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劳动关系变化与工会组织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国有资本从一股竞争性领域的逐步退出,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成长与发展也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但在此同时,这种趋势给劳动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更明显地处在了相对的弱势,劳动关系表现出失衡的特点。主要表现是雇主主导劳动市场,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劳资纠纷快速增加。而劳资纠纷又显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二是劳动争议出现严重的诉讼化倾向。劳资矛盾的紧张,有的会酿成恶性案件,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稳定n如果处理失当还往往会引发大规模上访,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影响了政府乃至整个地区的形象。另外,也损害了商业和就业环境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一些国家的外商不与违反《劳动法》的企业做生意,还可能引起国外对一些行业提出“反倾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雇主利用劳动力交易中的买方主导地位,行使价格支配能力,通过压低卖方(劳动者)的价格和降低劳动条件,取得超额利润。如部分地区的一些行业,近十年以来薪酬水平基本上没有变化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其次,由于政府的用人及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缺陷,造成各级政府内部思想不统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动机、行为压低或压倒了协调劳资关系的公共管理目标和作为;政府的目标和行为出现二元结构,并向自身利益和雇主集团利益倾斜。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如果平衡劳资关系的公共管理目标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除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缺乏方法和动机不足之外,政府必然存在管理不力的其他利益上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一定利益集团对管理现状的需求与政府管理供给之间的结合,以便实现各种利益的再分配。例如,在这种偏差的政策环境中,由于政府满足了雇主主导劳动市场的需求,私营企业主既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得到了超额的经济利益(如“绝对剩余价值”),又促进了“GDP”、就业、进出口、税收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政府则因为这些指标的增长通过了政绩考核,取得到了政治利益,大家相得益彰。由于这种互相依赖的利益机制的驱动,增加了拉动政府偏离公共管理目标的力量,增加了政府在劳资关系管理方面不作为或作为不力的现象。结果,雇工成为被牺牲的一方。再次,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的地位低,实际作用弱。而这种现象除了因为企业雇主的买方主导权干预了工会的组建和运行,工会和雇主对政府的制约力量严重失衡,导致工会的目标淡化和行为弱化。同时也是由于工会没有罢工的法律条款支持,雇主却可以用关闭企业、迁移企业和异地投资来要挟政府、工会和工人。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的状况,削弱了工人、工会与雇主“讨价还价”的地位,工会和工人被迫降低维权目标和降低待遇要求。另外,大量来自本地和外地的农民工,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少工会干部缺乏专业培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何时,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矛盾永远存在。把这种矛盾控制在社会稳定容忍的范围内,这是建立新时期劳动关系的第一要义。而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和护者,主动地去适应劳动关系的变化,并在协调劳功关系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这里,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需要各级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游离在工会组织之外的广大职工尤其是外来员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和领导体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呢?《中国工会章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中国工会实行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同一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的会员,组织在一个工会基层组织中;同一行业或性质相近的几个行业,根据需要建立全国的或地方的产业工会组织。除少数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的产业,其产业工会实行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双重领导,以产业工会领导为主外,其他产业工会均实行以地方工会领导为主,同时接受上级产业工会领导的体制。”一直以来,地方工会的组织管理体制是以地域管理为主。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在以公有制为主要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资产是由国家或集体出资,而且企业的行政和工会均在同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之下,这种组织领导体制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在现时的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旧的组织领导体制显然就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了。

只有走出单个企业的限制,联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工人组织,才有可能是代表雇员与雇主进行斗争的力量。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劳资关系的理论和经验不仅继承和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表明,只有工会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政府调节劳资关系才有现实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方式。在这种条件之下,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快速发展,各个地方都不约而同地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业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的相关措施,作为提高地方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发展思路,地方产业集聚的趋势较为明显、在这种条件下,加强产业(行业)工会的组织建设力度,同一区域内同一产业(行业)工人所组成产业(行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不仅成为可能,也显得更为必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这决定了除了需要地域性的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共性(一般性)利益外,也需要各产业工会对不同产业职工的个性(特殊性)利益进行有效维护。否则就人为地割断了工会通过产业工会与产业职工、产业宏观管理部门的天然联系。

同样道理,一个游离于产业经济之外的产业工会组织,同样不可能真正地代表职工参与国家管理,不可能对职工利益进行切实的维护。产业工会、政府产业管理部门、产业职工和企业党政在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是相一致的,这决定了其不可分割的体制要求。工会的产业原则是一个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并屡次证明符合中国工人运动规律的重要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有利于工会充分发挥作用,是中国工会成功的经验,是一条正确的工会组织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礼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职工仍然是我们党最重要的阶级基础,工会同样需要用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将产业工人团结起来。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市的工会组织建设,除继续巩固现有的工会组织之外,要把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放在非公有制的工会建设上。采用两条脚走路的方法,在相同行业或者行业特征明显的企业中用组成产业(行业)工会组织的形式;而分散在街道社区和乡镇的大量的规模较小、行业特征不明显的企业,则采用地域性工会的方法进行属地管理。通过行业性工会组纵和地域性工会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不仅可以依靠上会这个组织的力量对他们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等有效途径,对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加以以培养,待条件成熟时将之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从而逐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的组织,实现“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的良性循环,达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目的。

工会工作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还在于工会作刚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行业)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在发挥市场分配要素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要素市场中酌情实行有区别的政策。劳动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能以“充分竞争”为其目标模式。为了实现可持续和公平的经济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应该在劳动市场中加强调节作用,针对垄断因素,采取反买方(雇主)主导的政策立场,制裁买方(雇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政府需要加快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增强劳动执法力量,充分培育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工会和雇主组织)的作用,积极建立劳资关系调整体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由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一方、产业工会代表职工一方、行业协会等代表企业法人一方,就建设系统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平等协商,共谋对策,合作共事的三方协商机制。

二、在建设劳资关系调整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创造合适的氛围,发展劳资之问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谈判,对于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维权难和数千万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包括大部分外来工)维权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为此,应该在法律上确认区域性/行业性集体谈判的地位,率先在小企业最集中的私营部门和其他部门,以及在农民工、外来工群体中,积极推广区域性/行业性集体谈判制度。

三、切实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懈地促进工会的法制化建设和规范化运作,探索产业(行业)工会和属地工会积极开展工作的新路子。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干部的培训力度,采取岗前培训、专业培训以及适应性培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不断地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不仅能够做到敢于维权,而且还善于维权,真正成为职工信赖的贴心人。而基层工会在进行具体的维权时,上级工会不仅要加强指导,还应当承担起基层工会部分一时难以履行的职能,以取得更好的维权效果。

四、工会工作除了实行“人文关怀”,还要全面关注职工的全面发展。关注职工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工会还必需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帮助劳动者谋求更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必然会对劳动者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单单是工会工作的要求,而更多地反映了职工的意愿。为此,工会应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知识型职工的培养,全面提高工会干部和职工的自身素质以及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劳动者权益更高层次的维护。

劳动关系的变化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给工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工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工会组织在此过程中,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门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