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相对集中的地方,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师资的水平和德行,这就决定了高校师德建设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师德建设在今天这个新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对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对师德建设提出的要求

1、市场经济的正负两面对师德建设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正面对师德建设的具体影响在于:更注意成本和效益的合理比例,更注重产生的实际效果,有利于从口号建设走向实效建设。但是发达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契约文化——陌生人之问的诚实信用,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在师德建设中也受到挑战。市场经济的负面对师德建设的具体影响在于:教师也注重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名逐利必然带来忽略学生利益的倾向。

市场经济对师德建设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层面要致力于研究和制定提高师德建设效益的制度和措施,善用市场经济的正面影响来推动师德建设。而对个体的教师而言,要求提升自身抵御追名逐利诱惑的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言传身教更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社会则可通过建立认可和褒奖教师人格魅力的制度和措施.推动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培养和坚守自己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要求师者更具诚信

教师的领域和岗位要求对其考核的重要指标是其创作的作品和发明的成果.如果教师本人的德行出了问题,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连网的环境中。剽窃和盗版就有可能变得不但防不胜防,而且还不容易发现。当今受到处罚的一些高校的知名学者中,主要就是这种侵权问题引发的。把外文的学术论文翻译成中文就成了自己的新成果:大段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不注明出处。就变成了自己的学术成果;等等。

在这种侵权更容易、复制更方便的知识经济中,师者诚信的德行受到了特别的考验。因此,知识经济要求师者更能坚守诚信。

3、信息社会对教师的传授解惑能力提出更高的考验

传道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如果教师不能比学生懂得更多更深,不能比学生掌握的信息量更宽更广,则难以在学生中产生值得钦佩和仰慕的学术魅力,没有学术魅力的教师不能说完全没有人格魅力,但是可以说其人格魅力是不足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更需要从教师的学术能力上来感受其的人格魅力。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学识上被学生钦佩和仰慕的教师,可以从“广”和“深”这两个方面来对其学生的影响。“广”体现在能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深”体现在能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所以说,师得建设中首先要突出“言传”的能力,其次才能产生“身教”的效果。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1)教师个体发展与育人付出的矛盾

据笔者了解,目前决大多数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都采取了能量化的数据式方式,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对发表科研论文的统计;二是对申请到立项的科研经费的数额进行排名;三是要求完成300学时以上的教学时数。教师基本上要天天围着这些指标转,才能完成这些量化的要求。教师个体生存和发展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使得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处理学生思想发展中的问题。

如果教师的个体发展的压力过大,他(她)就不会热心地关注并用心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解决有的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又往往不是一次谈话可以解决的。笔者处理过一个这样的案例:一个女生在一年级时因听笔者的讲座而与笔者相识,她向笔者寻求帮助是因为她上初中时就爱上了她的语文老师,理智上她知道要摆脱,但感情上她没有办法摆脱,这件不该发生的恋情影响了她的高考直至大学的学业。而且在笔者帮助她摆脱这段恋情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多次的反复。笔者与其的谈话,常常一谈就是1-2个小时,如果遇到其情绪波动,就要耗进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

(2)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难成合理比例的矛盾

在今天高校全面扩招的现实中,教师没有能力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师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在扩招中都在下降。以我校为例,以前教师面对只是60—80人的课堂,而现在教师却要面对200人的大课堂。课堂上的声嘶力竭.下课后就不想再开口了。学生也能感觉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少了,自己被忽略了,这自然会影响他(她)的心理发展。

(3)新校区硬件与软件建设难成正比的矛盾

多校区办学也带来了师德建设中的难度,新校区的硬件都很漂亮、很现代,但老师都不在新校区居住,一下了课就赶车回家,尤其是大学城的校区,如果赶不上点对点的班车,则自己要花双倍的时间耗在回家的路上:如果赶不上晚上的末班车,还回不了家。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没有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思想上的一些问题。而学生面对一下班就没有了老师的校园,也很困扰。突发的一些事情因难以能及时地找到老师的指点和解决,以至于酿成大错。

(4)以蜡烛为象征的奉献精神在退化

教师之所以被形容为蜡烛.就在于教师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在今天似乎有弱化的趋势的原因在于:处理个人价值实现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中,有些矫枉过正了:独生子女成长为教师,其成长过程中过于注重自我利益的思维定式仍然在其担任教师后的行为方式中发挥作用;师者的师也忽略了奉献精神的传授,致使师者一代不如一代;等等。

2、高校师德建设现存问题的根源所在

(1)考核体系设置不合理,使师德建设难以得到真正的重视

目前采纳的以量化数据为基础的年度考核方法,其特点往往都是“重量轻质”、“重论文轻教学”、“重工作量轻育人成效”。这种考核方法尽显功利浮躁、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但难以推动以育人为重要特点的师德建设,也难以产生具有长久学术生命力的创作和发明。

其实,我们的许多党和政府的文件中都有强调教师考核以“教书和育人”为标准,但是实际操作中就常常背离这个标准。.而倾向于对发表论文、科研立项的数量统计。尤其在评定教师职称的要求中这些量化数据常常会成为是否可以通过的标杆。确立这样的标杆传递出来的信息则是:写论文、搞科研才是对个人利益有用的硬道理,而教改和育人做得再好也是白干的。

(2)论文发表的艰难,破坏了师者诚信的基础

虽然我国已经建设市场经济多年,但长期的计划管理留下的烙印不仅仅是计划的模式,还有计划的心理。当前学术杂志期刊的垄断化管理,被评为核心的刊物又极其有限。而供需的难以平衡觖口较大则给利用刊物谋取小集团利益的个人和单位提供了“钱发交易”的制度性温床和土壤。教师发表论文的艰难.也催生了协助发表论文的所谓“中介”。由此也带来了这样一些现象:文章为发表或为免高额收费,不得已而署了不是作者的专家学者的大名,产生窃取他人创作成果之嫌;代写论文的“枪手”也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市场,致使发表的文章是在他人的文章上署自己的名;既然钱可以通万条路,还要用心刻苦钻研干什么?从此学术之道上就没有了诚信。

(3)长期忽视事业伦理教育缺乏对业忠诚的理念和人格

科学理念要求对学科的研究做到严肃和严谨,要求从业者对学科做到忠诚和执著,这也是师者人格的集中体现。应该承认,我国对从业者开展严肃、严谨、忠诚和执著的职业伦理教育是做得非常不够的,诚信的基因往往可以在这样的职业伦理教育中扎根。为师者更加需要这种职业伦理教育,学科上的风派和墙头草似的人物,是难以有人格魅力的,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学科发展的领域应该非常警觉泛政治化的影响,泛政治化将使得学科的严肃严谨性大打折扣。

三、完善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考核体系增大教书和育人的分量

高校与研究院的区别就在于:高校的主要任务在于“教”,研究院的主要任务在于“研”,教师的考核体系应实实在在地增大教书效果的内容。有人担心这样的话.教师就有可能只“教”不“研”了。其实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因为要想“教”得好,不

“研”是不行的,正常的情况是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科研的方向和领域从教学中引出,科研的成果推进教学的深入。现实中也可以发现,“教”得好的教师,“研”得也很不错。而且“教”得好受益人众多,“研”得好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而且“教”的效果也是可以量化的,以我校为例,每个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学生给老师的评分;报选选修课时,学生对老师的电子评议和打分;校院两级督导员的抽查听课的评价;等等。这些都可以量化为考核的指标。

真正难以量化的还是育人的效果,但是不能因为难以量化就可以忽略不计。“计”与“不计”都是一种指挥棒,“计”则育人对所有的老师是个硬指标,不完成这项工作将面临考核通不过;“不计”则大家都可以不去做育人的工作,去做的则是那些心地特别善良、真心热爱学生的老师,他们不在乎学校是否考核育人的成效,他们的人格决定了他们会去做这项对自己没有特别好处的工作。高校培养的人才层次更高,高校的育人任务更加重要和繁重,更加不能对教师的育人工作的工作量忽略不计。至于如何量化,是否可以仿造评教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育人工作给予评价。申报职称时,也应该要求教师连续得到一定级别的评价。

教书和育人的成效如果能进入考核的指标的话,高校的人性化氛围一定会被营造得特别好,学生中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一定会得到大大的缓解和疏导。老师们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寻求帮助的学生,学生则直接受惠于教师的这种考核体系。

2、注重在教师中进行职业伦理教育

笔者认为,教师的职业伦理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要有独立的学术观点和态度,具有独到的思考角度。大学的师者决不能做传声筒,思想在有思想的人那里才有吸引力和震撼力。二是不轻易转变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态度,忠诚、坚守、执著的品格在师者身上显得特别宝贵,尤其面对权势、权力的高压时的无所畏惧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三是培养说到做到、言行一致、高度诚信的人格魅力,这是师者言传身教的要求所至。

学者在学科领域对待自己专业、科学和真理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人格的形象。如果一个学者在学术上是没有自己独立观点的,就很难有人格的魅力,那就更谈不上对学生会有良性的影响。如果一个学者是不坚持真理的,其学术观点可以围绕权势转的,那他不仅是没有人格魅力,他的人品也是被学生否定的。只有那些为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而不畏权势、不畏权威、不畏金钱的人.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爱戴和敬仰,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弘扬蜡烛的奉献精神

往往非学生共性中产生的问题,都要在师者的休息时间里解决.这就特别要求师者具有蜡烛和春蚕般的奉献精神。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术上和人格上受到学生尊重的教师.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时具有特别的影响力。有些院校把这样一些在学术上和人格上能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的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加入到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来,去解决一些学生中特别棘手的问题。

学校的考核或者奖励制度中要体现对这些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鼓励,不是说这些教师在意学校的这些鼓励,而是学校有了这种鼓励,就能产生一种指引的功能,可以鼓励更多的师者往这条奉献的路上走。

4、师德建设需要有时代的色彩

道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历史范畴,每个时代都有体现该时代特点的道德精神,师德也是一样,也有时代特色。

市场经济是一种由看不见的手在调拨和管理的经济模式,它本能地产生一种选择和评价的能力。市场经济的这种能力在知识和科学领域就转化成了一种业内或学界的认同.业内和学界的权威不是评出来的,是认同出来的。而师者要在业内或学界建立这种认同.要求师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要有创建,并保持领先的研究成果。建立这种在业内和学界的权威,靠的不是论文数量的堆积,也不是花钱买来的发表和出版,而是真正具有火花的思想。要拥有这种火花的思想,除了天赋的聪慧和思维的敏锐外,还必须坚守职业伦理的操守,必须耐得住一段时间的被冷落和寂寞。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来不得半点功利和作秀,市场经济要求货真价实,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要致力做到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产权在其中唱主角的经济形式,因为知识产权的容易复制,诚信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了特别重要的价值。师者要从容面对容易复制的诱惑和不一定会被发现的侥幸,需要诚信的品质来把守。师者的诚信城门失守,危及的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名誉和威望,真正危及的是学术的价值和学术界的良知。

信息社会是一种知识快速更新和多种信息相融相撞的时代,面对五花八门的知识和色彩斑斓的信息,师者作为青年学子的领路人,应当了解并熟知各种学科的理论重点,具有相当强的学术识别能力。这就要求师者不但要广泛阅读.对社会关注的信息要知其一二,还要对传递信息的各种新载体都懂得使用和操作,这样与学生沟通起来就不会出现代沟的问题。师者在信息时代要有特别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综上所述,师德建设既要秉承传统的师德内容,还要根据时代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的要求和内容。不管对教师的工作怎样进行考核,师德应该成为其不应缺位的考核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有师德的师者应该成为各高校做大做强的首要任务。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