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服务职工群众作为工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突破口
正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的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省委书记胡春华结合广东的实际,指出广东省干部普遍存在精神懈怠问题突出、务实实干风气在衰退、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以及艰苦奋斗意识淡漠四大弊病,要求以整风精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在工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工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把服务职工作为突破口。只有切实开展服务职工活动,工会真正与职工心贴心,实打实为职工服务,工会在职工心里才会有位置,才能切实发挥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工会如何把服务职工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突破口提出些粗浅看法。
一、对职工群众一定要有感情,这是工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工会是职工群众活动的组织者,是职工群众诉求的代言人,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工会组织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职工群众,对职工有深厚感情是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基础。做好群众工作,实质上是干部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服务职工活动则是增强与职工感情的有效办法。新形势下,一些工会组织出现机关行政化现象,导致部分工会干部很少下基层了解民意,对职工群众缺少应有的感情。没有感情,工作就难有激情,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要对职工群众怀有感情,必须要怀揣一颗真心。务职工不仅要面对面,更要以真心换真心。以真心赢得职工的信任,以真心叩开职工的心扉,以真心洞察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以真心满足职工群众的所求所需。只有怀揣一颗真心,职工群众才能心甘情愿地与工会组织面对面,才能主动向工会组织敞开心扉,才能用心与工会组织交流、沟通。反之,工会组织如果没有为职工服务的真心,服务职工只是搞形式、搞政绩,即便与职工面对面贴得再近,也未必能真正走进职工的心间,服务职工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谈。因此,只有怀揣一颗为职工服务的赤诚真心,面对面服务职工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做得更彻底、更到位,才能真正被职工群众认可和接受。
要对职工群众怀有感情,必须有一颗爱心。当职工群众遇到困难时,要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当职工群众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挺身而出,积极主动依法科学地维护他们的权益,千万不能漠不关心;当职工群众中出现好人好事时要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伟大品格,千万不能熟视无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增强职工群众工作的感染力,使职工群众感到工会干部是真正的“娘家人”。
二、服务职工群众一定要用真情,实实在在为他们做好事解难事,这是工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
要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对职工有感情是基础,而关键在于有服务职工的具体行动。只有这样,工会组织才真正能够与职工心贴心、心交心、心连心。因此,工会组织在服务职工过程中,心不仅要与职工群众的心贴得更紧,更重要的是要富有真情。要以真情感染职工,以真情取信职工,通过真抓实干,实实在在为职工群众做好事解难事,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
要带着真情去关心职工群众,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省总工会要在开展五大行动上下功夫出成效:(1)万名工会干部下基层进企业行动。组织省、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工会万名专职工会干部下基层进企业,实现“四个在-线”:即职工思想状况在一线掌握、工会维权帮扶在一线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推进、 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在一线深入,以此推动企业落实“两个普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劳动竞赛提高职工素质。(2)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成立广东省职工素质教育讲师团,整合全省职工教育培训资源,充分运用网络开展培训工作,努力为职工提升技能搭建学习平台。省总每年投入1000万元,开展以技术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力争在3-5年内建成1万家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让1万名高级工晋级为技师,让10万名中级工晋级为高级工,让50万名初级工晋级为中级工,让1000万名职工参加职工大培训活动。(3)千名律师进万家企业行动。全省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1000多名律师。具体挂钩联系相关企业,为1万家企业工会和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开展法制宣传,进一步发挥工会律师团在参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作用。试点在律师事务所设立“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工作站”制度,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4)为职工送温暖行动。建立健全省市县工会服务中心网络,打造三级“职工之家”,多渠道筹集送温暖资金1.5亿元,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按不同群体、不同类型确立帮扶服务主题,开展富有特色的帮扶服务活动。实现对困难职工家庭走访慰问全覆盖不遗漏。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推进加强人文关怀实施员工心理援助工程,在全省各地职工服务中心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社区、工业园区建设“心灵驿站”1000家,其中创建省级示范点30个。培训心理援助专门人才,走进企业走进社区,为20万名以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心理服务。(5)金秋助学圆梦行动。继续通过出资资助和动员社会力量挂钧帮扶等形式,帮助5万名非义务教有阶段品学兼优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上学,发放助学金5000万元;采取工会帮扶、政府支持、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方式,帮助5000名家庭困难、工作表现优秀的青年职工上大学。
要带着真情去回应职工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建立健全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信息上报制度,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切实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坚持和完善信访接待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努力把职工群众工作做深做细,让职工群众满意,让党政放心。
三、创新工会工作一定要有激情,这是工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动力
所谓激情,就是工会干部要有一种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干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工会干部既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又需要将对工作的热情升华为激情,激情充满动力活力、创造力。工会干部要用饱满的工作动力来干事业,赋予工会工作更多的活力,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富有创造力,工会工作方能大有可为,工会组织的作用、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才会大大提高。一直以来,我省工会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会体制、工作方式和参与加强社会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工会工作新路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镇、村(社区)、企业小三级工会网络建设。目前全省有300多个镇(街)建立了总工会,依靠镇(街)村(社区)、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中间环节工会,切实领导、带动、替代、帮助基层工会开展各项活动。这是广东工会创造出来的经验,也是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一种做法。
二是进一步加大工会干部社会化、专业化工作力度。面对不断壮大的工会组织、职工队伍及日趋复杂的劳动关系。为解决专职工会干部队伍力量相当薄弱难题,提高工会组织服务基层能力,2009年广州、深圳等市总工会开始工会干部社会化、职业化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经验与成效。省总工会在全省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全省工会干部社会化、职业化工作,目前全省已有3000多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4000多名工会志愿者服务于基层工会。
三是加大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力度。按照做实平台、做成体系、做好项目、做亮品牌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工作体系,在地级市工会成立联合会的基础上,促进有条件的县(市、区)特别是珠三角的县(市、区)尽快成立县(市、区)一级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探索建立“工会+社工+义工”服务模式。我们大力推广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镇(街)、社区(村).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中建设职工服务站点,由工会主导,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社工组织进驻,并在服务职工的过程中大力培育工会义工,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打造以工会为核心的服务组织体系。如顺德区总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广州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了“大良五沙工业园职工服务站”,购买进驻3名专职社工,为职工提供心理辅导、困难帮扶、法律服务技能培训、发展义工等服务。“职工.家”服务中心以职工需求为切入点、以强化服务为着力点、以职工参与为增长点、以凝聚职工为落脚点、对职工事业上“扶”、生活上“帮”、权益上“护”、感情上“融”,把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深受职工信赖的“家”,是我省工会对服务职工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是进一步加强职工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工会凝聚力。健全完善服务组织网络,尽快完善广东省职工服务中心加挂广东省职工之家,同时进一步推动向县(区)、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延伸。建立健全信息化职工服务平台,完善12351职工服务热线,为求助职工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借鉴北京市总的经验,试点推广工会会员服务卡。面向基层、面向一线职工,开发实施普惠型服务职工项目,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工会成为真正的职工之家,使工会干部真正成为职工的“娘家人”。
作者系广东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