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报告
(2014年11月11日)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 徐少华
同志们:
今天,我很高兴应邀参加广东省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并受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委托,向大家报告广东经济形势情况。首先,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下面,我分四个部分向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形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30多年前,中央赋予广东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使命。广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气魄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发挥了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广东奇迹”。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9年至2013年,广东生产总值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发表南方谈话时,殷切嘱托广东用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愿景已一步步变为现实。广东经济总量先后于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2013年全省GDP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双双突破万亿美元大关,GDP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在15位,直追韩国(1.3万亿美元)。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9,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1/4,累计吸收外资约占全国的1/4,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1/10。短短30多年,广东成功实现了从落后农业省份到经济强省的跨越,顺利完成了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提升。民生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总体实现小康,珠三角地区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富起来”目标,在广东已基本成为现实。2013年,全省人均GDP达9448美元(58540元),高于全国6700美元的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区达15035美元(93114元)。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价,人均GDP约在3900-12000美元之间,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标准,约12600美元以上就属于高收入国家的标准,目前广东全省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而珠三角地区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为国家大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0多年来广东的率先发展,为落实“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促进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比如,广东每年为160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创造4600多亿元(人均2.8万元)的劳务收入,其中除在粤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外,大部分都回到了劳务输出地。2013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接近1.7万亿元,其中上缴国家约8200亿元,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等返还广东约1500亿元。我们既要看到广东对国家作出的积极贡献,同时更要看到国家在先行先试、政策优惠、项目布局等方面对广东的大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视察广东时,对我省改革开放事业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30多年来,中央始终要求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广东不负中央重托,敢为天下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广东奇迹。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就,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书记对广东的鼓励和鞭策,为我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凝聚着全省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宝贵心血和辛勤劳动!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再次向大家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二、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广东的改革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伴随着多年高速发展,我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征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尽管近年来转型升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能耗水平依然较高,珠三角地区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也就是说创造1万元财富,我们需要消耗约500斤标准煤,世界平均水平约是300斤。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水平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数控化率约为45%,发达国家普遍在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7万元/人,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2.7万元/人。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2.4%,低于全国28.9%的平均水平。土地产出效率不高,单位土地产出约为9691万元/平方公里,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到10%,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高档数控机床的90%、高档数控系统的95%市场份额都被国外产品占领。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珠三角九市面积约占全省的30%,粤东西北12市约占全省的70%,但是,在地区生产总值中,2013年珠三角地区约占全省的79%,粤东西北地区仅约占全省的21%;在财政收入结构中,省本级占22%,珠三角地区约占66%,粤东西北地区仅约占12%;在外贸进出口中,珠三角地区约占全省的96%,粤东西北地区仅约占全省的4%。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2013年全国为6759美元(41908元),全省为9448美元(58540元),珠三角地区为15035美元(93114元),粤东西北地区仅为4619美元(28636元),仍有11个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测算,2013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698,而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发展差异系数分别只有0.413、0.452和0.263,均低于广东。
(三)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趋紧。资源短缺严重,目前我省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足全国的1/20,约100%的煤炭、70%的木材、82%的石油、40%的钢材、68%的粮食都需要从外省调入或通过进口渠道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省建设用地规模已逼近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珠三角平均土地开发强度为16.3%,其中有4个市已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最高的达到47%,不少珠三角地市已陷入有建设项目但无地可用的困境。环境承载力趋近极限,按新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下降了24个百分点,特别是以臭氧、PM2.5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问题突出,灰霾问题仍较严重,城市降水酸雨频率达46%。大江大河水质仍不理想,2013年珠三角江河优良率仅为70.8%,重污染比例接近8%,部分城市内河涌水质污染严重,水体黑臭现象普遍,治理任务非常艰巨。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由于部分项目环保把关不严,导致珠三角地区灰霾有向周边粤东西北地区蔓延的趋势。对此,要保持特别警惕,设置严格门槛,防止产业转移过程变成低端产业夹带污染平行转移的倾向。
(四)开放型经济质量有待提升。我省是全国加工贸易发展最早最集中的省份,全省共有加工贸易企业2.9万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58%,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8.9%。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但由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我省加工贸易整体上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品牌、技术等仍有待提升。以苹果手机生产为例,中国虽是全球生产链中重要的一环,但获取的利润却非常少。美国3位教授合作撰写的《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塑胶、金属等原物料供应国,占21.9%;作为屏幕、电子元件主要供应商的韩国,占4.7%;而中国大陆劳工仅获得1.8%。也就是说,如果一台苹果手机有1000元利润的话,中国只能获取其中的18元。
(五)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适应。我省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财政大省,但是民生发展相对滞后,一些指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底线民生无法全面覆盖,与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前几年,我省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等多项保障标准,甚至一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这种状况目前已有所改观。但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等标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我省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为478元,低于全国540元的平均水平;医疗救助水平为651元/人年,低于全国942元/人年的平均水平;残疾人生活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为754元/年、1100元/年,分别低于全国1338元/年、1228元/年的平均水平。提高生活补贴标准和保障水平,已经成为部分老百姓呼吁最多、最为期盼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广东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一面。如何加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全省各级党政干部始终保持清醒认识、锲而不舍作出努力,需要全省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三、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定位新期望
党的十八大刚刚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把调研的第一站选在广东,并对广东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和殷切期望。“三个定位”,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两个率先”,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广东要求的具体化,是广东到2020年必须为之共同奋斗的总目标。
——成为排头兵,就经济领域而言,就是要确保经济规模、外贸进出口和财政实力继续在全国排第一位。假如这三项失去了排第一的地位,排头兵就会失去意义。
——成为先行地,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继续探索创新、坚定前行。改革开放发轫于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要继续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就要切实抓好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就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开放内涵,提升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
——成为实验区,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过程中要有新举措、新作为、新成效。
——实现两个率先,就是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首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了2018年作为“率先”实现的时间节点。按照到2018年比2010年实现“两个翻番”的要求,2014-2018年全省经济需保持稳健的增长速度和较好的质量效益。同时,各市人均GDP要努力争取在2020年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四、广东省当前正在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和重要工作任务
(一)扎实推进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
珠三角是广东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多来,《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取得了重要成果,“一年开好局(2008-2009年)和四年大发展(2008-2012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九年大跨越(2008-2017年)”实现良好开局。2013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比2008年增长60%、40%和108%,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7%,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国内仅低于上海(62.2%)、北京(76.9%)。
在珠三角地区“九年大跨越”的新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7年,珠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1.7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争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省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实保障。当前,主要是紧紧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核心任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保持产业的领先地位,巩固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全省转型升级工作取得更大突破。其中,要合理布局珠江东岸和西岸的产业发展,下来我们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大力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力争引进2300亿元的投资项目,到2017年、2020年,规模以上产值分别实现1.5万亿元、2.2万亿元,初步形成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重点产业链。
(二)全力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部署,确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省财政在2013-2017年统筹安排6720亿元资金,同时在税收、金融、人才、用地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11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珠三角6个市全面、系统帮扶粤东西北8个市,由广州市帮扶梅州、清远市,深圳市帮扶河源、汕尾市,珠海市帮扶阳江市,佛山市帮扶云浮市,东莞市帮扶韶关市,中山市帮扶潮州市。珠三角帮扶市派出专职干部组建指挥部,总指挥兼任被帮扶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多方筹措帮扶资金,以发展经济为主导,全面开展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新城建设、社会民生、改革开放等领域的帮扶工作。
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将粤东西北地区建设成为广东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强大引擎,并为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市场支撑,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力促2020年粤东西北12个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年多来,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前三季度,粤东西北地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和珠三角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高出珠三角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9%,高出珠三角1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高出珠三角5.6个百分点;珠三角帮扶市投入帮扶资金达50亿元,协助引进82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000多亿元。当前,尤其要狠抓项目和政策落实到位,继续抓好对口帮扶工作,以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全面落实帮扶工作责任,完善县级帮扶机制,促进被帮扶市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三)着力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与多年艰苦不懈的奋斗,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主体框架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约3600公里,共有出省铁路通道11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位居全国第1,与周边省区(含港澳)间共开通15条高速公路通道,其中与陆路相邻各省(区)均已实现至少2条高速公路对接;白云机场吞吐量今年有望达5500万人次,届时将形成以广州白云机场为国际枢纽,深圳、潮汕、珠海机场为干线机场,湛江、梅州机场等为支线机场的机场体系。
“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前期,全省还将继续加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其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铁路方面,力争到2017年左右,全省运营里程达4430公里,出省通道增至14个,形成由武广、厦深、深茂、贵广、南广(2014年底通车运营)等纵横布局的高速铁路网。届时,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除个别市外,将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465公里,全部覆盖珠三角九市及清远市区。
——高速公路方面,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到2017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8000公里,出省通道达到25条,与陆路相邻省(区)各开通4条及以上高速公路通道。
——民航方面,到2018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有三条跑道起降,第二航站楼建成投入运营,旅客吞吐能力达8000万人次,中转量达1000万人次,通往海外航线达150条,成为我国功能齐全、航线覆盖全球的主要航空枢纽。届时,全省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43亿人次。特别是总部设在广东、以白云机场为基地的南方航空公司,是全国三大航空公司之一,目前机队规模达600架,位列世界第五、亚洲第一,旅客运输量居世界第三,将成为打造白云机场国际枢纽的中坚力量。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力争珠三角宽带城市群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15年,城市用户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这是什么概念?通俗点说,家里三个人,三台终端,同时流畅地看在线高清视频都毫无问题。到2017年,将建设3G/4G基站48万个、WiFi热点23万个,无线局域网在珠三角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实现全覆盖,届时,大家通过无线上网将会非常畅顺和便利。
——天然气管道方面,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管道约4300公里。以珠三角地区天然气管道内外环网为中心、延伸至粤东西北地区,建成天然气主干管道,形成全省联网、安全可靠、覆盖48%家庭的天然气管网系统。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享受到优质的天然气,从而告别使用煤气罐的时代。
(四)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
大型骨干企业是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是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成长了一批大型企业。到2012年,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已发展到15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6万亿元,成为我省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和一些先进省市比较,我省大型骨干企业数量还不够多,质量还不够强。目前,广东经济总量已经超过6万亿元,这样的经济规模要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来支撑。为此,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若干年内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收入相继达到或超过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企业。
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来,省里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落实,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夯实后备力量,培育市场主体,从目前情况看,起步是顺利的,成效是明显的,发展是可预期的。预计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将达到260家以上,其中500-1000亿元企业40家左右,1000亿元以上企业 30家左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将涌现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构筑起广东实体经济的基础和市场经济的主体,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以大带小、互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希望全省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协同努力,为实现目标共同奋斗。
(五)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推进节能降耗。一方面,把着力点放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严格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产能盲目扩张,2005年以来已累计淘汰落后炼钢产能约1400万吨、水泥产能约8800万吨、造纸产能114万吨等,并计划到2017年底前再淘汰450万吨钢铁、323万吨水泥等产能。另一方面,注重加快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试点、实施节能惠民工程、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石化、钢铁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湛江钢铁、中委炼油、中海油炼化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提高产业层次水平。
——大力开展治污行动。重点是开展水、大气、农村垃圾三大污染治理行动。一是启动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广东将投入1187亿元,实施联合治水、饮水安全、水源保护等7大类工程项目,其中400亿将用于新建、扩建骨干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管网,而250亿用于饮水安全。力争到2020年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基本得到保障,全省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工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二是启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2014年珠三角地区将淘汰945台燃煤锅炉,2015年底前珠三角地区基本淘汰94万辆“黄标车”,2017年全省范围基本淘汰129万辆“黄标车”。出台具体措施推广高效能电机和新能源汽车,到2016年6月珠三角地区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4.5万辆。力争到2017年,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在全国重点控制区域率先达标,比2013年下降15%左右,空气达标率近80%;粤东西北地区全面达标。三是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当前,全省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尤为突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对此,省里将进一步实施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珠三角地区污染治理和粤东西北地区垃圾围村问题。力争到2017年,珠三角80%建制镇、其他地区70%建制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主要供水通道两岸敏感区的建制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稳定在70%以上。
——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20年前,我省开展的“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行动,使广东成为“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期,广东审时度势,谋划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为此,从2014到2017年,广东省财政将新增安排近20亿元资金,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消灭500万亩宜林荒山,到2017年森林面积达到1.6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达到6.2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储量达到12.89亿吨。
(六)持续提升民生福祉
——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每年都投入超过1500亿元用于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先后集中力量办理了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就业社保水平、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助困扶残、完善住房保障、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稳价惠民、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等民生实事。这其中,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省里为此专门出台《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四年安排超过820亿元,用于提升城乡居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基础养老金、残疾人津贴、孤儿基本生活供养等保障水平,目标是201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2017年进入全国前列。接下来,省政府将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充实调整、健全完善民生实事。我们十分希望在工作中更真实地听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努力把办理民生实事的过程变成听取民声、集中民智、办理民需的过程。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并监督帮助政府兑现承诺、做得更好。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预计全年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0万套以上。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2014-2017年全省改造各类棚户区约13.8万户,其中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约4.6万户。我们期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安居问题。
(七)始终不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广东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拿出当年的气魄和干劲,勇于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增强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决心。我们将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抓好行政审批、投资体制、工商登记这几个涉及政府和市场关系最紧密领域的改革,同时致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公布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我省已统一公开46个省直单位694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并将在年底前分两批公布省直57个部门的权责清单,明确政府部门各自权责的内涵和外延,优化调整归并政府管理职责,明确办理程序和办结时限。政府权责管理要确保实现“清单之外无事权、法定职责必须为”。
——公布企业投资管理清单。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准备公布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实施清单管理的意见(试行)》,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公布准入负面清单,放宽企业投资准入,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列明行政审批清单,界定政府行政权责,优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规范政府审批权责和标准,实现投资审批流程优化、程序规范、公开透明、权责清晰;建立政府监管清单,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争取到2015年,实现企业投资审批事项、时限压减50%左右。
——深化国企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好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我们要准确理解这项改革,认识到国资国企改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集团尤其是二、三级企业推进改革最重要的实现形式之一。特别要强调的是,推进这项改革绝非搞“去国有化”和“私有化”,既不是“国退民进”,也不是“国进民退”,而是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形式实现各类资本的融合发展、共赢发展。对国有企业,主要是解决政企不分、市场主体地位不强的问题;对民营企业,主要是解决投资准入限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问题。
——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由“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推行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构建“宽入严管”的工商登记管理新体制,年底前将在全省全面完成这项改革。在改革的刺激下,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今年1-9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4万户,注册资本(金)超过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和168.5%。接下来,将坚持探索创新与借鉴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改革全面提速,确保如期完成。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后续监管,加快建设省、市两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更好地保障改革成效。
——积极申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园区。充分发挥香港的桥梁纽带作用,广东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粤港进出口额占了6成以上;香港对广东的投资占全球对广东投资的6成;广东企业走向全球各地投资发展,联合香港企业的投资占了6成。可以得出,香港始终是广东最重要的桥梁、纽带和合作伙伴。要积极联合港澳,加快推进南沙、前海、横琴3个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落实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行动计划,今年内通过CEPA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广东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上,以其最长的历史、最多的港口、最广的航线谱写了最为波澜壮阔的华章。中央作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后,广东迅速谋划,把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我省新一轮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点工作和重大机遇,努力在落实国家战略决策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接下来,将突出抓好10个方面的重点工作:1.致力经贸提升,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2.致力互利共赢,拓宽投资合作领域。3.致力优势互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4.致力互联互通,建设综合交通大通道。5.致力绿色发展,推动能源资源开发。6.致力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创新。7.致力旅游拓展,提高产业层次水平。8.致力互信包容,密切社会文化交流。9.致力乡情联谊,发挥华人华侨桥梁纽带作用。10.致力增进友好,完善对外交流合作机制。
——拓展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按照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公共决策网上互动、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资源网上交易、政府效能网上监察的要求,构建横向到行政部门、纵向到镇(街)的规范统一的省网上办事大厅,目前已连通全省所有县区。力争2015年底前基本连通到全省镇(街)级,3年内各级政府部门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80%以上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可网上办理。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个人网页建设,珠三角地区到2014年、全省到2018年前基本建成。其中,个人网页有一揽子电子服务办事界面,包括网上办事、网上信访和各种税费缴纳窗口,涵盖人的一生全部过程、衣食住行所有环节。
近年来,我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动摇,主动迎接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攻坚克难、争取主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全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千方百计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投资、消费、进出口分别增长16.0%、11.8%、-6.0%。接下来,我们还将紧紧围绕年度预期目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四季度全省经济进一步稳定向好、取得比前三季度更好的发展,全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同志们,劳动光荣,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希望全省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