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一点思考
在国际经济低迷和我国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的需求与生产矛盾突出,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
据相关统计数据,国内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造船等领域。产能过剩反映出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形成“结构性产能过剩”,如汽车行业;又有因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彻底遗留下来的“体制性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因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导致的局部产能过剩,如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不仅影响本行业的良性发展,出现企业产品价格下降、效益下降甚至部分企业停产或完全停产等现象,同时会影响下游消费品领域,导致失业问题突出、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等问题。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新常态下,宏观政策保持稳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中化解产能过剩更具复杂性。
一、本轮产能过剩特点及原因分析
当前国内工业制造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既非市场经济供大于求的常态,亦非经济危机期间的暂时严重过剩,而是制造业恶性扩张形成的产能泡沫,是经济方针和政策失误导致的经济结构畸形。
(一)产能过剩特点
1、就产业而言,产能过剩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极端性,国际比较的产能总体规模、供大于求即闲置产能的比例、供需涨跌大起大落的幅度和速度,均远超出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供过于求的水平。二是全面性,“产能过剩”不局限于个别行业,而是遍及主要产出投资品的多数行业。由此陷入困境的企业亦非少数,而是行业整体发生危机。三是持续性,“产能过剩”并非源于外部的市场突变,也不是来自经济增长的正常周期波动。过剩局面不会因经济周期性变化短期得以化解。四是疯狂性,过剩行业的多数企业,面对过剩的产能,不但未能遵循市场机制、调节削减产能,直至退出市场。反而逆势扩张,加剧产能过剩。五是系统性,产能过剩行业的危机,其传导和波及的产业链长、影响的就业人数多,所在行业大多资本密集、又以高杠杆率扩张,巨额负债难以偿还,可能诱发包括金融在内的系列危机。
2、就企业而言,产能过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差。当前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没有拳头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以粗加工为主,容易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价格波动影响。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市场需求波动反复,陶瓷出口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新常态下,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环保投入加大等因素使得陶瓷出口的传统价格优势渐渐减弱;近年来多国对我陶瓷反倾销案频发,对我省陶瓷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影响人员数量庞大,后续处理压力大。就钢铁行业而言,全国去产能影响员工将近百万,后期安置和再就业对于企业和当地政府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2015年,陶瓷行业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目前有10家停产,受影响工人约6000人。钢铁行业大量裁剪员工,其中韶关钢铁厂裁减合同工3000人。三是涉及企业范围广泛,产业链相互影响。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产业链相互带动,反之,产能过剩时,也势必对上下游的供应链产生直接的影响。水泥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是结构调整周期性长,产能过剩企业、职工甚至当地政府都要共同经历“阵痛”。本轮产能过剩由于过度投资引发,部分企业宁愿亏本生产,也要将企业运营下去以获得贷款。在这种背景下,一旦企业出现大面积关停,对金融领域也是很大的冲击。因此,预计本轮企业生产结构性调整比往期更困难,化解产能所需的周期更长,需要政府主导,政策、资金等扶持,多管齐下挺过“阵痛”期。
(二)产能过剩原因分析
1、经济运行波动性大,内需和外需的收缩加剧产能过剩。
我国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消费和投资增速均出现一定的回落,内需的放缓也难以消化当前大规模的产能,出现产能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和增长回落的局面,造成我国外需明显收缩,难以化解当前明显过剩的产能。
2、过度投资,使得社会供给大于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在很多工业领域政府依旧充当着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市场主导的投资和生产受到干扰。盲目扩大政府投资,使得相关产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假象,企业争相进场,政府重复建设,使得社会供给远大于需求,导致了产能过剩。
3、部分领域存在垄断,国企一家独大现象严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在一些关键性领域仍存在垄断现象,国企一家独大仍然十分普遍。一方面具有较高效率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到关键性领域,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只能投入到几个有限的领域当中,一旦出现投资失衡,就会很容易导致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
4、政策有效性不高,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不集中。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市场人为被分割。信息不对称造成地方政府、企业不能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或理性的投资决策。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所有企业投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不少企业为了避免丧失市场机会,产能规划一般都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窖藏一部分生产能力,从而造成市场需求高峰到来之前的产能过剩。
5、企业自身生产和技术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一直以来,我国生产的产品大多被国外消费者定义为“山寨”,这些产品因为质量和技术要求较低,容易生产复制,所以一旦投资者发现有利可图,就会蜂拥进入相关行业,造成该行业的供给大大增加。另外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我国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生产的产品无法达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产品滞销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产能过剩。
二、妥善应对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国家和各省市高度重视此问题,分别出台政策和文件引导和化解产能过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克强总理在两会在答记者问环节也提到了,在去产能、促发展、稳就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实现双赢,实现各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1、放松行业准入限制,打破行业、地区垄断。政府应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适当放开行业准入限制,使得更多的民营资本可以参与到市场中来,促进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共同成长。同时,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相互交流,避免出现企业扎堆同一行业的现象。
2、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重点的政府政绩考核和官员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可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进行立法,从主要考核GDP指标转向全面客观考核政府治理水平,从政府内部的自我考核转向内、外考核相结合,让公众意见有更多参与权:更多地把经济发展质量、能源资源消耗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等指标反映进来: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分配,使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弱化地方政府投资动机:促进地方财政透明化与民主化。
3、依靠扩大内需消化部分产能。有效扩大内需是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思路。20世纪50年代,日本在产能过剩危机中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低收入者购买力作为策略的核心该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日本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1961-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O%。此外,日本劳动报酬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O%,实现了国民经济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目标,形成了将近1亿人口的中产阶层。
4、对不同性质的过剩产能,采取不同的调控方法。对“技术落后、企业分散、规模过小、非法生产”的企业,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关停、淘汰,防止这类企业在市场出现短期需求趋旺、价格上涨时“死灰复燃”。对结构性缺陷导致的“低水平”过剩产能实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利用信贷、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杠杆“扶优汰劣”,引导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因购买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相对性产能过剩和部分行业出现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加强规划引导,提高企业集中度,引导企业站在技术进步前沿、顺应产品更新换代趋势进行结构调整。
5、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国有出资企业如果有同质竞争,恶性竞争会导致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可以根据企业意愿和市场可行性,考虑合并重组或退出部分资本。支持地方国企的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民营企业参与国企重组。引导国有资本进入到战略新兴产业的高端生产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引领和示范作用,让更多国有企业愿意通过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式进入到高端产业领域。
6、支持工业企业海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产业转移也是缓解产能过剩和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战后美国援建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以及上世纪8O年代日本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亚洲“四小龙”、中国和东盟转移的例子皆可以证明。当然,产业转移必须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对于大多已进入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存在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传统制造领域或产品,通过联合建立境外工业园区、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等方式,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有助于过剩产能的消化和带动这些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工会要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发挥作用
产能过剩影响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职工队伍稳定。产能过剩行业裁员、停产、倒闭将导致大量职工离岗转岗失业,和职工群体利益密切相关。据了解,仅钢铁行业调整,受影响的职工就有百万之多。因此,在此轮化解产能中,工会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发挥作用,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难,为职工服务。系紧围绕去产能、促转型、安置职工、服务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要认真监督“职工工资优先清偿”落地。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确保法律实施、政策落地。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关于做好解散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文件,积极预防和减少因企业欠薪、解散等引发的劳资纠纷,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工会职责定位。各级工会要指导非公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维护作用。产业工会要吸纳更多非公企业为成员单位,加强指导协调服务,我省工业工会在建材、装饰、酒类三个行业分别建立了省级行业工会联合会,覆盖非公企业职工30余万人。对涉及行业的共性问题,要第一时间干预和报告,积极推动解决。
(三)要加大力度“保基本”。工会要主动将倒闭民营企业职工纳入帮扶和“送温暖”资金使用范围,加大倾斜力度,保住基本,兜住底线,帮助职工渡过难关。
(四)要积极谋划“保就业”。要协助政府,承接好政府转移公共服务职能和向社会购买的服务项目,运用培训阵地资源,以“下岗失业再就业职工”为重点群体,做好技能培训促就业工作,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通过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或灵活就业等方式实现再就业。
(五)要扎实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组织引导职工开展降本增效、扭亏增盈等专项劳动竞赛,岗位创新和员工自主管理等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六)围绕中心大局做好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联系职工工作制度,了解职工“三最”诉求,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团结和带领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
□作者单位:广东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