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的发展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
——关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发展村级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若干意见》和广泛开展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宣传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最近,我们赴小布村就发展村级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的感觉是。村域工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农民收人逐年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农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三农”问题的全部,牵涉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全局,牵涉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总体,需要从长计议,系统推进。
一、小布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村现有农村总人口3731人,农村劳动力2219人,外来务工人员3120人,每年的劳动力缺口是560人。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村已转移青壮年劳动力1886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5%,比2001年净增320人。转移的劳动力,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有372人,占总数的20%;第二产业有1037人,占55%:第三产业有477人,占25%。按经济类型分,在集体企业就业的有557人,占总数的30%;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有1000人.占53%;在私营企业的有132人,占7%;在个体企业的有187人,占10%。按性别分,男性有911人,占总数的48.4%;女性有975人。占51.6%。按文化结构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65人,占总数的8.7%;高中、中专及技校文化程度的有668人,占35.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053人,占55.8%。
(二)收入情况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4.92亿元,2006年6.05亿元;村级收入2001年139万元,2006年259万元;人均收入2001年5225元,2006年6443元。2006年,全村劳动力在村域企业转移就业取得的工资性收入为1886万元。比上年增加98.5万元,增长5.5%。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按全村人口计算人均达到50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78.4%。
二、小布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转移的数量呈递增性
小布村千方百计促进劳动力转移,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诸多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不但到所属本村企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逐年增加,而且在本村从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在调查的19个村民小组中,共有农村劳动力2219人,其中转移到企业的劳动力1886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5%,从200l至2006年,每年净增55人。其中包括退伍军人是16人,占总数的0.84%;轻度残疾35人。占1.85%:特困家庭48人,占2.54%;有专长懂技术的754人,占40%。转移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劳动力333人,占全村劳动力的15%,每年净增10余人。其中,40人管理着400亩鱼塘,上百人栽种着500亩果林,10余人种植着40多亩稻田.近200人经营着6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还有400余人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部门就业。
(二)转移的思路呈前瞻性
区域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则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他们认为,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低、生产技能差,是造成就业层次低,择业空间小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们从创办乡镇企业开始便注重发现村里的人才,培养村里的人才,推荐村里的人才,吸引外地的人才。在劳动力转移上的清晰思路表现出很高的前瞻性。博士余振中、射击教练王义夫都曾到小布村考察,想在这里安家落户、办厂和发展。村里每年有30余人考上大学,尊师重学蔚然成风,奖勤罚懒已成制度,对优秀学子从小学开始,一直奖励到学士、硕士、博士。目前毕业回村就业的有668人。对每年都有4—5个初中、2—3个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及时推荐他们到区技能培训班学习,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培训之后他们可以自主择业或到村就业办登记,由村就业办百分之百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村域工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放手发动村民,群策群力,靠经济社和村民小组的资金互相拆借,同时给予部分特困企业经济扶持,以解燃眉之急。就这样使企业度过了一道道难关.在此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使得村民有了更大的转移就业空间。
(三)转移的形式呈双重性
小布村富余劳动力已形成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的“双重转移、并驾齐驱”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小布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走向社会,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而是以工人、商人、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主的身份活跃在社会经济舞台上。小布村每年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是52人,与每年能够进村域企业打工的55人的比率几乎是1: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填补了城市结构性就业空位,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而且随着部分劳动力的回流,将资金、技术、信息和新观念注入农村,加速了农村面貌的改变。小布村早期外出务工人员,有的回来承包鱼塘或创办企业,如3队村民江锦全、江家康回乡各承包50—100亩鱼塘和开办石灰厂;6队江廷溢回乡租地建厂房出租;11队村民江德湖出外经商致富后,回乡征地50亩,开办水产物流公司。
(四)转移的方式呈组织引导性
目前,农村劳动力市场还缺少组织引导。发育尚处于原始阶段,以自发、分散、规模小、不规范为其显著特征。一是缺乏准确的劳务信息和统一的组织管理,使不少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少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二是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资被拖欠、克扣或被迫加班加点,工伤事故无人管、无人问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收入的增加和农民务工的积极性。但小布村在这方面却走在了农村的前列。调查资料显示:小布村劳动力通过村委就业办组织就业的占70%: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方式就业的占20%;以自发转移方式就业的占10%。这说明当前小布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依托村委就业办,而靠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就业的越来越少,在转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组织引导性。小布村村委就业办是2001年开办企业时成立的,为村民推荐就业、为企业解决用工困难和劳务纠纷发挥了很好的“穿针引线”和调解作用。企业一改过去用人上的思维定势,由开始不太喜欢聘用本村人到如今只要是村民能胜任的工作岗位都不用外来工。如广州市松田宝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喜欢用本村人做汽车驾驶员,让人放心,有安全感”。
(五)转移的行业呈挑选兼业性
这些转移在本村企业的务工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也有回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也有将制衣、手套、小五金等活儿拿回家庭加工的,属小作坊作业,具有明显的兼业性。从转移人员就业情况上看,从事制衣、电子、五金、餐饮等二、三产业收入偏高行业的人员较多,占80%。较上年增加24%。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5%,较上年增加34%:从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销售人员较少,仅占20%,较上年减少1.2%。对工作呈现出明显的挑选性。
(六)务工的收入适中
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务工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7.9%,6000—8000元的占34.8%,8000—10000元的占39.9%,10000元以上的占17.4%。同上年相比。年务工收入在6000—8000元的务工人员增长4.6个百分点,8000—10000元的务工人员增长6.4个百分点,收入结构呈正太分布。整体务工收入水平呈适中状态。村民随着收入的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小布村的村民,富而思进,民风纯朴,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邻里友爱,扶弱助残,村治安案件逐年下降,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气氛,过着衣食富足、精神充实、生活完整的社会主义小康生活。
三、小布村乡镇企业安排农民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就业致富
小布村党总支和村委会高度重视村级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一是建立组织,成立了村委就业办公室。农民就业就要有就业的岗位,企业用工就要找有能力的人,村委就业办则充当了媒介作用,在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自就业办公室成立以来,共推荐村民625人次就业,并使村民形成了一种“找工作就找村委会”的观念。二是相继出台一些鼓励村级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为村民搭建学有专长的平台。根据需要村委积极推荐村民到区府举办的电脑、制衣、电工、花卉种植、汽车驾驶、会计、家政等短期免费或低费培训班学习,至今共有500多人次参加了这些培训并得到技能补贴的实惠。如2004—2005年,对大、中专毕业生取得毕业文凭并通过培训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每人都在区里一次性领到了300元补助。在此基础上,村里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优化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同。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使村级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2001—2006年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5%。从业人员年均增速达到10%,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均增长50余人.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年均增长50多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68.5%提高到2006年的。78.40%。同时,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巩固了占地400亩的鱼塘、500亩的果树种植基地和600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走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吸纳300余人就业,不断拓宽村民就业致富的门路。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近几年来,小布村按照“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的要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村干部主要抓,经济社全力抓,村民小组配合抓”的工作机制,采取节会招商、网上招商、走出去招商、土地出租等多种形式,先后引进15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从2001-2006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9项,总投资2.5亿元,合同引进资金2亿元。履约项目29项,项目履约率100%,落实到位资金2亿元,每年净增5000万元,资金到位率100%。在项目建设上,采取招投标、跟踪服务、督导进度等方式,确保了项目的建成投产,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后续保障。至2006年,全村各类建设项目达到38项,其中新上项目3项,占部项目的7.9%,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15项,占项目总数的39.4%设计总投资2.5亿元。已建成投产38项,占项目总数的10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
(三)努力加强村企合作,不断开创企业用工和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
小布村在发展村级经济的过程中,为尽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创新村企合作的新路子。他们主动走访企业。关心企业的发展,经常征求企业对用工的意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碰到问题和困难,也愿意主动找村总支和村委会,村里能解决的,全力以赴,决不拖延,不能马上解决的,注重协商,尽力而为,村企关系特别融洽。这样以来,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小布村越来越多。从2001年的9家企业,到2006年已基本形成制衣、电子、五金、餐饮等38家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从1850人发展到3500人,占全村全部劳动力的185.6%,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1.89倍,净增1650人。以工业建设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越多所需要的劳动力也越多,譬如,总投资130万元的大型商业街扩建改造工程、总投资150万元的70多间商铺出租市场、总投资500万元的华盛酒店、总投资2500万元的松田宝电器公司、分别投资1300万元的明豪制衣有限公司和东成染整机械厂,投资1000万元的东成工业区和中实电子厂早在2003年前即已建成投入运营。其中,年缴税利超过百万的企业有5家。这就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实现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及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和区域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为了促进区域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村级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村域企业要继续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扶持,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减轻村域企业的不合理负担,引导村域企业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合理布局村域企业,提倡规模经营,使发展与环保相结合,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型和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使产品生产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通过培养名、特、优产品,增加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效益,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区域工业的技术选择应把劳动密集型技术放在重要位置,以提高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如果村域企业不重视劳动密集型技术,就等于放弃了区域工业在农村的劳动优势.这不仅不利于村域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而且背离了村域企业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历史使命。四是促使村域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针对当前村域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小、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差等问题,要大力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技术更新步伐,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五是围绕市场,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二、三产业并举的局面,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六是引导村域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合理积聚,与小乡村发展相结合,保护环境,健康发展。七是引导村域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镇一样,发展产业集群,由低到高发展,把地方特色产品打造成精品,扩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空间。
(二)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输出
首先,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和规划之中,不能再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看作只是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要把它作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第二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就业行政管理的部门统一管理。就业行政管理部门,既要管理城市居民的就业,也要管理农民的就业,把城乡劳动力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统一开发。统一利用,统一管理。第三要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和就业训练网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第四要重点抓好地区性、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加强不同地区劳动市场信息的交流,协调处理劳动力输出中遇到的种种关系和问题,要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保证劳务输出渠道畅通、合理有序。
(三)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区政府应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转移培训的投入,扩大培训数量,提高资助水平。一是在引导性培训上要整合社会资源,公办、民办培训机构公平竞争、创新培训机制,多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二是在职业技能培训上要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大力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校企结合,开展定单、招标培训,合格者发给培训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依据培训就业情况,对培训机构给予补助。三是在严格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别是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使农村广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学到一技之长。四是对村域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培训,要形成区政府引导、村域企业自主相结合的机制,将企业税前列支的培训费由占工资总额的1.5%提高到3%—5%。
(四)促进企业建立劳资两利的劳动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造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制度环境
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大都执行了农民工实行工伤保险的规定,但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一是企业受成本方面的制约,对交纳有关费用有抵触想法:二是农民工喜欢拿现钱,对于未来的保障不放心。对此,我们认为.企业除了要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依照《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以外,还应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和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制度框架统一的前提下,缴费基数、费率高低可以有多种选择。
(五)对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当务之急是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加快创造面向民营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采取鼓励政策,使商业银行新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担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积极吸引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人股,形成深入社区、植根中小企业、互信共荣的机制。发展小额贷款,运用小额资金、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方式,支持群众创办小企业。逐步放宽政策,使符合条件的民间金融机构浮出水面,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改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和评级发布、失信惩戒机制。
(六)加大财税支持村级经济发展的力度
区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的相当部分,应用于支持村级经济的发展:对相对落后的村镇群众初创的小企业,或增加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将农民经纪人视同农业生产者来对待,允许加工企业对向其收购的农产品视同免税农产品开具收购凭证,进行抵扣。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