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运作 突出特色 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
■张重阳成为广州地铁劳模技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和广州地铁的一张名片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广州市政府全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资产超300亿元,在线运营10条线路260多公里,日均客运量超660万人次,承担了广州市约40%的公交客流运送任务,是广州市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员工队伍规模达2.3万余人。为了顺应地铁发展人才需求实际,充分发挥劳模先进员工的示范带头作用,地铁工会在省、市总工会的指导帮助下,成功搭建起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地铁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建设,并对地铁生产和服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效显著
目前广州地铁先后成立9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运营总部7个,建设总部1个,设计院1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全部以劳模或先进员工带头人的姓名来命名,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铁设计、土建及地铁运营过程中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车厂运作等方向,基本涵盖地铁主要核心专业。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劳模先进团队的代表,也是展示地铁劳模精神、先进技能、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带动职工的平台。几年的创建工作不仅得到了参与员工的认可,切实锻炼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业务骨干,也用创新成果切实服务了企业,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技术创新硕果累累。广州地铁9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管理创新项目工作。2014年至今,维修类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合力累计完成技术攻关79项,工装开发124项、测试台27项;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46篇、其中核心刊物25篇;14个项目获得第三届广州市职工发明创新大赛奖,1个项目获第三届广州职工发明创新大赛一等奖,26个项目获总公司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
技术传承百花齐放。通过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先进员工的言传身教,带出一大批具有良好品德和动手能力的技能人才,同时总结沉淀技术总结、工艺流程及实例汇编等资料。其中仅张重阳创新工作室完成了《钢轨打磨车工作原理及检查工艺》等10余项标准文件,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了相应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配套学习包,累计制作课件448个,完成公司认证课程16门,每月技师工作室完成的线上线下培训次数基本达到30次以上,月均培训人员300人次;开发完成专题学习网站,通过网站实现菜单式选课、培训报名、培训档案记录、BBS技术论坛等多种功能;张洁创新工作室作为窗口服务类工作室,参与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12余次,培训507余人,并收集汇编典型服务案例,选取正面优秀典型案例和反面案例,集结成海报按季度印刷宣传。
技术交流共同成长。广州地铁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等活动,促进相关岗位、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成长。戴杨波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了《非联锁站UPS加装维修旁路自动切换装置》、《三号线馈电设备(FID)、线路放大器电源改造项目》、《信号STC电源改造》等技改项目,鼓励多专业参与解决生产难题;集团工会对其中最突出的30项技改成果还进行了展览,在公司内掀起了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的高潮。
典型示范卓有成效。劳动模范工作室成立以来,为进一步发挥劳模和先进员工的示范引领作用,广州地铁多次组织劳动模范开展演讲和事迹介绍,大力弘扬劳模先进员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同时通过开展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进一步锻炼了劳模先进员工的综合业务技能水平,提升了他们的管理协调能力,为保持劳模先进员工的长期先进性提供了平台。
二、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规范运作
2012年初,在省、市总工会等上级单位的指导下, 广州地铁结合自身实际试点成立劳模技师工作室;2014年7月,在劳模技师工作室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并建立了以劳模或先进职工命名的9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2015年印发《广州地铁集团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从创建标准、创建程序、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促进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与生产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作用。具体做法主要有几下四点:
选好带头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人员组成包括劳模先进人物和工作室成员。其中劳模先进人物一般为获得劳动模范荣誉和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的,或业绩突出、示范性强的先进职工,该员工在本单位、本专业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还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领导和带动其他成员开展工作室工作;工作室成员可与劳模或先进职工同一部门(分部、工班)或专业相关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一线技术骨干,以便更为集中的开展专业攻关或跨专业综合课题的研究。
创建定标准。为确保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规范,充分发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方面的优势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工作室在创建筹备时必须具备统一“六个有”的标准,具体如下:
1、有领军人物:至少有1名在技术、业务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劳模(包括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或先进职工作为带头人,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团队人员组成,形成知识、年龄、专业结构和技术层级科学合理的创新专家型团队;
2、有管理制度。有较为规范的创新工作室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创新工作室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工作职责、目标任务、考核激励等内容;
3、有攻关项目。每年至少有1个创新课题或攻关项目;
4、有创新成果。每年至少有1项成果得到所在单位或有关机构的认可或认定,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5、有活动场所。有面积适当、功能明确的固定场所,可悬挂创新工作室牌匾,并配备必要的专业资料、器材工具、电脑网络、实验仪器等设施,用于办公学习、创新实践和展示成果。
6、有活动经费。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会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室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申报按程序。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采取逐级推荐的方式,每个创新工作室都要按照前期筹备、申报创建及现场授牌的创建步骤申报,目前主要以集团公司级为主。其中对于符合创建条件的,创建单位工会必须向集团公司工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书面材料(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目的、人员构成、主要业务、创建方案等),集团工会实地审核后提出审批意见。
考核有细则。为实现地铁内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形成适当的竞争态势,并发挥激励机制对各工作室的促进作用,集团工会对所属各工作室的采取了年度考核和评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并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对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者,将不再保留其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
三、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特色突出
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及服务创新、科技攻关的重要载体,广州地铁在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开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围绕地铁生产经营重点工作,调动劳模先进员工及工作室成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了地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特色。
服务生产,促进企业创效盈利。广州地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围绕“一线与集团对接”“小与大对接”“零散与系统对接”目标任务,围绕地铁重点核心工作开展技术攻关。如李天明工作室直插一线,自我加压,明确连续三次发生影响行车的故障又不能在规定时问内找到原因的,设备因不明原因停用影响乘客服务一个星期的以及发生故障又连续三次处理都不能恢复正常的项目作为工作室攻关课题,参与紧急抢修20余次;张重阳工作室牵头带领地铁技师团队,利用废旧设备资源,搭建起涵盖15类专业、拥有18个实训室的综合实训基地,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1000万元。
资源共享,争取党政各方支持。劳模(员工)创新工作室作为以劳模先进员工命名的非行政组织单位,需汇集党政各方支持,才能真正发挥效力。集团公司分管技术的总经理以及工会主席亲自挂帅指导工作室工作开展,协调争取行政各项资源支持,解决工作室场地、设备及科研资源问题,同时各工作室均得到相应的行政组织作为工作室顾问团队,保证技术力量;每年工会设定专项帐户,以工作室为单位划拨经费专款专用,全力保证工作室日常工作开展,将员工岗位价值及企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成果应用,鼓励员工个人成长。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打造人才高地的成功举措,实现了从劳模“1人先进”到“1队先进”的升华,成为激励员工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加油站”。员工在工作室技术攻关研究工作中,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支持,研究出的技术成果只要获得认可,可直接应用于年底考核、岗位晋升等进行加分,为员工实现岗位价值、加快职业生涯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促进和提升。
“立足岗位,服务生产,搭建成长平台,提升综合素质,挖掘攻关潜能,切实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是广州地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广州地铁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力度,弘扬劳模精神,放大劳模效应,为实现广州地铁大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