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南海区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自2003年建立以来,按照省、市总工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王兆国主席提出的“构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和长效机制,把帮扶中心建设成为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载体和窗口”的工作要求,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围绕健全完善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深入实践,实现了帮扶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一、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帮扶中心硬件建设

一是健全领导和工作机构。在全区各镇(街)分别成立由镇(街)主要领导、分管工会领导、工会正(副)主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帮扶工作领导机构,从组织上加大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领导和调处力度。

二是完善经纬式帮扶网络。纵向上,健全完善了从区级到村(工业园区)工联会的四级帮扶工作组织网络,层层负责,联动管理。横向上,在强化区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功能的基础上,从2003年西樵镇建立全省第一个镇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以来,相继在全区所有镇(街)、办事处(管理处)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帮扶接待处。一些有条件的村(工业园区)工联会和企业工会也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机构,逐步构筑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帮扶组织网络。

三是强化镇(街道)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硬件建设。我们南海区城市呈组团式分布,而且每一个镇(街道)职工人数比较多,这一级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我区帮扶工作最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按照市总工会的要求,在中心办公室临街设置、专职人员配备等硬件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2005年起,区总工会每月给每个镇(街)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补助500元的工作人员工资,并要求镇政府和镇总工会配套解决不足部分,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全区8个镇(街)都配备了专职人员。至上半年统计,对镇(街)聘用专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发放补贴152人次,补贴金额76,000元。目前,全区全部镇(街)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都设立在临街位置,具有明显的标识,独立的办公场所,专职工作人员.各级帮扶中心成为工会工作的信访窗口、救助窗口和形象窗口。

二、健全完善帮扶制度。加强帮扶中心软件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帮扶工作的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岗位制度、会议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工伤救助制度、法律救助制度、《劳动关系信息月报表》制度、《特困职工优待证》制度、劳动关系信息员制度、特殊情况紧急上报制度、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统计上报制度等。通过建章建制,严格管理,确保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完善《特困职工优待证》制度。对特困职工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了名册台帐和电子档案,随时跟踪和掌握动态变化状况,由区总工会调查核实后发给南海区《特困职工优待证》。持有此证的特困职工在看病就诊、子女读书、生活水电补助、缴交有线电视管理费等享受六方面优惠。自帮扶中心成立至今,仅生活用电补贴就支出33.11万元,受惠特困职工1279户(人)次。目前,我区持有南海《特困职工优待证》职工家庭共461户。

(三)完善工伤探视帮扶制度。近年来,工伤事故伴随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发展而增多,为确保工伤职工(主要是外来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从2005年开始,我区在工会系统建立起工伤探视帮扶制度,并把工作重心前移到帮扶中心,利用帮扶中心的“四级”帮扶网络,促使帮扶中心成为工伤探视的前线单位,做到事前监督、事中参与、事后跟踪。建立工伤职工档案,对工伤职工进行探视慰问和维权指导,协助工伤职工进行维权。至2006年.对工伤职工进行探视帮扶起329人,发放慰问金7.12万元。

(四)建立互助的社会协调机制。我们通过与区劳动部门、民政部门的联系,构建信息共享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政府劳动、民政、司法、教育、信访等部门联合帮扶的工作机制.畅通了联系渠道,搞好工作衔接.帮助困难职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三、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一)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坚持以困难职工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以临界困难职工和困难外来员工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活救助、金秋助学、医疗互助保障、法律援助、工伤救助、职业介绍等帮扶项目.切实承担起职工困难的第一知情人、第一帮助人、第一报告人和第一监督人职责。三年来,累计帮扶困难职工21444人次,使用帮扶资金1027.2万元;为下岗失业职工和外来员工提供职业介绍25833人次;累计购买职工医疗保险78280人次,投保金额683.36万元,理赔114人,赔付金额256.8万元。

(二)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困难帮扶中心成立以来,在建立健全信访接待制度的同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对职工的来信来访坚持有访必接,件件有回音。据统计,三年来,区、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处)三级工会帮扶中心接待职工来信来访6151宗,内容涉及包括:处理群体事件、拖欠工资、职工劳动经济法律咨询、工伤处理及救助、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职工家庭突发性灾难救助、困难职工子女教育救助等,涉及职工达21205人次,办结5753宗。办结率达93.5%,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我们与区法律援助中心协调,设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点:同时。区、镇(街道)两级工会帮扶中心通过开通维权热线电话,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和对困难职工提供无偿援助。据统计,三年来,区、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处)三级工会帮扶中心接受职工劳动经济法律咨询2988人,为职工提供劳动争议法律援助217人,参与处理群体性事件62宗,参与处理拖欠工资救助144宗,涉及金额2508万元。

(四)开展“工会助学”活动。按照《广东省工会助学方案》的要求,区总工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工会助学工作的通知》(南工字[2003]6号),具体提出今后的助学办法:一是我区户籍所在地就读小学、初中、高中的特困职工家庭子女,凭《特困职工优待证》按南府[1999]文规定可免收其学费、杂费;二是我区户籍工会助学对象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通过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升读大专院校,凭录取通知书或在读证明书及要求助学申请书,经审核后,由区总工会每年开学前给予这些学生每学年补助1000—1200元助学金。据统计,三年来,区总工会发放特困职工子女读大学助学金18.4万元,受惠特困职工子女169人次。

四、积极探索社会化帮扶新机制,不断拓宽帮扶渠道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将工作重心放在整合社会资源,与有关部门紧密联系,进行跨组织合作,实现帮扶工作的互联、互动、互补。2006年,与团区委、妇联联合开展“直情关爱、情暖民心”大型结对探访活动和“同心同爱同关怀”助学帮扶活动,对全区1530户濒临低保的贫困家庭进行结对慰问,资助506户806位濒临低保困难家庭在读高中、大学阶段的子女继续学业;为确保送温暖基金不断壮大,使送温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区总工会结合重大节假日,实现工作重心下移,采取区、镇(街道)总工会和基层工会多级联动的办法,今年五一前夕联合区委宣传部、体育局在狮山镇开展了“情系职工,共创和谐”庆“五一”万人长跑暨帮扶困难职工募捐活动。通过向社会各届和企业募捐、向职工倡议缴交一次特殊会费等形式共募捐帮扶资金460万元,为构建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我区罗村、丹灶镇(街)总工会还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动,整合社会资源将“爱心列车”每月开进困难职工家庭,深化了工会帮扶工作实现经常化的内涵。区、镇(街)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通过举办“民营企业用工招聘周”、“劳务集市”等形式配合劳动保障部门为困难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给予职业介绍11293人次,就业培训1225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