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爱双评”活动源起及对当下工会工作的启示
“双爱双评”活动是我国非公企业工会开展工作的一种载体,是指工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推行“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的理念,并开展“评爱企业优秀员工,评爱员工的优秀经理”活动。该项活动由汕头经济特区总工会创立,后经广东省总工会的总结和推广,走向全国,成为我国非公企业工会主要活动载体。笔者通过查阅当年汕头特区总工会开展活动的相关档案资料,访谈部分亲历者,基本厘清了“双爱双评”活动的发展脉络,并初步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如果把“双爱双评”活动的创立与发展过程置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解读,并联系近年来劳动关系的新发展,该项工作的经验对于当前及今后工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双爱双评”活动创立的过程及经验
(一)“双爱双评”活动的历程。
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的伟大创新,特区工会工作同样面临与计划经济截然不同的局面。如何在外资企业中开展工会工作是摆在工会人面前的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汕头经济特区总工会(下称“特区总工会”)在特区党委和汕头市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按“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特区总工会的创始者们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劳动关系,在思想上要冲破原有意识形态的禁锢,在自身定位上要改变原有工会浓厚的行政色彩,在工作方法上要学会沟通与协调。1984年初,汕头特区共有三资企业7家,工人约792人,虽然企业与职工人数不多,但劳动关系较为紧张,主要表现为停工、怠工的情况时有发生。劳资双方冲突的根源在于劳资双方的观念差异。正如特区总工会一份文件中指出的,“厂方认为职工劳动热情不高,工时利用率低,又懒又散,素质差;职工则认为工价不合理,生活福利待遇差,工作要求有‘特’,收入没有‘特’,多干工作得到的是受到更多的剥削,因此,生产情绪不稳定,工作提不起干劲。”特区总工会通过广泛走访职工,与企业主深入沟通,尝试把中国工会的工作方式融汇到非公企业劳动关系中去,创造性提出“两个维护”的工作指导思想,并在1985年1月,全总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中外合资企业工会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投资者的正当利益,调动劳资双方的积极性》的汇报,受到大会的重视。1985年10月,省总工会召开全省经济特区和三资企业工会工作研讨会,汕头特区总工会作了题为《对打开经济特区工会工作局面的一些探索》的汇报,在报告中首次阐释了工会工作为党的对外开放政策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职工服务的工作理念。1986年12月,省总工会召开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工会工作会议,特区总工会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努力开拓特区工会工作新局面》为题,再次阐述了为企业、为职工、为对外开放政策服务的“三个服务”工作指导思想,并把“三个服务”融汇到“三资”企业工会开展职工之家建设工作中去,受到省总工会的肯定,并作为全省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工会工作指导思想予以推广。
正是基于“两个维护”、“三个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在特区总工会的倡导下,1989年4月,华达宝、业生、华益和锦荣四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结合他们开展建家工作的实践,联合向全区三资企业发出开展“爱我企业”活动的倡议,启动了三资企业“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的活动。在特区总工会的大力推动下,通过交流探讨会、工作专题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深化和拓展“双爱”的内涵,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1990年5月,汕头经济特区党委转发了特区总工会《关于在企业中广泛开展“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活动的意见》,正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双爱”活动。1990年8月,广东省总工会印发了《汕头经济特区总工会关于在企业中广泛开展“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活动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该项工作。
经过4年半的启动、推广和普及,1991年10月,特区总工会发出了《关于表彰三资企业“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活动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许镇明等36人“职工之友”称号,授予林锦浩等121人“优秀员工”荣誉称号,至此“双爱双评”活动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1995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外商投资企业开展“双爱双评”活动的通知》,正式推动“双爱双评”活动在全国范围的三资企业在的开展。1996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关于近期在新经济组织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意见》,将“双爱双评”活动确定为新经济组织中工会工作的重要载体。1997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总体思路,把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意见》,提出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会要积极开展以“双爱双评”为主要内容的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至此,“双爱双评”活动成为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工作的主要形式和载体。
(二)“双爱双评”活动创立过程的经验。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初步总结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时代的变革。“双爱双评”活动的发展过程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汕头经济特区的工会人面临的经济社会变革与其他地方相比更迅猛,而当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会工作体系的应对又明显滞后。汕头经济特区工会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全新的经济制度下,不断探索与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两个维护”、“三个服务”的工作理念,并以“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活动为主要工作形式,协调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为其他的地方的工会工作提供了经验。
二是坚持责任担当,认清工会定位。建国后,劳动力也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由国家统一计划调配,国家、企业、工会与职工利益一致,造成工会福利色彩浓厚,且地位不断边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中必须重新自我定位。从历史资料来看,在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下,讲的是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讲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工会作为职工的法定代表组织,为职工说话办事是天然的义务,如何把工会置于时代的大局来开展工作,需要工作技巧也需具备政治智慧。特区总工会提出“两个维护”、“三服务”,进而有了“双爱双评”活动,是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工会的定位,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工会作为桥梁纽带的作用,既要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也要维护好职工的利益,使政府、企业与职工都满意,共发展。
三是坚持调查研究,以实践实现工作方式创新。工会工作与其他事业一样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资料,对职工需求、对企业的态度都需要了如指掌。特区总工会成立之后,通过调查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工作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在开展“双爱双评”活动中,特区总工会经过了长达4年多的试点、扩面和普及,才对活动进行总结与评选,在这一时期内,还多次召开了专题工作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并与其他特区、经济开发区的工会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正是有扎实的工作态度,为该项工作在全国推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基层工会展活力。如何激活基层工会的活力,是工会工作的重心也是工作的难点。在“双爱双评”活动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特区总工会很好地把握了地方总工会与基层工会之间的关系和职能划分。“双爱双评”活动的雏形最早是从四家外资企业的工会开始,并由它们向全区的其他工会组织发出倡议,特区总工会则是发挥了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到了各方面条件都相对成熟之后,才由特区总工会请特区党委发文向全区的工会组织提出开展“双爱”活动的要求。这种工作方式有效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一方面使得基层工会真正发挥作用,增强了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在职工中的威信,同时也为特区总工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时空上的优势。
二、对于当下工会工作的启示
鉴往知来,整理“双爱双评”活动的发展史,不仅仅是要就重现这一活动创立的过程,更是要立足当前及今后劳动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工会自身改革的基本命题,为新时期工会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及全球化的多重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变革的关口。以2010年南海本田事件、富士康事件等为标志,劳动关系领域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变动期,2014年裕元鞋厂罢工、常德沃尔玛等事件同样可以印证我们对于当前及今后我国劳动关系的几个基本的判断:劳动力市场化业已形成、劳动关系进一步法制化,全球化条件下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短期难以扭转,但劳动关系从个别化向集体化转变不可逆转,具体来说工会工作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应对全球化下资本流动性增强的趋势。从宏观来说,全球化使得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与政府和劳方的博弈能力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会会员人数减少、工会维权手段弱化、劳动关系短期化碎片化等现象都将成为中国工会未来的挑战。从微观来看,近年来,大公司间的并购,例如微软并购诺基亚、联想收购IBM都引发了职工群体性事件,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因此,工会组织如何推进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增强劳资双方信息对称性等问题也成为工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2、破解法治进程中劳动关系的困境。以《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制化明显加快。但是,长期以来劳动关系领域重立法、轻执法的倾向仍然难以根本性逆转。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如何将这一决策落实到在劳动关系领域,工会任重而道远。劳动关系的法治化,最紧迫的工作是推动集体劳动关系领域的立法。作为劳工三权的集体协商、集体行动,与工会息息相关,但至今相关的法律体系仍很不完备,使得相当一部分集体劳动行为一直在法律体系外运行,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也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不相匹配。
3、面临劳动关系个别化向集体化转变的挑战。个别劳动关系是指个别劳动者与雇主所结成的关系,而集体劳动关系则是劳动者集体或工会一方与雇主或雇主组织,就劳动条件、劳动标准以及有关劳资事务进行协商交涉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个别劳动关系产生纠纷,一般也是属于权利性的争议,主要是涉及法律与合同条款的具体履行发生争议,现行有较为完备的调处制度。而集体劳动关系一般是涉及团结权、协商权和行动权,与此相联系的通常是利益性纠纷,例如关于工资的增长和福利的提升,是在劳动合同或者法律规定之外由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协商解决。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制相对落后,而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的趋势不断加快,劳动关系各方对这个转型明显准备不足,由集体劳动关系引发的重大事件层出不穷,既影响了劳动关系的有序运行,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的利益代表,在这个转型中的处境则更加局促,能否应对好这个变化,对工会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4、廓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新定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扩展”与“聚焦”两个方面。扩展主要是要扩张工会的社会张力,在加大工会覆盖面的同时,扩大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例如工会要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聚焦,主要是要求工会要更加注重主业,更好的代表、协调和整合劳动者的利益,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职工的工作上来,用更为有效和灵活的方式激发基础工会组织的活力。
5、适应社会阶层与职工结构的新常态。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必须适应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从所有制结构来说,我国的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吸收的就业人口不断增多,工会要真正转变原来公有制企业工会的运行和活动方式。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下一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工会组织也要适应这种新型所有制结构下复杂的劳动关系状况。复次,经济转型升级必然带来产业的兴衰,工会作为劳工代表如何更好的促进转型升级中具体企业劳资关系的平稳过渡也值得工会人深思。最后,随着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持续增长,也将倒逼工会工作方式的变革。中国工会被定为劳动者的利益代表,其代言的社会主体与其他国家工会相比更具广泛性。在这种社会结构剧烈变迁中,如何调和劳动者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体现利益代表的合法性与广泛性成为工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借鉴“双爱双评”活动的经验迎接新机遇。
与“双爱双评”活动产生的时代背景相似,当前工会工作又一次处于劳动关系剧烈变革的临界点,过往的经验成为中国工会迎接这场挑战最为有益和直接的存量资源。
1、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实现工会工作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工会工作者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已经不能如以往得过且过、以和事佬的心态开展工会工作,那只会让工作越来越被动。当下,工会工作的真问题就认识和处理好“三个转变”,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转变,劳动纠纷从权利争议向利益争议的转变,就业模式从固定化向灵活化转变。
2、把握自身定位是实现工会改革创新的必然前提。认清工会在当下及今后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可以从政治、市场及社会角度去分析。从政治的层面,中国工会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市场的维度,工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种定位主要表现在工会与企业以及企业团体组织的关系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工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发挥促进生产效率的同时,更要代表劳工的集体利益和现实利益。工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支柱,这体现了工会在社会层面上的定位,主要是发挥工会联系广泛,协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在认清自我定位的同时,工会更要在依法治国的大氛围中,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工会在政治、市场以及社会领域的角色,为工会依法开展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3、强化调查研究为工会工作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如前文所言,当前正处于利益格局、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时代,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离不开扎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此了解劳动关系的宏观变化与微观变量,了解劳动者的所感所思所愿,为各级工会领导机构决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工运事业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为工会工作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经验的工会工作模式。“双爱双评”活动的形成,正是这种调查研究与理论建构相互推进的结果。
4、切实激活基层工会活力是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代表、服务劳动者是工会工作的根本目的,基层工会与劳动者联系最为紧密,其在劳动者中间的作用及威信直接影响了整个工会制度在劳动者心目中的形象。各级地方总工会作为基层工会的领导机关主要是为下级工会提供工作指导与资源支撑,如果“以上代下”,抛开基层工会开展工作,只会进一步削弱基层工会的作用,使矛盾上交,让各级地方总工会难以从琐细的日常事务中脱身,履行好领导机关的作用。当然,针对基层工会孱弱,角色错位的情况,各级地方总工会直接参与到具体劳动争议中去本无可厚非,但总归是权益之计。特区总工会就很好的发挥了基层工会在推动“双爱双评”活动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它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经验至今仍值得各级地方总工会借鉴。
□作者单位:汕头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