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认识与实践
广东省总工会亮出了“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旗帜,令人振奋,工会高举这个旗帜表明工会自我认识的提升与现实认识的深化,并在这认识下明确了工会工作的突破口,找到了工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寻求了一条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一、首先我们认识到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是工会组织本质性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工会组织工作对象的平民性
工会组织和职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和大量的每日工作和生活平凡的职工息息相关。而平凡的职工所关注的、难以解决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生存上,如物价和安全;集中在关系上,如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集中在价值上,如人格尊严、体面的生活等等。工会由于组织的本质特征常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触,而在平凡工作岗位默默努力的职工,有困难最希望找人倾诉,工会理所当然是他(她)寻求的对象,因此有困难找工会成为理所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定位为公共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源头性公共产品服务,如宏观调控、法治建设等;二是基层性公共产品的服务,如维护建设者的利益等。但由于这种观念刚刚确立,有关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缺乏,尚不能满足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要求。特别是在提供基层性公共产品服务方面有很大的距离。而平民性特征的工会工作者和职工之间相互知根知底,交流方便,可以依靠合作和信任的社会资本,减少交易成本,可以弥补政府在提供基层性公共服务的不足。执政党也迫切需要工会具有在基层性公共产品上的服务功能。
(二)工会组织工作内容的经济性
工会组织成立的起因是工人要求“得其应所得”的经济诉求。职工关注的是自身的工作时问、报酬、退休的保障,关注的是万一出现的失业、人身伤害后的保险。这些切身利益也成为工会关注的内容,职工有这方面的困难,就直接想到的是工会给予帮助。但我们也看到,工会组织长期以来在体制内有自上而下的特征,容易忽视基层性公共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容易脱离群众“官办”工会的作风。忽视职工的切身利益。而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是扭转这种作风的最有力的举措,使工会的功能名至实归。
(三)工会组织工作目标的公正性
追求社会公正是工会组织的诉求。公正的特征是:最弱势群体的地位提高、个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合理的回报。这些也是职工重要的诉求。关注弱势群体的地位提高,关注合理回报,实现人的尊严,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正的实现手段历史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激烈的冲突;二是规范均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后者,避免前者,那么工会就要加大规范的力度,并依法解决冲突。这个原则工会必须时时刻刻把握。工会及时了解职工困难,并给予法律方面的援助,解决困难,如果这些困难是长期的,那么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四)工会组织工作基础——群团的体制性
哲语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脆弱,而这脆弱的个体难以经受打击,因此,人有一种寻求依靠的本能,而职工的依靠,就是作为职工之家的工会组织。由于工会是国家的体制内群团特征,在体制得到认可。而且有集体的力量,因此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就觉得有靠山、有踏实的感觉。职工在碰到劳动争}义的问题时找工会,碰到安全卫生问题找工会,碰到不公正对待时找工会,因此,有困难找工会成为体制上的规定。同样工会组织是为执政党分忧解难,展现的是工会组织风范。和执政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匹配。
二、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实践
(一)职工困难内容分析——职工的困难可以体现分为六大类: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表现为五大压力:
1、生存性压力——就业工资报酬,加班加点、休息休假等。
2、风险性压力——安全、失业、养老、疾病的侵扰。
3、发展性压力——再生产的要求,如孩子的读书,个人的发展。
4、社会性压力——个人的身份,体面的生活。家庭成员的关系。
5、制度性压力——法律、地区规定规章、政策、法规的信息不对称。
二是从经济学角度,主要是工人岗位的地缘困难:
锈带区域工人——第二产业转型的区域的职工的困难。禀赋区域工人——资源优势、制度优势、物流优势的职工困难。
温带区域工人——烟台至北海沿海120公里左右的加工业为主的职工困难。
湿地区域工人——具有流域文明、井沿文明特征的职工困难。
三是从发生学角度,劳动者初次和工人岗位发生关系并工作三年以上,产生首因效应,
对工人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国营工厂工人——政府配置劳动资源(身感份意识)
集体工厂工人——地方的组织配置劳动资源(归属意识)
跨国公司工人——国际资本雇佣劳动(回报意识)
乡镇工业工人——集体资本和私人资本雇佣劳动(对比意识)
国营工厂工人长期以来收入不高,但身份的社会评价较高,如果出现身份在社会评价中下降,就会有失落感。
集体工厂工人追求的是未来的归属,如社会保障,如果社会保障这些指标不能实现,就会失去希望。
跨国公司工人,受国际资本雇佣,追求回报率,如果回报率不能满意,就会有受骗的感觉。
乡镇工业工人往往处在对比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之中,容易稳定,但如果拖欠工资等问题,就会绝望。
四是从政治学角度,也称之为弗里德曼原则。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政府要在不同利益群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均衡,必须要从制度上进行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对工人行动产生影响,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安全:包括领土安全、经济安全(如需避免金融风险、银行挤兑),直接冲击的是职工。
2、宪政理念:包括规范政府的行为,如果出现政府对公民的侵犯的行为,如滥征土地、不合理拆迁等,直接危害的是职工。
3、经济调控:主要是对收入的均衡。如果把经营者、公务员和普通工人收入作对比,则有如下两个公式:
①经营者和公务员的收入之差除2带来的是腐败能量。例:经营者年收入40万,公务员年收入6万,两者之差为34万,除以2为17万。这17万就会成为经营者的公关费用,用来对跟自己经营有关的关键公务员进行公关,极易导致腐败。
②公务员和普通工人的收入之差除以2,带来的是混乱空间,例:公务员年收入为6万,普通工人年收入2万,二者之差为4万,除以2为2万,这2万成为普通工人追求的目标,直接表现行为诉求就是这些职工。
4、保护不能自我保护的群体。
五是从心理学角度,表现为优越感的认同。
经济优越感——恩格尔系数和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组织优越感——具有一定的管事、管人的权利
信息优越感——优先获得信息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区位优越感——所处的地区和部门有较高的社会评价
此类优越感具刚性倾斜性,若下降或丧失极易表现为心理的失落和不满。
六是从发展学角度,也称之为亨廷顿预测三个比。
期望值和生活水平之比,产生差距感
差距感和社会流动之比,产生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和制度安排之比,产生非稳定性意向
社会要发展必须调动工人的期望值,而期望值又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同步产生对比,这种对比产生差距感,如: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企业差距和家庭差距。这种差距使职工急切改变现状,改变现状的方式是社会流动。
如果人的社会流动是通畅的话,这种差距感就会抑制。如落后地区可以向富裕地区流动,农村向城镇流动,效益差的企业可以向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贫困的家庭可以通过高考、参军等方式流动。如果社会流动不能如意,就会产生参与意识。
(二)职工有困难的解决途径,从能力角度分析有四种类型。
一是工会可以即时解决的困难——工会不推诿,不找借口,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
二是暂时无法解决的,但通过认真了解困难产生的原因,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并在努力解决的过程中,向有困难的职工加以解释,并和他们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争取早日解决。
三是工会无法依靠工会自身的力量解决,工会就采取相应措施,联系其他部门加以解决。
四是无法解决,于理于法都不能解决的困难,就需要我们加以说明。
(三)工会解决职工困难的实践认识,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原则。
1、先立后破原则。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先制定人员分流的规定,身份转换的规定,经济补贴和社会保障保险的规定,认真按劳动法、工会法的精神,详尽地制定为相应规则,实现先开渠后防水。
2、理权原则。“理”就是道理,“权”就是权衡,而对各种道理,工会需把握是:以人为目的是最大的道理。在解决职工困难的时候,各部门都会有解决困难的难度,都有理由,如资金困难,条件不充分等,但不管什么理由都必须坚持,人类活动的目的不是追求财富,而是追求人的幸福,这是最大的道理。同时也要求我们追溯职工困难产生的机理。即职工认为是困难的原因:这些原因可概括为:1、不公平,如分配的不公平。2、失落感,如身份失落。3、失希望,认为前途渺茫,因为没有希望的辛苦,是真正的辛苦。4、不理解。对改革发展的方向,或者方法不认同。“权”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办法。
3、链接原则。职工的困难工会不能都解决,但可以通过工会链接到相关部门和组织。这种链接有逻辑链接,归口到某部门解决。有的是相关链接,由有关部门合作处理。有的困难是辅助链接,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链接中轴是工会,工会是为职工提供链接点的转换中心。
4、匹配原则。
职工的困难,有的来自于心中的困惑,如对改革发展思路认识上,理论法规和政策的认同度不够。如对改革发展思路认识上有距离因此,工会必须研究国家发展的思路,考察的思路和企业的思路,首先自己要研究国家改革的思路。对这些思路作出判断,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改革思路更加加完善,如果对改革思路的认同通过深思熟虑,则深切理解,才不会与其昏昏,使人昭昭,就能解决职工心里的疑惑,使职工和改革产生共识,思想上的匹配,就可以产生行动上的匹配。
总而言之,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是职工的需求,解决职工困难或协调解决职工的困难或提出解决的途径,就是工会的价值实现。同时也是工会工作者的动力,是工会组织存在的理由,更是工会有所作为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