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文化宫为何日渐式微?
近年来,曾经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工人文化宫,在文化大繁荣的大格局中,日渐式微。关于工人文化宫的去留也不时成为媒体讨论的话题。工人文化宫怎么了?该往何处去?近日,人民日报记者深入云南、广东、江苏、湖南、武汉、西安、哈尔滨、福州等省市进行了调查走访。
缺人:门可罗雀,数量锐减
西安市总工会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主任高永军1983年从部队复员后,亲眼目睹了文化宫由盛而衰,从辉煌到冷清的全过程。
回忆起当年的盛景,高永军禁不住提高了嗓门:“那时,文化宫人来人往,电影晚场场场爆满,光是帮我们卖票、检票、维持秩序的长期固定义务员就有五六个。现在,电影院每天的上座率不到10%,有时候工作人员甚至比观众还多。”
“那时在文化宫,能看电影、溜冰、跳舞、唱歌、参加运动,从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我们职工除了睡觉几乎都在里面值班,假期就更谈不上休息了。”回忆起十几年前的长沙市工人文化宫,57岁的老职工谭梦林仍充满激情。
原因在哪呢?房屋破损、设备陈旧、功能单调,“跟各种新兴商业文化场所相比,仿佛仍停留在50多年前。收入当然也就大不如前了。”福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福州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金纶说。
“有些文化宫已有名存实亡之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宫工作人员说。
缺钱:经费紧张,多靠收租
“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到90年代中期,工人文化宫基本上都向群众免费开放。但是体制改革后,人员工资、各项开支都要文化宫自己挣。没办法啊,我们也要生活。”高永军说,好在文化宫的地段好,就陆陆续续地盖了些门面房出租,然后靠租金养活,搞些活动,“有的文化宫已经没有任何文化活动,工作人员唯一的工作就是月底收房租”。
记者调查发现,工人文化宫目前大都属于差额拨款或者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它属于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要承担公益性服务,但又得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像企业一样贷款融资,资金十分短缺。”西安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殷勤验证了这种说法。
湖南省总工会一位负责人也表示,该省目前拥有县级以上工人文化宫84个,除了有一家工人文化宫属于当地政府全额拨款外,其余都属于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性质。由于没有享受到政府部门给予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拨款、税费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大部分文化宫运营经费紧张,经营变得越来越困难。
缺文化:活动很少,面目全非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位于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商贸经济圈的中心,这栋8层的建筑被淹没在周围的高楼和广告牌中。道劲有力的“工人之家”4个毛笔字,是南京市第一任市长刘伯承元帅亲自题写的。
如今,一层南面租给了麦当劳、新标识等企业做商业经营,北面租给游戏厅;二层和三层租给张生记酒店;六至八层为南京市工会办公室;可供文化宫实际使用的楼层只有四层和五层。在文化宫有限的使用空间内,只能提供很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四层开设了台球室,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但由于价格不便宜,通常顾客都很少;五层的健身中心设施陈旧,灯光昏暗。
“现在的文化宫毫无‘文化’可言!”家住文化宫附近的王刚说,以前凭着工会会员证就可以在文化宫参加各种免费文化娱乐,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工人文化宫缺文化,这是职工们当前反映比较大的问题。”江苏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朱和顺分析说,工人文化宫的迷失,更因为其在市场经济中对自身定位的矛盾与摇摆。各地工人文化宫的最终产权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政府对工人文化宫几乎没有投入;工人文化宫被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但他们又必须在市场上自己找饭吃;工人文化宫“断奶”走向了市场,但又缺乏经营人才,难以适应激烈的竞争。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