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职工排忧解难 以帮扶促进发展 打造山区帮扶工作品牌
河源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五年来,坚持“为党政分忧、为职工解难、为企业和谐”的宗旨,带动全市各级帮扶中心(小组)共帮扶困难企业129家,困难职工32948人(次),困难劳模132人,共发放帮扶金1769.47万元,帮助困难职工纳入低保3803 户,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2356名。全市形成了“大帮扶”工作格局,打造了“职工(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帮扶工作品牌。2005年、2006年市帮扶中心被河源市委、市政府评为下岗再就业先进单位,2007年被市文明委评为“河源市文明窗口”单位。
一、开拓创新,全力打造山区帮扶工作品牌
(一)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帮扶工作网络。2003年9月,我市、县(区)两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全部建立,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建立市、县两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地级市。在一些有条件的基层工会也建立起帮扶站,形成市、县、基层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帮扶工作网络。
二是落实办公场所和人员。市总工会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设在市总工会综合楼一楼独立办公,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由市总工会副主席兼任市帮扶中心办公室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及2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是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帮扶中心成立后,制定了帮扶宗旨、帮扶原则、帮扶内容、帮扶办法、帮扶程序、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使帮扶中心有章可循,运作规范。健全市、县(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运作办法和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党委直接领导,党政工及有关单位共同参与、有效运作的大帮扶格局。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等渠道,及时反映困难职工急需帮助解决的难点问题。
四是完善困难职工动态管理网络。在对全市困难职工进行认真细致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和困难职工文字与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了特困职工动态管理网络。2003年始,我市建立档案的困难职工共有4069户,其中子女读书难1256户,医疗难2707户,住房难625户,就业难672户;今年增加了四川灾区在我市务工人员305户。我市各级帮扶中心(小组)对困难职工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帮扶。
五是深化帮扶内容。第一,把农民工纳入工会帮扶范围,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应急生活救助和政策咨询等,将农民工子女上学纳入金秋助学范围。第二,把四川灾区在我市务工人员纳入帮扶范围,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第三,将可能引发越级、集体上访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监控对象纳入帮扶范围,落实帮扶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整合资源,增强合力,形成“大帮扶”工作格局
一是党政重视,摆上位置。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第一,成立领导机构。2003年5月,成立了市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市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总工会、市劳动保障局等12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总工会领导兼任,并设专职副主任。各县区委都相继发文成立了县、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第二,市、县区几套班子领导带头为帮扶中心捐款。在2003年第一次捐款中,市帮扶中心共收到捐款23万元。第三,2003年始,根据市委常委会议精神,市、县区两级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分别安排8万元和6万元的帮扶资金并逐年增加。第四,市、县区党委分管领导经常听取帮扶中心工作汇报,了解中心运作及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工会运作,落实措施。第一,落实帮扶资金。我们把落实帮扶资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四个一点”(即:“争取地方财政拨一点、上级工会补一点、本级工会出一点、基层单位和职工募捐一点”)的办法筹集帮扶资金。第二,落实帮扶措施。先后开展了劳模“一对一”结对帮扶、“千干扶千户”、工会助学、解决“四难”问题、落实低保、特困救助、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送温暖、送法律、送文艺等一系列帮扶活动。
三是各方配合,增强合力。第一,整合部门资源,加强和市县区两级财政、教育、民政、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的合作,致力解决我市困难职工低保、医疗难、再就业、子女入学难等问题。第二,整合基层的力量。在困难较多的单位设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下联动帮扶工作模式。
二、服务职工,帮扶工作卓有成效
(一)困难职工实际困难进一步解决
一是“低保”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949户困难职工3803人纳入低保救济。
二是困难职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助学活动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第一,“金秋助学”活动经费2003年至2007年纳入了当地财政预算。截止目前,市帮扶中心共对市直3030人/次发放助学金157.61万元。第二,落实了市直单位困难职工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的学生共1703人次,解决费用105.5万元。第三,高度关注四川地震灾区受灾民工和我市遭受水灾职工的子女就学问题,将其纳入“金秋助学”资助范围。
通过几年来的的实践和探索,关爱困难职工和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2007年8月,我市的“金秋助学”活动得到省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将全省 “金秋助学”启动仪式设在河源。此次活动省总工会资助10万元,市总工会共筹得社会捐款27万元。今年受冰灾震灾等影响,在我市多个部门的助学活动取消的情况下,8月全市工会开展了“大帮扶行动周”活动,并加大了助学力度,筹措资金为587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46.9万元,其中有20名四川灾区农民工子女上大学得到资助。
三是困难职工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我市凡持有特困职工证的职工,其本人及家庭成员到定点医院就医时,可享受免收挂号费、注射费等费用的优待。
(二)送温暖活动进一步推进
一是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至08年9月,共筹集慰问款889.82万元,慰问困难企业132家,慰问职工2.26万人(次)。
二是开展救灾救急送温暖。市帮扶中心先后为市直遭遇重大灾难、特大困难的职工1429人(次)发放了76.89万元救助款。
三是开展应急救助帮扶。近两年来,市帮扶中心共承办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的职工请求解决困难的信件13件,分别送上紧急救济款4.3万元,深入基层处理了紧急事件28宗。如2007年东源县“6.29”富源电站群体性斗殴治安事件发生后,市总工会按照省总的指示,第一时间介入事件的调查处理,积极配合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发放拖欠农民工工资762万元。省、市总工会及市领导共4次慰问伤亡人员及家属,送上慰问金2万元。省总、市委、市政府对市总工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重庆市总工会给河源市总赠送了“两地联手,双向维权”的锦旗。
(三)困难劳模帮扶工作进一步落实
通过实行“因人施帮,一人一策”等多种办法对困难劳模予以帮扶,截止目前,共为258名劳模进行帮扶,发放91.27万元帮扶金。
一是落实劳模“一对一”帮扶,我市29位困难劳模的生活明显改善。如紫金县全国劳模蒋高诚,自云南下岗回村后,生活非常困难,市、县总工会先后为他发放了13.81万元的帮扶款,并由部级劳模谢敬生与其结成“亲戚”,进行“一对一”帮扶,还争取当地党政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他办起腐竹加工厂、养猪厂和果场。目前,蒋高诚已脱贫致富,还积极提供技术和种苗帮助其他困难职工创业。
二是对特困劳模进行补助,几年来,市帮扶中心共为郑财新等18名特困劳模发放65万元的帮扶款,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是送互助保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创胜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维建为全市160名劳模每人赠送1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缓解他们患大病医疗负担重的问题。
(四)赈灾帮扶行动进一步拓展
一是在今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市帮扶中心发动基层单位工会为灾区捐款3.85万元、捐赠衣物3777件和棉被35套。二是先后两次发动广大干部职工为汶川灾区募捐共215.2万元善款。三是积极协助政府做好遭水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共慰问受灾职工242户,发放慰问金25.3万元。
(五)工会各项工作进一步带动
一是“以帮促收”。通过对基层单位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让职工群众切身体会到“娘家人”的关怀,从而更加理解支持工会工作,有效促进了工会经费的收缴,由上门催缴变为主动上缴。截止2007年底,我市工会经费收缴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二是“以帮促建”。对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在帮扶工作上进行倾斜,增强了职工入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此促进未建会企业组建工会。2003年底,我市建立工会组织1123家,会员8.5万人。截止2008年9月,工会组建达2291家,工会会员23.5万人。三是“以帮促活”。由于我市帮扶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几年来,我市工会各项重点工作得以借势,顺势发展。四是“以帮促稳”。通过对困难职工、上访重点监控对象、应急救助对象等的帮扶,稳定了职工情绪,促进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市总工会连续3年被评为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市直单位工作年度考核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