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冲击 应发掘我国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的优势
2月10日以后,全国各地企业陆续复工,给劳动关系调整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疫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市场需求骤降,企业普遍出现资金损失,中小企业、餐饮及商业服务业企业、禽蛋畜牧企业等受损尤为严重,许多企业资金链岌岌可危;另一方面,疫情打乱了惯常的劳动关系管理安排,劳动者既担心复工后的自身健康保障,也忧虑复工后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障,害怕企业裁员、欠薪。疫情下的复工,检验着劳动双方的互信合作状态,更考验着我国劳动关系发展模式的耐受力与张力。
此次疫情的影响极具复杂性,没有成熟经验可循。要有效应对疫情的冲击,就必须大力发掘我国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的优势和潜能。
一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释放新时代下我国劳动关系治理效能。整合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克服市场失灵、劳动关系波动等不利因素,把企业和劳动者统合到战疫防疫、促生产、稳就业的劳动关系大格局之中,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2月以来,中央和各地政府、工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复工的文件,其核心就是,依托我国制度优势,让利于社会、市场,以促生产、保就业为主旨,援企稳岗。
二是兼顾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部门劳动关系的不同特点,融合优势,共同发展。传统劳动关系视角下,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最大差别是劳动关系稳定性不同,私企缺少雇佣关系的长期承诺,而国企的长期雇佣关系安排又会导致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市场化被认为是解决两类部门劳动关系问题的良方。然而,此次疫情揭示出,国有与非国有部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员工坚守岗位,国企提供了就业保障,私企给予薪资激励。从全局来看,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关系管理形式,给生产组织提供了多元化的劳动关系选项,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运行。
三是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经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利益交换下的劳资合作。面对突发灾害,劳动关系双方各自利益预期都会提升。疫情下的复工,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需要,此时的劳动关系调整要基于对劳动者的劳动与奉献的认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突破传统的认知局限,在制度上,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工会的作用,把职工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劳动关系环境;在手段上,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推广自动化生产、机器人、远程办公等手段,探索人机协同下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的升级。
四是要大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当前,大量农民工工作在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一线。建筑工地、制造业工厂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单位,劳动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很近,很多生产需要团队协作,这增加了接触风险。另外,农民工工资待遇有限,企业压低工资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计。复工后确保农民工权益,既要发挥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救济作用,也要增进企业工会、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
五是不断强化工会作用,全面发挥工会工作的制度优势。疫情下的复工,是存在风险的,工会任务重大。要突出工会的制度平台作用,以职工民主管理为抓手,理顺劳动关系双方的沟通渠道,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同时,要发挥好职工代表的作用,关注一线,关心劳动者个人心理状态,确保生产动员效率;此外,要做好工会保障,改革工会经费使用,给基层工会更大的经费自主权,侧重于保障一线。
□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