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探讨
内容提要
本文以国外企业管理理念的变化为背景,从分析西方企业管理理念历史发展的轨迹入手,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后,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应随着变化,根据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树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分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大派,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了当今企业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80年代中期以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理念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变化的趋势。本文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劳动关系有激化的趋势,西方管理理念向利益相关者理论转变同我国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观念不谋而合。本文认为树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中劳动关系进行探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
自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众多学科,如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方面取得了进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企业奉行股东至上主义的英、美等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企业经营更多体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德国、日本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迅速崛起。
股东至上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地,股东就应该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包括股东在内的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主要贸易伙伴、顾客、供应商,企业所在地政府、居民等),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企业在其经营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面对日益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美、英等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选择了一种中庸的经营之道,即企业经营不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只是满足法律上的最低要求。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采取这种防御性策略的企业往往很快就陷入被动之中,疲于应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从而导致其经营业绩迅速下滑,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既能维持赢利又能安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看来。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公司之间的恶意收购浪潮,使人们对股东至上主义产生了质疑,英、美等国经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被收购公司的股东都发了财、赚了钱.但收购后高层人员被重组,大量工人被解雇,最初的经营方针也被改变。并不可避免地给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要求和参与,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的许多州修改公司法》,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8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的一些富有远见的管理者开始主动地、前瞻性地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开展企业经营活动,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尽管这种变革是缓慢的,特别是在盛行股东至上主义的英国、美国更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但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理念的推行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日本和德国奉行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好与经济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谋而合,顺应了经济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趋势,这一理论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定义为多元化的,其中既有社会性的、政治性的,也有经济性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长期以来,在探讨企业管理问题时,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是股东至上模式,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持漠视的态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的深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外的影响已越来越大,探讨企业应如何在其管理理念中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一问题对于像我国这样正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更加有现实的意义。
二、调整劳动关系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重视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主义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立足的关键之处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呈逐渐弱化的趋势: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可能完全实行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考虑到债权人、管理者和员工等为企业作了特殊的贡献,可以说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因此,不可忽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企业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力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企业竞争致胜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员工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显然最容易将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员工作为企业劳动力的直接提供者,对企业这个利益共同体的依赖,较其他利益相关者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员工是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优先保护,因此,调整股东与企业员工的劳动关系,也就毫无疑义地成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内容。
企业如果只是把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束缚在急功近利的小圈子里.在经营行为上就难免会把员工作为获利的工具。把顾客视为争夺市场份额的对象,把竞争对手看成对头、冤家,把媒体视作祸水。把政府法令当作儿戏,把自然资源作为肆意攫取的目标,这种不注意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即使暂时获利,也无法保证持续发展。
(二)调整劳动关系,发挥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是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需要。
调整劳动关系,除了重视和保护员工的利益,关心和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员工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不仅使得企业在做决策时更能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而这又反过来激发员工对企业前景的关注,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和企业激励、监督的成本,同时,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实行股东与员工合作的模式下,员工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这一方面稳定了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的报酬受到制约,贫富差距受到有力的控制,利润分配更加公平,从而有利于广大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就会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标志着我国经济直接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体系中,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这一过程相适应。我国的劳动关系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由多种经济形式的劳动关系向市场化劳动关系转变,是当代我国劳动关系基本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主体的国际性以及适用规则的国际化。我国加入WT0后,经济融入全球之中,国际资本大举进入我国,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家大公司中,已有一半以上在我国开展业务。对此,我们不能消极适应,而要实行积极的应对策略,我国不能永远以劳动密集型企业来支撑经济的发展,继续以一亿双鞋去换美国一架飞机,否则,随着鞋子的过剩和飞机技术的提高,鞋生产的过度竞争和飞机生产的寡头垄断,将我国对越来越不利。如果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一味地压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不重视员工,不尊重员工的权益,企业必将难以长期发展,不能获得长远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我国劳动关系的冲突,主要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WT0以后。随着各行各业的逐步放开,外资企业大量涌人,私营企业的兴起。非公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形式。我国公有经济的劳动关系由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由市场调节的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私有经济则形成了典型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这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有着明显的利益冲突。部分企业长期奉行股东至上主义,导致贫富的两极分化,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社会劳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经济全球化突显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我国的社会劳动问题。其本质正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引起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劳动密集型产业,连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受到了较大冲击。一些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差的私营企业压低工人工资,超时加班,不注意劳动环境和劳动者安全的情况逐渐增多。在劳动力供大于求,资本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情况下,难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原全总工会主席尉健行曾指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有的随意扣发、停发工人工资,有的任意打骂侮辱工人,有的劳动条件很差,职业危害严重.重大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然而,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又不是很健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规定得不够,因此.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调整好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就应该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
四、推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劳动关系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管理理念实质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吻合。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总书记这种执政理念被称为“新三大法宝”——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以及和平发展。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为今后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认为西方国家的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符合。
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社会不公、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贫富的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发展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使得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最突出的就是劳动关系的矛盾。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管理理念实质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吻合,因此,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要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把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工作纳入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员工创造能力的环境,不仅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也要让劳动者分享劳动的成果,使劳动者和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使企业和个人实现更有效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也说明,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发展为行为科学,到当代的现代管理,到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从不见人、忽视人,到逐渐重视人,发挥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转变过程。以人为基点,重视人、心人、塑造人的管理念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推行利益相关者理论,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我国工资分配占GDP的14.24%,2003年这一比例为12.57%,最近这几年GDP都是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工资收入虽然也在同比递增,但递增的同时,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很有限;而美国在1990年工资分配占GDP的49.67%,2002年占47.9%。我国企业界应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发展的潮流。应更加重视利益相关者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的基本经验是关注员工自身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生活水平及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当然,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时。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吸取其精华,目前,就是要结合2008年1月启动的《劳动合同法》,规范企业的劳动关系,从长远来说要把劳方和资方各自做一个独立的权力主体来处理关系。从管理理念上,不仅要考虑到企业利益,而且应该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员工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劳动合同法》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来说,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从一种持续高效创新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何构建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推行利益相关者理论,实现企业长足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的是企业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我国现实的情况已经表明,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持久发展,其中一点,就是在劳动合同制度上,一些企业执行得不好,具体表现为劳动关系是长期的,而劳动合同是短期的,尤其是某些私营企业,基本上是一年一签,不很稳定,劳资双方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力量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用工短期化问题有了明确规定,本文认为国家从法律层面上已经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键是企业如何执行与落实的问题。
我国一些企业长期以来不太关注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只重视外部市场问题,没有意识到要搞好外部市场,首先要解决好内部问题。为什么我国企业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企业可以随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解雇员工的时候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使他们不得不优先考虑怎么处理好企业内部劳动关系问题。
2007年8月15日.中国石化集团苏树林总经理在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委书记座谈会上指出:“要服务好职工群众。就要把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具体化,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为职工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切实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氛围。”这种理念的内涵正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全球上市的中国石化亦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一个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并能减少或化解利益冲突,这意味着社会发展取向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如何解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是当今我国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国际劳工组织做了《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报告,该报告发出呼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公平的规则,具有团结精神的全球化,对人民更加负责,要从本国治理做起。21世纪的今天,尊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已成为人类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我们应该将劳动关系建立在尊重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达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