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总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的实践与构想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全总、省总和市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工会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推动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主要从四个渠道去学习提高。一是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十八大精神,增强做好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工作的信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发文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强化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省、市委在十一次党代会及全省社会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这是各级党委对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的期望,也是广大职工群众的迫切要求。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责任重大,义不容辞,必须把它作为创新工会工作内容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二是通过领会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的丰富内容。我们集中研读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的通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社工委关于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以及《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在全省社会组织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社会管理的文件,深刻理解省、市委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着重理解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培育扶持方式、保障措施以及工会如何参与发挥作用等要求,明确发展方向,清楚做法要求。三是通过会议的动员部署,推动各级工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通过班子会、县区工会主席、市直工委会、基层工会等各种会议,广泛宣讲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应如何发挥作用,该做好那些工作,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落实省总工会、省民政厅关于在全省社会组织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意见时,我们及时与民政局沟通联系,共同召开了有工会主席与民政局长参加的会议,迅速部署工作,成立了肇庆市社会组织工会工作委员会,各县(市、区)也参照市的做法,纷纷建立相关组织,走在了全省工会该项工作的前列。四是通过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行经验。我们组织了市总机关和各县(市)区总工会相关人员到云浮市总学习组建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做法。积极参加由市委副书记吴华钦同志带队的参观顺德社会创新中心。积极派员参加省总组织的相关会议和广东工会论坛“问道构建枢纽型工会组织之道”等等。通过走出去,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借鉴吸收别人的先行做法,再结合实际思考我们的实践方案。

(二)深入调研,理清思路

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我会注重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思考、在调研中思考,为推进我市这项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主要实施了三个行动。一是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明晰方法步骤。去年以来,我们多次通过到省总汇报工作或请省总领导来指导核查工作的机会,征询开展这项工作的方法以及实施意见。如成立肇庆市服务职工类社会组织联合会,我们着重了解其组织架构、章程制定、成员组成、经费帐户设置、运作机制等,为顺利挂牌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探索工作突破口。期间,我们与市社工委多次深入相关基层工会,了解了肇庆中杰鞋厂等大型非公企业社团活动的组织情况,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亮点,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多次与市民政局商讨,研究推进工作的方法。积极参与“美丽肇庆·幸福家园”方案的研讨,提出工会的意见和主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市社工委提交了工会的专题调研报告。三是与社团组织协商,研究共同推进的实施办法。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温桂安同志多次带领专题调研组到伊斯兰教协会、市企业家协会等社团组织,广泛征询他们对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方案,为打开局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三)积极探索,寻求突破

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去年3月份以来,我们一直在找寻一些具体的工作载体展现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通过努力,围绕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职能的发挥,我们已成功地巩固和开辟了五个平台。首先是各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转型升级为职工帮扶中心。虽然只减少了“困难”二字,但意味着工会帮扶的方式改变了,工会帮扶的内容扩大了,工会帮扶的对象扩展了,这也是适应动员全体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成立了肇庆市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目前已吸纳了市直社会团体会员22家。联合会的建立,既可以发挥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体作用,又可以增强对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龙头引导作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的平台作用。再次是建立了职工“心灵驿站”。我们投入了100多万元,邀请专业人员设计,针对职工的实际需求,建设了专门为职工舒解压力的心灵驿站。派出专门人员参加省的专业知识培训考试,更好地为有需要的职工服务。第四是建立了工会代表工作室。要求职工人数较多,尤其是非公企业,参照党代表工作室的做法,为职工提供释疑解惑的平台,及时化解矛盾,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五是与市广播中心合作开办“他乡知己”栏目,反映异地务工人员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了新的探索。一是建立创新思维推动机制。在对县(市、区)总工会的考核中,我们除了围绕工会职能鼓励创新外,更注重社会管理的创新,在评先评优上更侧重这方面。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凡是涉及到社会管理方面,需要向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的,都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法,该提供的经费保障都尽量满足要求,该召开的碰头会大力支持,该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的都予以满足。通过联动机制的建立,及时交换意见,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健康发展。三是建立日常工作机制。目前我们正在结合实际,从信息沟通、联席会议、帮扶解困、法律援助、行业自律、领导接访、行业管理等方面,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日常运作制度,确保有效地转起来和活起来。

在工作内容上,实现了新的延伸。近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触角已延伸到三个方面。一是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延伸。社团组织的成员既有在原单位就职的职工,也有已经退休的人员,这就与原来工会的工作对象仅仅局限于在职职工有很大的区别,如何通过工会组织有效地管理,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二是根据服务内容的变化延伸。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是团结、联系、吸纳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重要平台,负责承接当地政府转移或委托的社会公共服务,为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业务指导、协调沟通、自治自律、项目统筹、资金扶助、人才支持、党团管理、资质评估等综合性服务。这些都是工会工作的新探索,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需要专业人才的培育,需要工会自身建设的加强。三是根据服务功能的变化延伸。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的功能定是健全党群组织、发挥带动作用、规范管理服务、强化品牌效应、推动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要把这些功能定位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延续。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一年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和客观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正视和努力克服。突出表现在:

认识上的肤浅。这项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借鉴经验少,缺乏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客观上制约了发展的步伐。当前主要存在几种思想。观望思想:观看上级有没有硬性要求,如有,被动应付,能够交差就算了;如无,则干脆放下来,根本不去思考进取。畏难思想:方法上找不到入门的钥匙;精力上来不及应付;专业知识上苦于短缺;经费保障上奈何还比较单簿等。这些现实问题也制约了工作的开展。“捞过界”思想:普遍认为能够做好工会的职能工作就已经不错了,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构建是别人的事,没有认识到工会的主体地位作用,担心做了工作还遭别人议论,还是少做甚至不做为好。这些思想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要求,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反映了个别工会干部进取意识还不够强。

行动上的滞后。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是当前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突破口,省总要求有条件的县级工会也可成立。事实上,各县(市、区)也有不少社会团体,如何更有效地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通过联合会这个枢纽,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实际情形是很多地方工会不想带头突破,不敢带头突破,也不会带头突破口。这“不想”、“不敢”、“不会”反映了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想”是怕麻烦,缺乏争先意识;“不敢”是怕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不会”是想做但不懂怎样做,缺乏相应的技能。

发展上的差距。这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力度还不足,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推进势头,氛围不浓,措施不到位,徘徊不前。这个差距集中体现在:重视程度不一致。有的地方重视力度大,推进就大;有的地方没有提上重要位置,尚未实现突破。同步推进不到位。市总工会率先垂范,起了示范带动作用。但在县级工会,有的是部分推进,有的是先易后难,更有的还在观望。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心区步伐快些,山区县起步稍为缓慢些。这些差距的造成,有些是因为客观原因的导致,但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三、2013年工作设想

(一)以工会职能作用发挥为抓手,助推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

1、广泛组织职工。按照省总“三年组建规划”的要求,2013年是闯关冲刺的最后一年,必须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省总下达的组建任务。2、积极引导职工。一是加强工会律师团建设,从法律服务引导。二是加强下基层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工会领导机关联系基层,基层工会干部联系职工群众的制度。三是大力加强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建设,发挥他们对话沟通的作用。四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引导职工理性表达诉求。五是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特殊职工群体的应急预案建设,积极协助党政妥善处理职工集体劳动争议事件。3、真情服务职工。按照现有工会构建四级职工服务工作网络的要求,我们要把骨干作用发挥好,支撑力度要巩固好,基础工作要搞好,把三级网络构建好,为构建完善的全省四级职工服务工作网络作出积极贡献。4、切实保护职工。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着力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解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第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不断扩大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基层工会主席直选。2013年,市直和各县(市、区)都要扩大试点工作。第三,以劳动关系三方四家协调会为基础,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第四,以检查监督为保障,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和制度建设,推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建议书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完善劳动争议预防、预警、调解、援助一体化机制。

(二)以组织体系构建为重点,丰富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的内容

“固本强基工程”——巩固和扩大已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基础和影响力。肇庆市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三个飞跃,即团体会员要实现扩充的飞跃,示范引领要实现带动的飞跃,运作机制要实现正常运行的飞跃。 

“打造平台工程”——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网络。要积极借鉴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党群工作一体化的经验,依靠相关部门的力量和有力支持,精心打造我市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完善网络体系。

“孵化培育工程”——大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培育模式。要积极探索建立工会自身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扶持发展基金,为社会组织提供初期孵化、政策咨询、能力建设、人员培训、项目指导等集约化服务,形成“工会积极支持、民间力量举办、专业团队管理,职工群众受益”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

(三)以增强活力为目标,促进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活起来

1、通过强化领导加快推进步伐。各县(市、区)总工会及相关单位要尽快成立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将其作为工会创新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考核,制定规划和工作方案,提高执行力、服务力、创新力,加快整体推进步伐。

2、通过组织管理规范运作行为。要发挥工会政治性强的优势,团结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党建工作。要发挥工会业务上的龙头引领作用,为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运用政策引导、合同约束、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制定服务标准和管理办法,促进社会组织自律、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

3、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要充分利用工会固有的优质品牌,将工会已经成熟运作的特色服务品牌如工伤探视、金秋助学等通过授权、委托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吸引一批有条件、有能力、有资质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以联合会的名义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和购买政府服务项目,再以投标的形式转包给其他社会组织。 

4、通过资源扶助共促发展壮大。要发挥工会的资源优势,制定社会组织的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和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各级工会经费和社会筹资予以保障。对于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采取项目招标和公益创收等方式,向社会筹集项目资金,向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招投标购买服务。

5、通过自身建设赢得信赖支持。必须切实加强工会干部在工作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在工作观念上,要找准参与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坚持以平等、合作、互利的态度,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正确引导职工群众和社会组织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在工作作风上,要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多倾听职工的心声、多了解职工的疾苦,多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在工作方法上,既要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又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工作能力上,要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工会干部参与社会建设、协调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

□作者系肇庆市总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