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广东就业问题探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广东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经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广东作为人力资源和就业大省,这些新常态经济特征 无疑对广东的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新常态经济下广东就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根据省总工会主要领导意见,2015年春节刚过,省总工会即对珠三角和粤东粤北6个市12家企业展开用工调查。结合调查数据我们对全省的就业形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为推进全省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提供思路和对策。
一、2015年春节后部分企业劳动用工总体情况
(一)企业经营情况总体平稳。我们调查联系的企业大多属于民营、港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涉及服装、机电、物流等行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企业,少数属于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企业。大的企业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有员工14000多人,小的企业中山市广发物流有限公司只有10多名员工。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较为平稳,多数企业订单状况与往年持平或略有增加,不存在开工不足或停产停业的现象,但受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利润呈下降趋势,经济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强。不同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总体来讲,电子产品加工、塑料玩具制造等企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经济效益略有下降,动漫创作、打印科技等技术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订单和销量增加,利润增长较快,用工情况总体趋平稳。也有企业反映由于人工成本日益上升,企业正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出现用工萎缩的现象。
(二)节后员工返粤上岗率较高。从受调查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春节后有88.25%的老员工返回原来的就业岗位,与人社部门春节前预计的85%的员工返岗率基本相吻合。在我们调查的12家企业中,除有1家企业员工返岗率较低之外,其余11家企业的员工返岗率都在80%以上,另有5家企业的员工返岗率达90%以上,广东小猪班纳服饰和广州日宝钢材制品两家企业的员工返岗位率达100%。
(三)企业用工需求呈增加趋势。从这些企业的用工情况看,除少数500人以下规模企业用工人数用工稳定不招工之外,大多数企业春节后有增加用工的需求,用工增幅平均在20%左右。外来务工人员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增幅较高,已成为各地外来务工人员主力军,而老一代农民工已逐步减少。
(四)一线员工的流动率依然较高。企业用工普遍出现基本稳定而流动量大的情况,12家企业中员工流失率最低的是2.5%,最高的达到20%,特别是一线员工流失率较高,技术工和熟练工招工难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面临人数严重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没有经验的工人和普工在企业招工难的情况下依然找不到工作。个别企业还存在一线员工大进大出的现象,招聘成本高,给企业用工带来一定影响。
(五)大部分企业都有为员工提酬的计划。受5月1日全省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影响,大部分企业表示有为员工增加薪酬福利的计划,也有企业春节后已提高工资,但也有企业出现工资提高,却留不住人的情况。大多数企业认为“输出地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可以就业,外出比例有所下降”、“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对外来务工人员吸引力有所下降”等是造成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从企业招工打算及应对看,对于一线岗位,大多数企业首先考虑招用农民工,其他岗位看需要而定。
(六)大部分企业更注重劳动用工管理和员工人文关怀。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过多年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宣传指导,很多企业自觉加强了劳动用工管理,企业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劳动者薪酬福利水平逐年提高。另外,很多企业为留住员工,一方面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依法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人文关怀上下功夫,改善员工生活配套设施,帮助外来工子女在当地接受教育,组织员工开展文体活动,积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二、新常态经济给广东就业带来的影响
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广东经济面临资源环境、人口要素、结构转型、均衡发展等多种挑战,增长放缓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受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我省就业形势面临新变化。
(一)劳动力供给正在发生新逆转。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产业升级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企业拉动就业岗位增加的难度提高,全省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有所放缓。从人社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新增就业岗位同比减少3.8万,减幅达15.1%;另一方面,虽然我省将在5月1日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平均增幅为19%,在全国居于前列,但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保费和住房公积金之后,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相比较,广东的薪酬水平没有优势。且近年来劳动者更倾向于就近务工,我省对外省人口吸引力已趋于下降,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我省的人口迁入率由2007年的14.8%下降到2013年的11.3%。2013年末我省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达到869.62万人,比重为8.17%,并且老龄人口正以16%的增速增长,广东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受上述因素影响,我省劳动力供给将从长期供大于求向供求差异缩小转变。
(二)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呈现新变化。“十二五”以来,我省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2014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9.1%,比第二产业高2.9个百分点;省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户数中第三产业占比85.56%,市场主体超八成的户数高度集中在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受此影响,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上升。2014年全省实有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526.8万名,比2013年底增加486.2万名,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三)劳动力转移呈现新动向。随着我省进一步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以及“双转移”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珠三角地区部分企业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区,开始出现省内劳动力由珠三角地区流向粤东西北地区的现象。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个季度,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从业人员同比分别增长1.0%、0.6%、4.8%和2.2%,粤西、粤北地区从业人员增幅均高于珠三角地区。
三、经济新常态下广东就业面临的挑战
在新常态经济下,劳动力市场将发生深刻变革,就业形势和矛盾更加复杂,广东就业面临诸多挑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调查中部分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找工作难并存,人力资源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技工和普工“双短缺”,普工流动大,所调查的企业普遍反映短缺,技能人才更是供给不足。2014年我省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达1.4-1.5,其中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高达2.0以上,全省技能人才缺口每月超过15万人次。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呈现“双下降”。省就业局今年1至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增就业岗位同比减少3.8万,减幅达15.1%。受经济转型和企业搬迁的影响,部分企业就业岗位流失,减幅达5.4%。另外,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步增多,农民工结构和工作意愿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工资要求更高外,在工作环境、生活质量和职业拓展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吃苦耐劳的品质却在下降。
(二)珠三角企业薪酬比较优势逐步下降。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大涨,薪酬水平也水涨船高,而珠三角地区外向型制造企业受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上涨、贷款融资难等因素影响,已无力大幅提高员工薪酬水平。虽然企业薪酬绝对值仍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当地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生活成本也高,加上外出打工成本,外来务工人员到手薪酬已接近其在本地务工所得,因此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意愿正随着中西部开发的推进而逐步下降,外来务工人员总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三)用工配套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从企业调查的结论看,那些用工稳定、招工不困难的企业除了薪酬水平高于其他企业外,企业生活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然而,还有很多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无法为员工提供相对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很多农民工租住在企业周边的老民房里,卫生、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也不利于管理。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入托)、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地处偏远的工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依然是员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政府在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劳动者就业创业。建议政府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加大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做好信息发布、公共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推荐培训等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建议政府整合资源,继续开展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的对接合作,建立更多的劳务输出基地,多渠道引进劳动力,保持劳动力资源存量的稳定。
二是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建议政府以“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为原则,引导职校技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建议由政府搭台牵线,推动校企联手,让中职中技学校更多地与企业合作,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增强技工的岗位竞争力,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提升企业整体用工素质。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当前,我省经济正处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低小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淘汰出局,而科技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正逐步成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部分企业利润已无力支撑劳动者工资的进一步提高,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退出市场竞争,要么转型升级,抛弃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谋取利润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手段寻找市场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产业,使企业利润增加与劳动力成本增加成正比,摆脱劳资利益对立博弈的怪圈。通过转型升级,使用高素质人才,用设备和技术替代人工,少用或不用低端劳动力,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而且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切实加强人文关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职工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正发生重大结构性的改变,维权意识增强,实现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正成为职工特别是新生代产业工人的价值取向。企业要吸引和留住员工,就要主动适应新生代产业工人的需求,大力改善用工环境,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建议政府严格执法,引导和督促企业:一要严格遵守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建立企业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二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保障职工对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协商和监督的权利,形成企业关爱职工,与职工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三要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优化工作环境,改进生产流程,减少重复机械操作,缓解职工生理和心理压力;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倡导有情关爱的企业文化;五要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完善职工激励机制,健全内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对有贡献的职工给予精神、物质或晋级提升机会。
□执笔:谢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