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困难成因分析与深化工作的思考

广东省白1 999年全面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以来,成效显著,在构建惩防体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国有企业改制顺利进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础扎实,初期很好地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为推动这项工作取得思想保障;健全完善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开展这项工作了取得了体制机制保障;在全国率先地方立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随着工作的深入,厂务公开向非公领域拓展伸延,制度机制建设要求更紧密地与企事业单位事业发展融合起来,做到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在成效面前我们清醒地认识剑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必然存在不少难题。近期,我们开展了查摆问题的专项调研,以找出工作阻碍,思考对策,更有力地推进工作。

一、阻碍工作进展成因分析

(一)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位置未摆上应有高度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与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但在两者未形成契合点之前,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有抵触的阻力,尤其在非公领域。在“党委领导、政府(行政)负责、纪检牵头、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下,工会承担着组织职工开展这项工作的重任,但工会毕竟是群团组织,需要得到党政强有力地支持,而实践中却大打折扣。经济发展(保G D P)是地方党政的第一要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工会组建、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等项工作进展不顺时,政府的考虑与决定总是以发展(经济)优先,因此削弱了这项工作的支持力。

(二)行政支持程度直接关系和影响工会开展工作的成效

目前,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并没被看成是整个单位的工会(党政工三驾马车),而是被当成单位中的一个工作部门。非公企业工会更是受制于企业行政。由于地位不对等,基层工会主动开展工作的范围受到限制。工会开展工作的空间取决于企业行政能给多大程度的支持。

(三)工会队伍建设与工作任务要求仍有差距

越往基层,越被认为工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关心职工们的生老病死及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能多办些事就是为职工多争取点福利待遇。在基层单位,生产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方、岗位人员双方都有造就行家里手的动力,担子重压下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胜任工作要求,衡量业务水准也建立了量化评价体系。工会不同于这些部门,软任务多务虚多,主要职责是做好职工生活保障和服务性工作,对待工作要求热心、耐心,岗位无专业技能、职业规范要求。因此,人员使用上看重的不是业务素质而是政治素质。不同的工作环境、培养了不同的思维、。工作方式。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制度机制建设,工作带有专业性,不能简单凭一股热情。行政眼里“虚”的工作,这会要“实”做。人员队伍上不来,造成我们的工作深入不下去。

(四)任务部署与贯彻落实不一致性

(1)跟不上节拍。上级站在全局高度部署指导工作,基层单位贯彻落实(尤其完成量化指标的任务)时效上有滞后性,操作上有推行中的结合性、适用性。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理论与实际有差异,例如广东多年前早就完成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的改革改制工作,而内地一些省(区)至今还有未启动的,全国性文件到广东已属迟来的规定。当上级布置工作任务时,由于时间、地域等情况的差异,跟不上脚步的地区,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成效都得不到保证。

(2)以量化指标衡量工作有负面影响。推动工作采用量化指标考核的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作用。在唯指标论引导下,过度追逐数字,工作深入不下去,流于表面,过度讲求数量,留下失去长效性、信赖度等后果,给下一步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3)人手不足,穷于应付。在不断缩编讲效率的大背景下,往往上级下达的任务量以基层人手不成比例。我省一些街道、村委,工会联合会往往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有时还兼做其他工作,而面对的却是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中小型企业,上级工会多个业务部门提出各种工作指标,创新机制层见叠出,载体太多,基层单位无法因地制宜主动开展工作。只有完成上级要求的份。

(五)法律支撑不足够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会系统都是以文件(也就是依据政策)的形式,指导部署工作。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法制化建设加强,企业、个人增强法制意识,尤其非公有制企业,用文件已经指挥不动他们了己市场经济越深入,行政手段、力量就显得越弱,工会系统体制内大小文件还管用,但体制外就难说了,即便是党政文件也不一定奏效,最铁的还是法律。然而,我们所需的相关法律依据总是滞后于现行工作。

(六)职工意愿不强

随着企业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和用工制度的调整,职工的心理、意识也在悄然变化,职工关心企业(集体)、自愿贡献力量是与能获得尊严劳动、体面生活的待遇等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劳动者养家活口也讲劳动力价值(格)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劳动者付出体力、脑力是有偿有价的。工会主张“共赢”,设计推行的制度机制是为劳动、行政(资方)双方搭建平台,提供(创造)沟通、协商达成一致的条件,而实践中,制度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职工,却显得积极性不高,意愿不强,并没有主动积极投身到制度当中。这与制度受益的指向性有关。实行厂务公开,企事业单位清正廉明,制止“跑冒滴漏”经营者受益最大,制度执行过程劳动者担任监督人角色,尽了看管财产的义务,却不直接获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投入这项制度的热情。

二、纳入法制化轨道找准动力机制推动工作进展

(一)加强法制化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市场经济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法制化,做到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有法可依,依法执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国家层面就是要通过法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而目前,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仍停留在由上至下用行政方式推动的局面。市场经济改变了人的思维、意识,旧方式难免遭遇抵触。我们应建立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有现行法律的,由于形势变化,其规定内容不适合于客观情况的,争取修订原法规。以保持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民主管理法规真空、滞后地带,需尽快通过立法予以建立、规范。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在法律框架下依法推动工作。立法定位不仅涉及利益群体自身,而且关联到各有关利益方和现行上位法,因此,应当在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确定调整好职工民主管理法律定位。这样既有利于法律的制定出台也有利于依据法律尺度开展工作。

(二)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动力机制推动工作

争取阵地,扩大工作影响面,追求高比例的制度建制率无可厚非,这也是工作的需要,但是一旦将此作为目的,难免产生惟数字论。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主攻建制率,基层单位无暇深入民主管理工作。一味追求指标数量,偏离主导方向,失去开展工作的原本、实质意义,导致弱化制度本身的吸引力。得不到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得不到企事业单位行政的认同,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制度自身不可能健康发展。基层工会推动工作常常用到一句话:“有为才有位”。这对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工作也很适用,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制度要有明确地目的性,出发点、落脚点从为职工服务的需求出发,让职工在这一制度下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着眼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让行政看到这一制度、平台对构建和谐劳动、促进单位发展带来好处。以此获得推动力,制度才有生命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就可以从“要我公开,向我要公开”转变,事办功倍。从而,一是职工、企事业单位从制度建设中受益;二是形成良性循环,制度建设推动企事业单位发展反过来单位支持制度建设。工会也可以从制度建设推动者角色开始向制度实施指导者的角色转变。

(三)加强培训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

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从目的意义到具体操作,严格意义上说一些基本概念仍然不很清晰,如厂务公开,对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中央“两办通知”(中办发[2002]1 3号文)规定的非常清楚。对非公企业,厂务公开这个载体重点应发挥什么作用,公开什么?公开到什么尺度?都缺乏现行的指导法规、文件。在推动广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道路上很多省(区、市)都在作规范化建设的尝试和努力,如推行星级职代会等。大家也都看到规范性的重要性,实际上,形成内容形式完整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一方面要靠法制的强化;另一方面,要有规范的操作制度指引。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培训一支熟悉企业民主管理业务的骨干队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难迎来架子搭起来,工作转起来,业务发展起来的新局面。

口作者单位:广东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