在?这是受过去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员工害怕因为提意见,被认为“得罪领导”而遭受到打击报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更多的人选择三缄其口,这不仅使企业错失了完善制度和消除员工疑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当问题再次出现时,服从便不复存在。
如何完善该项制度,并使它充分发挥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提出问题的员工进行隐私保护,在该项制度还没有消除员工心理障碍的阶段,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保护员工的隐私,改变本末倒置的状态,企业和企业的管理者,需要知道的是“问题在哪里”,而不是“谁发现了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拓宽员工反映问题的渠道;当该项制度已经得以顺利进行,并在企业中呈现出积极作用时,我们甚至可以对提出问题的员工进行物质鼓励,此举在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同时,强化了员工对企业制度的服从性。
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的核心是人,着力点是制度,人与制度形成闭环管理相互才能发挥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一)从发展的趋势合理的看待员工的需求
员工积极的投入生产、投入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没有物质的生活的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物质保障的企业同样是不能生存的。失去了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员工就看不到企业的希望,即使在上班,也是无心工作。就员工而言,对收入及生存状态的不满,通常都是横向比较的结果,换而言之,员工不会以过高标准的生活群体为比较目标,也不会以过低生活标准的群体为参照物,通常只有横向比较中,产生的不满情绪,才能反映出普遍员工最真实的状态,并最容易引起共鸣。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能够寄望于员工降低生活要求,降低衡量标准,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以达到企业和谐奋进的目的。以改善员工生活为目标,逐步增加员工的固定收入,不断完善员工的福利待遇,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根本。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中国共产党的80句口号之一,产生于1977年,由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在企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是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本着从实际需求出发,认真听取及采纳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技术最优为选择标准,从各项具体的工作中,完美的体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大胆的将任务交给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年轻人,敢于放权,敢于信任,敢于依托,不仅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更为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不可或缺的展示平台,这将极大的激励人才。
在用人制度上,应该遵循“用人唯贤”的标准,而不是“用人为亲”,“用人为长”,摒弃过去拉帮结派,排资论辈的用人陋习,改变过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落后思想,让有能力的年轻人走向技术的管控,走向管理的高位,不仅拓宽了人才的发展空间,更拓宽了企业的发展道路,须知道,发现了“千里马”,你便是“伯乐”。通过具体的落实,企业的用人机制将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对内,不仅留住人才,对外,更是吸引人才,不仅避免人才流失,还能使学习和自我提升成为员工中的普遍现象,更进一步促进人才的自我保值、增值。
(三)在员工中树立“企业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单位里,不少员工自私的认为只要我好,企业(单位)好不好,和我没什么关系,其实,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员工的自私心理导致他们往往只考虑到了“我的需求”以及“对单位的期望”,通常这种需求是近期的,短暂的,缺乏远见,缺乏整体意识,当近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员工会把责任归咎到单位,各种不良情绪就在员工中扩散,发牢骚的、说怪话的,有更甚着,恶言中伤,诅咒单位的,各种负面的影响,把企业内部的氛围搞的一塌糊涂,这时,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就变得十分敏感,相互抱希望,却又相互不看好。
改变这样一种状况,企业需要付出努力去引导员工,除了在宣传上面加大力度外,更应该从教育和学习的层面去着手,继续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或者仅仅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更应该是提升全体员工基础素质的有效手段,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来弥补;制定普及性较强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的为全体员工加油充电,扩大受教育范围,强化学习纪律,定期检查学习成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是计划中安排的学习,不得以任何理由请假,以纪律来保障学习活动的参与度;随着全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员工的思维模式会逐步改变,在高素质人群中,规章制度的准确落实,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建立,则更容易产生。当企业与员工的目标越来越接近的时候,员工会迸发出更强烈的热情和动力,以期待企业与自身目标一致。当企业与员工目标高度一致时,积极性则自然产生。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在摸索新方法的前进道路上,务求达到公司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使公司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无限空间和无尽可能。
□作者单位:广东粤电长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