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江苏沐阳县职教中心
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职教中心校园里,宽阔的马路两旁,挺拔的白杨树一派生机。
在参观完这个职教中心后,几个“?”涌现在脑海中:这是学校,还是工厂?他们是学生,还是工人?
走进职教中心的数控教室时,只见偌大的教室里,有4台运转的数控机床、7个学生和1名老师。每台机床上都有学生在操作,遇到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据沭阳县职教中心校长魏家禹介绍,机床从早上开机,一直到晚上10点不停机,这是为保证数控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上机操作的时间。
在普通铣床班、磨床班,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境。在三楼的“缝纫机”班,每台缝纫机上,一个个熟练的“工人”正在缝制围裙。
走出教室时,很难分清刚才进的是学校,还是工厂?
这是魏校长总结出的中等职业教育要遵循的7个“合一”中的一个:教室和车间合一。其他6个“合一”是:学生与工人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学校与企业合一。
据魏校长介绍,学校添置的都是生产型设备,所使用的实训材料也都是真材实料。如数控专业、机械专业使用的是6米定尺的标准钢材。在过去,经学生实训操作后只能当废品卖掉。而现在,学校与当地几家企业谈好,实行来料加工,根据客户的标准加工,废品就变成产品,这为学校省下了大量的材料费。
沭阳职教中心还有一家自己品牌的服装厂——“晓飞牌”服装厂,厂里员工是学生,产品也是来料加工。取名“晓飞”,意在“慢飞”,“但总有一天会飞得更高。”魏校长说。
在职教中心,有时你很难区分穿着工装的学员到底是学生还是工人。特别是在校系统学习两年后,第三年进厂顶岗实习时,他们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准工人”了。
“在职业教育中,没有速成法,也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沭阳职教中心打破传统的普高授课方式,采用“三三四”课程设置原则:即30%的文化课、30%的专业理论课、40%的实践课。
“只是在黑板上‘开’汽车,要成为一个熟练的工人,这是不可能的。”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魏家禹,对于传统职业教育的薄弱之处感触颇多。
他特别强调,学生的这种劳作不是有劳无获。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接受的是,每生每月能获取200元左右的加工费,基本上能解决生活问题。
“加上国家助学金1500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几乎一分钱也不用出。”魏家禹说。
据了解,在江苏宿迁地区,采用工厂、学校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的学校不在少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种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当地加工业对于技术工人旺盛的需求量分不开,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之后到了工厂还需要再次打磨培训,因此在近两年,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在魏校长看来,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对象仍是社会弱势群体,其中大部分是“普高热”带来的所谓“问题生”,沉重的“管理”二字就严肃地摆在魏家禹和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面前。
然而,就是魏家禹这些职业教育工作者们探索了一套教育模式:
在新生入学后,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教职工拿着放大镜看学生的长处。
在一次新生军训汇报表演总结会上,一位家长看到儿子上台领取优秀学员奖状时,当场抱着儿子痛哭流涕。后来得知,这是他儿子自上小学以来得到的第一张奖状。
魏家禹认为,我国工业发展需要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要有“主人翁”意识,需要自立自强;不能带有自卑感,不能自暴自弃。
在魏家禹眼里,学校不仅要培训学生成为熟练的技工,还要求他们是“小厂长、小经理、小老板”,若干个小老板就组成大老板,若干大老板就形成了“中国创造”。
“职校的学生大都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魏校长说,与其制定各种制度约束、封闭他们,倒不如创立平台,疏导他们。
魏校长倡导,教师是校内舞台的搭建者,同时又是观众和导演:演员是学生,教师是观众,学生演得好,就要喝彩,演得不好,为其总结经验。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