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教育工会工作
一、冷眼看形势
任何社会、任何组织要发展,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动力问题,二是平衡问题,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对所处时代特点有清醒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处于体制转换、社会变革和利益调整的转型时期。冷眼看形势,不是冷漠,而是冷静地看待这个触动方方面面的社会转型。第一、从经济层面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一个小范围的转变,而是一种宽领域的全方位的转变。它不仅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且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不断给发展注入动力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平衡问题。第二,从政治层面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协调发展的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人们的社会角色从传统的不平等的臣民身份向平等的公民身份转变,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参与意识提高。但是历史的幽灵不会轻易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主奴二重性格的影子还约隐约现。第三、从社会层面看,一是出现了各种层次的群体。我们以前是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处理问题,解放前有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解放后,以农民和工人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内部逐渐分化,整个社会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群体,产业工人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现在都发生了分化,产生了诸如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三资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农民工(农民工阶层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一是社会身份,从职业上看是工人,从户籍上看是农民;二是从社会地位上看,在农村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优势群体,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地位,是弱势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数已超过1亿5千万。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离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该小的没有小下去,该大的还没有大起来。二是整个社会的流动速度加快。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现在则处于一种动态状态,一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过去农民被固定在一小方田地里干活,很难从土地里面解放出来,没有流动,也不允许你流动。那个时候城乡之间森严壁垒,不像现在,很多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年青人都流动到大城市找工作了。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动。使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快。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人口流入省份。二是省际之间的流动。三是国际之间的流动。三是利益诉求多样化。因为有不同的社会分层,就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通俗地说,睡在高架桥底下的那些人,他心中的渴望,可能就是有一个遮风挡雨的破房子,放下一张床就行了。但是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强势群体(我暂时把我们知识分子群体定位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强势群体,他毕竟不像改革开发初期那样,制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脑体倒挂的情况,改革开放到今天已基本上不存在)来说,其利益诉求显然有很大的不同。四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层次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同时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复杂化。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相对封闭。现在正一步步跟国际接轨,实现市场经济。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经济效益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思想会更加复杂,人的价值追求更加丰富多彩。处在这样一个发展比较快,又比较开放的环境之下,文化的诉求肯定也是多元化的。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势必在不同的人群之中打下不同的烙印。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课题。
与社会转型同步同构,我们的教育同样处于转型时期。一是教育观念由教育工具论向素质论转变,也就是说由教育什么人向教育人的什么转变。这是市场经济向我们的教育提出的挑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我们是积极中蕴涵消极,机遇中并存彷徨,信心中隐藏担忧,顺应中潜伏抵触,渴望中不无焦虑。这个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观念的转变是现代化过程中最深层次的最触动灵魂的过程。培养“什么人”,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是阶级性;培养“人的什么”,突出人的人性灵魂、能力、人格。也就是要把带有传统计划经济印记的有依附性、依赖性的人,培养或改造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把那些封闭的、扭曲的人,培养或改造成开放的人性健全的人;把那些整齐划一、标准件式的工具人,培养或改造成个性鲜明的具有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主体人;把那些束缚型被动就范的人、单向度的人、失却崇高的物性化的人,培养或改造成思想解放、富有理想、自由自觉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转型就是要把大一统教育、管束型教育、听话教育、工具性教育、无主体性教育和官本位取向的教育,转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和自由教育。这种教育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本身是极大的挑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能否适应这个转型,是决定教育转型成败与否的关键。二是教职工队伍来源多元化。尤其是近几年,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学校的教职工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教职工队伍来源多元化,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学习背景,都会在每个人的头脑打下不同的生长基因、成长基因,在拥有共性的前提下,可能个性更加多样化、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在流动中漂泊.在漂泊中流动。不仅需要寻找成就感,更需要寻找心灵上的认同感,归属感。三是教职工队伍性别结构发生了变化。整个教育系统,可以说女性教师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比如中山大学,女教职工占了百分之五十三。这对于承担了多重社会角色的女教师来说,她们对教育的利弊在哪,她们的诉求有什么特殊的时代特性,等等,都值得研究。四是年龄和学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几年高学历的年青教师的比例在上升,这带来了教职工队伍诉求的多元化,复杂化。不同年龄的教职工,他们之间的需求肯定也有区别。五是不同的教职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文化利益、还是其他具体利益、长远利益,都是多元化、复杂化的。女教职工比例上升本身就说明女教职工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体力量,我们去年在全省24所高校作了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与对应方式调查时(5600多份问卷),数据显示,男教职工的成就感比较强,女教职工比较低。另外,男教职工的去人性化程度比较强,女教职工比较低。这里面说明一个问题,女教职工在社会转型期压力比男教职工要大。这样一种情况向我们昭示,教育工会工作所面对的教职工的诉求是多元化的,复杂化的。如果还停留在以前吹拉弹唱,打球照相阶段,是不行的。以前结婚三大件:单车、衣车、电风扇。现在要有住房、小车。已经发展到不同的一个历史阶段了。六是人事(劳动)关系复杂化。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学校特别是高校,是劳动关系最复杂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新的时期、新的特点作为思考转型期的教育工会工作的背景特点去考虑。
社会转型、教育转型十分复杂和艰巨,人的转型更为长期和充满阵痛。但是,社会、教育和人的现代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二、热眼看工作
面对社会、教育转型,往往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主动的,一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的是积极主动。也就是要用热情的眼光面对社会转型、教育转型。必须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一腔热血,满腔热情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首先要弄清用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不能到处放“电”。这“电"要针对特定对象,特定时空,特定背景来放。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就是以人性的尺度为本。游戏规则是顺着人性来制定,还是逆着人性来制定?效果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很多提法,包括我们的师德要求,是一种“圣贤思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废寝忘食,轻伤不下火线等等都是反人性的,不是以人为本的。对生命不尊重。明明是病了还要他去工作,还不去看病。这不是对生命的漠视吗?这违反了人生命的规律。这些东西都不是以人为本的表现。为什么现在一些腐败行为层出不穷,前“腐”后继?因为我们的制度制订本身是以否定人性作前提的。由于违背人性,人性就必然会跟制度相碰撞。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主观上根本不接受、不承认这个规则,但是,客观上又不得不面对它,人性扭曲的情况也就成了必然。所以以人为本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说起来也不复杂,做起来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第二,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为主题。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任重而道远的。这种和谐既要有物质利益关系的和谐作为基础,又要有政治权利关系的和谐作为保障。要有整个社会环境和谐作为支柱。现在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是客观世界的和谐问题,而忽略了主体世界的和谐。在推动社会和谐建设的同时,主体世界的和谐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创新,而且是自主创新。人没有内心世界的和谐是没有创新欲望的,只有破坏的欲望。一个人如果整天受压抑,哪有创造欲望呢?我说过一句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百分之九十九浪费了。只有百分之一用在创造上。如果每一个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能有心思考虑创造吗?整个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和谐的情绪很多。就是现在作为强势群体的知识分子群体,年青的教师压力也挺大。特别是经济压力。报纸上说百分之七十的广州人是买不起房子的。这就是现在理论界所说的丰裕中的贫困现象。特别是由于整个社会的支持系统还不够发达,人们的后顾之忧很多。在不和谐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不是一种创造欲望而是一种破坏欲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谈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是任道而重远的。因此,我们务必把和谐社会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当中去。第三,以建设教工之家为载体,建好“四个家”。一是主人之家。为什么要把教工之家建成主人之家?我们的职工队伍来源多元化,年龄结构,性别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一个教职工队伍,要在大家庭里认同我们的学校,就必须建好一个主人之家。我想有几项基础工作是必须做好的。一,要进一步建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要通过教代会制度让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改革利益调整等方面有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监督权。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矛盾就会凸现,关系就会紧张,情感就会冷漠,行动可能怪僻。二是校务公开工作。教职工在学校里怎么样才能有主人的感觉?作为工会组织来讲,主人,其实是一种政治上的符号,但作为个体来讲,又不能把教职工当一种客体来看待,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要体现教职工的主体精神。所以校务公开工作也是主人之家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第三,教代会闭会期间,要发挥代表团团长的作用。要建立团长巡视制度,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以及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巡视,把掌握的情况形成报告,提交学校党政,真正起到一种桥梁纽带作用。这是主人之家建设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教代会代表的提案的质量水平,提案的质量水平能看出教职工考虑问题的角度。所以必须把教职工之家建成一个主人之家。二是发展之家。要把主人之家建设成发展之家,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我们处在社会的强势地位的教师来讲,对全面发展有更加强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生存的问题,还有怎么样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的质量问题。落实到以人为本的高度,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建好发展之家,其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手段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根据青年教师比例上升这一情况,能不能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走上三尺讲台要传播知识,授人以道。这些问题很现实地摆在工会面前。所以通过开展教学竞赛,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在三尺讲台上更好的传播知识,是推动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走下三尺讲台要为人师表,所以开展师德教育,师德创新活动也就是发展之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师德标准是圣人化的,理想化的,很难做到的,或者只能作为一种目标去追求。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应该是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社会公认的职业操守。有时候看到一些材料,感觉心酸酸的。为什么动不动就要说我带病工作,为什么就是废寝忘食,总是跟生命作逆反运动。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开展对师德内涵的研究,例如对师德的标准怎么确定,让大家个人怎么提高,要符合普遍大众的要求,更多的是要提倡一种凡人的思想,要在平凡的岗位上.立足造就不平凡的事业。三是健康之家。以前我们强调更多的是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际上,如果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思想质素再好,业务素质再好,如果没有二个良好的健康素质,肯定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转型期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世界。一个老教授说过一句话:高素质的身心酿造高质量的学术。高质量的学术是由高质量的生命酿造出来的。而返观现实,多年来一直有一些使我们很痛心的事情发生,一些年轻的博士,教授,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各种病患,英年早逝。这对个人,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和浪费。一个博士的培养,家庭投入了多少,国家投入了多少?所以,健康之家的建设在我们这样一种转型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四是爱心之家。我们这个强势群体。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既要考虑动力问题,也要考虑平衡问题。就如一艘航空母舰,如果没有平衡系统,动力再大,也是无法劈波斩浪的,迟早要沉没。社会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是有一定的破坏欲的。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针对性的。内涵是很丰富,要求是很高的,路程是很长的。所以有人高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还有“理解万岁”,这就要交流沟通,要把爱的平台搭建起来。把渠道畅通起来。
三、放眼看创新
要打开世界,打开思想来看创新。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的问题。教育是一个创新的主战场。工会工作如何适应主战场这一定位?如何确定我们的工作思路?必须有创新意识。工会工作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创新的时代,创新的环境,就会与社会脱节、与学校的发展脱节,达不到凝聚、号召、团结教职工的目的。要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取决于三个实现程度:一是实现政治权利诉求的程度;二是实现物质利益诉求的程度;三是实现文化利益诉求的程度。这三个程度实现得越高,教育工会在教职工当中就更有凝聚力、号召力。反之如果工会只会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开会举手,带头鼓掌。整天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说话有气无力,哪来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在三个实现程度这样一种前提下,我们首先要定位工会组织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组织。工会在法律法规政治上的定位是很明确的,工会是由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又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主柱。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特别明显。那么,在实践过程当中怎么去定位工会?我们说,工会是情场。当代著名思想家黎明先生在他的《中国人性报告》里面,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场”:“官场”、“商场”、“情场”。作为人性来讲,追求权利、追求金钱、追求感情都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有政治理想、有政治抱负的人。要在官场上展示才能;有经济头脑的,有商业天份的,对资本运作的敏感性比一般人强的人,善于在商场谋取利润最大化,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有些情圣,诸如艺术家,他就是要通过感情的表达,来反映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又有什么不行呢?追求感情,可以淡化官场的冷漠,淡化商场的残酷。当今社会,人们过注重官场和商场,而忽略了情场的存在。这是由于现代主义完全建立在工具理性之上,导致一切社会关系都以功利和效益为前提。工会不是官场,想在工会实现权力欲望的诉求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会本身不是实施权力的场合。工会也不是商场,它不直接参与资本动作。工会要提高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做好桥梁纽带作用,只有一腔热血、满腔热情。那是什么?那只能是情场。在这个场里,大家的活动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一种联动。一种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取得感情上的沟通,认识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从而使我们整个教职工队伍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积极力量、主动力量、创造性力量。我们把工会定位在这么一种过程当中,它以情感作为纽带,来联系大家,吸引大家。当然,工会是情场,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官场、商场都有联系,但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实施行政管理,也不是做生意谋取利益的最大化,工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谋取情感上的最大化,通过这种情感的浓缩与扩张,使教职工在一种紧张的生活当中以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心情、心态来看待我们的工作、生活、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程度的话,工会的工作就能显示它应该具备的作用,桥梁也能畅通了,纽带也能牢固了。为此,必需做到:一是思维理性化。工会是情场,但是我们的思想,都必须是理性化的。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突出创造性。第二,活动要人性化,要以人为本,工会的活动无论是形式内容都必须符合教职工的需求,否则就违背了工会是情场的这么一种特点。第三,内容要多样化。教职工来源结构利益诉求都多元化了,如果还搞一刀切的活动,就不符合实际。我想更多的活动还是以小型多样为主。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学历层次等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第四,维权要制度化。工会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依法依规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第五,管理要民主化。工会要推动学校民主管理,工会自身的管理要民主化。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