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快工会改革 密切党和职工群众联系的思考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职工群众。去年召开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阐明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方向目标和基本要求,回答了党的群团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期党的群团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广东是经济大省、用工大省,也是工会大省,面临着农民工多、非公企业多、劳资纠纷多等现实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我省工会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这就使工会面临着更多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一)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群团改革对工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的群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必须充分肯定,但对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四化”突出问题,必须下决心进行纠正,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和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满腔热情地参加到改革的行列中来,扎实推进工会各项改革。

(二)从劳动关系来看,工会面临着劳资纠纷多发、高发、频发的挑战。当前我省劳资纠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群体性。2015年全省30人以上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加。2.连锁性。东莞裕元鞋厂首先是一个分厂停工,然后蔓延到直属15个分厂,参与停工工人上万人。3.行业性。2015年在交通、建筑、教育等行业分别出现的停工事件,具有比较明显的行业特点。4.集中性。“欠薪、欠社保、欠公积金”等“三欠”问题和企业搬迁转移补偿等是引发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其中欠薪引发的占75%以上。今后一段时间,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企业关停并转,劳资纠纷趋于易发、多发,调处难度不断加大,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的压力仍然很大。

(三)从职工队伍来看,工会面临着队伍结构深刻变化的新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职工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企业职工在全部职工中占主体,约占九成;2.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在企业职工中占主体,约占九成以上;3.农民工在产业工人中占主体,我省农民工总数达到2600万,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而且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职工队伍的主体,他们受教育程度高、维权意识普遍增强、抱团取暖倾向明显,对党政和社会的期望值很高,对抗情绪易被偶发事件引燃。因此,适应工作对象的深刻变化,及时调整工会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服务内容,是工会组织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从工作领域来看,工会面临网络迅猛发展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职工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据调查我省3200万职工中约75%的职工经常使用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网络深刻地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生活方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使得职工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监管难,易引发谣言传播和舆论危机,如果互联网、新媒体用的不好,被牵着鼻子走,我们就会被动而无所适从,甚至失去已有的工作基础和组织优势。如何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做好公关传播、舆论引导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维权服务平台,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工会自身存在的“四化”突出问题

当前,“四化”现象在广东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工会职能的发挥,我们必须认真梳理工会在“四化”方面的突出问题,正视问题,深刻反思。

“机关化”方面,主要是浮在机关多、与基层接触少,部分工会组织离基层远,离职工群众远。一些工会干部群众意识、群众观念、群众感情淡薄,对职工群众所想所盼不热心、不用心。工会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解决,组织力量呈倒金字塔形,造成头重脚轻,部分职工群众感觉不到工会组织的存在。

“行政化”方面,主要是习惯用开会议、发文件等方式开展工作,在机构运行、工作方式、人员录用、干部管理上没有工会组织自身的特点。很多工会组织像其他行政部门一样按时上下班,职工群众有空来找工会时,工会干部已经下班了,经常找不到人、办不了事。大部分工会干部习惯于一级抓一级,没有用群众工作方法,这种“隔空喊话”的作风,职工群众并不买账。

“贵族化”方面,部分工会组织在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上没有搞清楚,群众立场不坚定,在确定劳模、委员、代表人选上,片面追求“高大上”,存在严重的“精英思维”,往往优先考虑行政干部、中高层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一线职工的比例不够高,工会组织的群众性、代表性不够。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进入工会组织,不是想着为职工群众服务,职工群众对这些很有意见。

“娱乐化”方面,部分工会组织过分依赖娱乐活动开展工作,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重场面不计效果,活动缺乏教育性和群众性,形式主义严重,没有起到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的作用,反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开展活动时轰轰烈烈,搞完活动后就冷冷清清,作出的工作部署没有抓落实,不知道如何把工作做实做细,如何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职工群众反映评价不高。

三、加快工会改革密切与职工群众联系的对策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广东工会要解决“四化”问题,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就要加快推进工会改革,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联系职工群众、服务职工群众、凝聚职工群众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上,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的作用和价值,了解工会、支持工会、信任工会。具体要做到“明确一个目标,推进四个转变”。

(一)明确改革目标,抓住增强“三性”、去除“四化”主线。

工会改革创新一定要全面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这一主线,提出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二)转变工作职能,着力建设维权型工会。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去机关化,一定要突出维权维稳主业,深入基层把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权益作为最核心的工作抓好,赢得职工群众的认同和信任。

1.建设好维权维稳三支队伍。做实省市县三级工会劳资纠纷应急处置分队,健全工会维权维稳的快速处置机制,协助党政妥善处置职工群体性事件;充分发挥1400多名工会律师作用,建立律师担任企业工会法律顾问制度,为企业工会和职工提供多层次的法律服务,加大对重大侵权事件的调处参与和法律援助力度;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努力实现不发生因劳资纠纷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2.健全集体合同和职代会等维权机制。推动企业贯彻落实《广东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做到“每月一沟通、每年一协商”,实现集体协商率80%以上。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出台《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高度关注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关停并转迁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情况,突出维护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工资报酬、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安全卫生等权益。

(三)转变工作重心,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去机关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固本强基上下功夫;去贵族化,要注意增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工会领导机关要把发力点放在基层,把关注点投向一线职工群众,真正让基层工会组织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1.提高工会领导机构的代表性。明显提高先进模范人物、一线职工、基层工会工作者等基层代表在工会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委会的比例。增加工会领导班子中挂职、兼职成员的比例,扩大工会组织的代表性、群众性和社会影响力。大胆创新,探索工会干部从基层、企业选拔制度,侧重从基层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中,选任富有基层群众工作经验和能力、热爱工会工作的劳模、优秀职工、社会化工会干部和基层工会干部。

2.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抓好民主建会,持续推进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两新组织”中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加强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工会工会组织建设,扩大对新领域、新阶层和小微企业的有效覆盖。抓好新建企业工会、到期换届工会的民主选举工作,激发基层工会活力。突出抓好农民工入会,实现农民工入会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实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工会覆盖率100%,外资、民营等非公企业覆盖率90%以上,做到工会组织“星光灿烂”。

3.解决基层工会“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要改变工会工作力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形的现状,推动工作重心下沉、资源配置下沉、组织力量下沉,努力把神经末梢搞敏感、把毛细血管搞畅通。

解决基层工会“有人办事”的问题。推行工会系统“减上补下”,采取上级工会机关挤一点、县(市、区)本级调一点、购买社会服务解决一点、招募志愿者补充一点等办法充实县(市、区)工会工作力量。要大胆改革,破除习惯思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维权维稳任务重、力量薄弱的乡镇(街道)工会、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配备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切实解决“有人办事”问题。

解决基层工会“有钱办事”的问题。抓好工作保障,加大对基层工会的投入,向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发放津贴,改善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会的工作条件。实行工会经费差异化管理,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健全工会经费对下补助机制,加大对基层的返还力度。各地方工会每年将更多的新增工会经费直接用于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转变工作作风,着力做好服务职工工作。

工会去行政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探索具有工会自身特点的机构运行方式和工作方式。工会干部对职工一定要有感情、服务职工一定要有真情、工作起来一定要有激情,这样才能把工会服务职工工作做好,具体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在打造“工人在线”等职工服务品牌上下功夫。加强“工人在线”网络问政平台、工会主席信箱、工会官方微博、工会12351维权热线、省总网络舆情日报等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建设,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让职工有话有地方说、有困难找工会。完善4700多个职工服务站点,构建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职工服务体系,打造更多工会服务品牌。在各级职工服务中心和社区、企业等基层工会组织,按照职工群众的“生物钟”,推行适度错时上下班、周末值班制、职工预约制,错峰服务、无缝连接,让职工群众随时随地“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好事”。

2.在大力开展网上工会工作上下功夫。工会要尽快适应网络空间新环境,掌握网络运用新手段,提高网上群众工作水平。推进“互联网+职工服务”,将工会工作拓展到网上和移动终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工会工作新机制,让职工群众能在网上找到工会组织、表达诉求、参加活动、享受服务。依托网上工作平台,建立工会大数据,设立具有服务维权、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工作评价等功能的工作板块,满足职工群众个性化、小众化和全天候的服务需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的工会网宣队伍,及时发出工会的声音,掌握舆论主动权。

3.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构建工会枢纽型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自己建、联合建、引导好、打楔子”的思路和要求,在一些关键领域、重要群体中培育扶持一批合法合规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在社会组织中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将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代表人物吸收到工会中来,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将工会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化、市场化的方式交由社会组织具体承办,指导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服务、技能培训、心灵关爱等服务。推广“三工”联动的服务模式,以工会为主导,以社工为承担,以义工为配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为职工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五)转变工作方法,着力用群众方法开展工作。

创新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集中体现去贵族化、去娱乐化。工会应坚持用群众方法开展工作,一级一级抓,一级做给一级看,以上率下,直接帮助职工维权,帮助企业工会开展工作。

1.完善各级工会组织全员联系基层、服务职工制度。克服重精英、轻草根的倾向,牢牢把握好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问题,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一线职工群众。建立“下基层周”制度,工会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到基层联系服务职工群众不少于工作时间的1/3,每个成员直接联系10户企业,20名农民工,10名劳动模范,推进与一线工人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推动工会干部下基层走访企业、到窗口服务单位和服务平台接待处理来信来访常态化、制度化。

2.建立依靠职工群众推进工作制度。开展工会工作和活动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让职工群众当主角,组织活动请职工群众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职工群众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职工群众一起评议,把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

3.坚持一线工作法和分类指导法。做到工会调研在一线、服务职工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树立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威信。要坚持分类指导法,结合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根据各地工会的实际情况,分类加以指导,建立工会试错机制,鼓励探索创新。

4.建立基层工会和职工需求调查制度。去娱乐化,不是不搞活动,而是要克服形式主义,要乐有所教、寓教于乐。工会组织的活动要注重实效,多搞一些大众化的、健康有益的、接地气的活动,避免举办一些职工不欢迎、不参与的活动,坚决取消一些职工没有得到实惠、无效益的项目,让职工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福利。

在推进工会改革的新时期,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不等不靠、积极跟进、主动对接,围绕保持和增强“三性”、去除“四化”的要求,积极改革创新,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注:本文作者系广东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