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企业工会建设创新问题的思考
王兆国同志在全国工会领导干部高级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准确把握工会组织体制的特点,深入研究加强企业工会建设问题。企业工会处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第一线,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会工作的重心在企业,工会组织的活力也体现在企业,只有搞好企业工会工作,整个工会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才有保障,才能有效防止非法“维权”组织的渗透。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职工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公企业多,外资企业多,农民工多,境外势力渗透活动多,给广东企业工会建设带来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新形势,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企业工会建设的创新,是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广东把加强企业工会建设作为整个工会工作的重头戏,以创新为突破口,从企业工会组建、企业农民工维权、发挥企业职工主力军作用、增强企业工会活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让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全总评为全国工会组建工作优秀单位。笔者认为,要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做到“五个创新”:
一、必须创新工作理念。跳出工会看工会,立足工会干工会,把企业工会建设放到以党建带工建大格局中去思考和把握
创新理念,是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先导。如果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广东非公有制企业多、外资企业多、农民工多,工会组建任务重、压力大。广东工会在实践中体会到,要抓好企业工会建设,必须创新工作理念,“跳出工会看工会,立足工会干工会”,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社会配合”的工会工作大格局,把企业工会建设放到以党建带工建大格局中去思考和把握。这是推进企业工会建设的龙头,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关键;没有它,工会去唱“独角戏”,抓不了,抓不到底,也抓不好。这几年,全省建立由领导同志牵头的以党建带工建工作领导机构,各级党委党群副书记是以党建带工建第一责任人,分管常委、组织部长和工会主席是直接责任人,这在全国属首创,党委组织部门、工会是具体落实的部门。企业工会建设作为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党建工作考核体系,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形成相互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理念创新形成大格局,大格局带来大变化。随着以党建带工建工作大格局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广东企业工会建设。去年广东在基层工会涵盖独立法人单位总数30.63万家、基层工会委员会总数12.99万家,工会会员总数1368万人,分别获得了三个全国第一,广东省总工会在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工作综合考核中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前五名。实践表明,要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只有创新工作理念,把企业工会建设放到以党建带工建大格局中去思考和把握,充分发挥大格局作用,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最有效地推进企业工会建设,促使其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
二、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进企业工会建设“五个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职工队伍结构及其分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赋予了工会工作许多新的特点、内容和要求,以单纯的行政区划、单一的企业为主的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应了,必须创新企业工会建设的工作思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取得工作的主动权。这几年,广东工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完善企业工会建设新的工作思路,努力推进企业工会建设五个转变:一是从企业工会建设的单一工作模式向多种工作模式共同发展转变;二是由市、县(市、区)总工会抓企业工会建设为主向镇、村、街道、居委会党委(党支部)和工会共同抓为主转变;三是由抓单独的企业工会建设为主向抓镇(街道)、村(社区)、工业园区工会组织的建立和覆盖基层为主转变;四是由抓一个一个企业建立工会为主向成片地、区域性地整体推进抓组建为主转变;五是由全省21个市不分重点抓企业工会建设向“三个为主”转变,即全省企业工会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以外资企业为主。“五大转变”是广东加强企业工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广东工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推动工会工作重心下移的重大举措。“五大转变”使广东工会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全省企业工会建设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组建热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效果明显。
三、必须创新工作方法,“五管齐下”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广东是全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省份。全省现有农民工2200万人,约占全国的1/5,其中来自外省盼农民工1600万人。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组织的新鲜血液。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民到农民工、产业工人的身份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进而现代化的必然进程。要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近年来,广东工会新发展的会员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广东农民工会员数也是全国第一。在发展农民工加人工会的实践中,广东工会创新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到“五管齐下”:一是以党建带工建,推动党工共建。在工作中,广东坚持“三个不分家”:党建工建对象不分家,工作任务不分家,工作人员不分家,形成了党工共建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工“双赢”。二是组织职工现场入会。比如有张榜公布、员工在名册上签名、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吸收员工加入工会、提供法律和经济上的援助吸引员工加人工会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职工入会率。珠海、江门、东莞市采取这种形式人会,效果很好。现场入会后,按有关规定逐步完善有关手续。同时,坚持会员的会籍管理随劳动关系的变动而流动的原则。三是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或基层工会联合会以及联合基层工会等形式。特别是在一些职工很少的企事业和个体工商户,我们一般先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工会联合会,暂时先发展会员和建立工会小组,以后条件具备再建立工会分会或工会委员会。目前,全省已经在村(社区)普遍建立起工会联合会,在汕头成立了美容美发行业工会,在阳江成立了餐饮业行业工会,在广州成立了房屋中介业行业工会等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四是推进楼宇工会、专业市场工会、项目工会、社区工会、工业园区工会等形式。五是先服务后组建、边服务边组建等形式。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法律咨询、健康检查、组织劳动竞赛等等。珠海市总工会组织所属的工人艺术团,经常到街区、工业园区演出,放电影,吸引了大量职工加入工会。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街工会在属下的12个社区组建社区工会联合会的同时,就聘请了22个法律顾问,极大的帮助了新组建的社区工会提高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实践表明,要创新工作方法,就必须针对职工就业多样化的情况,删繁就简,积极探索适合职工需要、适应企业特点的多种人会形式;必须针对新建企业大部分规模小、职工人数较少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形势要求的工会组织网络;必须坚持真正做到真心实意为职工服务,以此来推进工会组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为加强企业工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必须创新组织体制,完善镇、村、企业工会“小三级”网络,实现工会网格化管理
以企业工会为基础,是我国工会组织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给工会组织体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大量公有制企业改制,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广东珠三角地区,有的镇农民工达到70万人,有的村农民工达到3万多人。另一方面,境外势力不断渗透中国工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就必须创新工会组织体制,为企业工会发挥作用建设一个良好的组织基础。近几年,广东工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工会组织体制限制,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在省、市、县(区)三级地方总工会的框架之下,建立了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基层)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实行“管理体系网格化”,有效地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服务职工和企业,维护职工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目的。深圳、佛山、东莞等市80多镇积极进行镇(街道)总工会的改制工作,赋予镇(街道)地方工会的职能,使工会干部配备、办公场所、工作制度等建设都得到加强,更有效地贯彻“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工会工作要求,特别是在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其既贴近基层,又不受制于企业。笔者认为,鉴于广东省的新建企业70%以上分布在镇村辖域,且有的企业规模小,职工人数少,全部建立单独的基层工会委员会不现实,也难于发挥作用,具有不断创新组织体制,进一步完善镇、村、企业工会小三级网络,才能为企业工会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如果拘泥于《工会章程》没有设立镇总工会的规定,那将一事无成。只有在工作不断完善我国的工会组织体制,才能牢牢掌握工会工作的主动权。
五、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增强企业工会活力
增强企业工会活力是企业工会生存的根本,工会不发挥作用,就会失去职工的支持。而要增强企业工会活力,必须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工作机制,促使工会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真正使企业工会转起来,活起来。
(一)要以建设职工之家建设为载体,增强企业工会的“凝聚力”。
基层工会要发挥作用,必须把建设“职工之家”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好,强化“三建一维护”,即建家就是建企业,建家就是建队伍,建家就是建制度,建家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并且把建会、建制、建家、维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不同的企业来说,则要分类指导:国有、集体企业工会,着重抓创新建家活动的思路、内容、方式,把建家活动的重点向车间、班组(科室)延伸,通过建设“职工小家”,把建家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维权的着力点放在围绕拖欠工资、劳动安全卫生、侵犯职工人身权利等突出问题上,努力创造一切条件,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对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单独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履行维权职责。对小型企业,以镇、村、街道、社区、工业园区工会联合会为建家主体,承担起小企业工会难以开展的工作。我们在珠三角地区抓了33个固本强基发挥企业工会作用的示范点,效果很好,正在全省全面实践推广,基层工会反映良好。
(二)要以开展“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为抓手,增强企业工会的“吸引力”。
工会最大的优势就是密切职工群众,最大的活力是能够吸引职工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职工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增强企业工会活力,必须真心实意为职工说话,真抓实干为职工办事,切实开展“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让农民工对工会的作用看得见、摸得着。广东有农民工2200万人,其中外省农民工1600万,农民工占全国1/5左右。这几年,广东工会采取“四种处理方式”开展“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一是企业工会能办的事,主动办好,把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在企业;二是地方工会能办的事,充分运用工会资源,为企业困难职工排忧解难;三是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解决的事,及时向党政反映,推动并监督有关部门解决;四是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耐心倾听职工诉求,为其释疑解惑。并根据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j生地在企业职工中开展“五项帮困服务”,即着力困难救助送保障、着力依法维权送法律、着力工伤探视送关怀、着力就业帮扶送岗位、着力精神需求送文化。近5年来,广东各级工会为2.9万家困难企业、10l万职工办实事做好事,帮困资金达到4.7亿元,尤其是在基层企业开展的“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职工得实惠,党和工会得民心,党的阶级基础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会的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三)要以“上代下”为依托,增强上级工会对企业工会的“牵引力”。
基层工会是我国工会的主体和基础。从全国来看,基层工会达到350万个,其中工会委员会117万个,基层工会涵盖法人单位230多万个。从广东来看,基层工会43万多个,其中,工会委员会13万个,基层工会涵盖法人单位30多万个。如此一个庞大的基层组织,单靠企业工会“转”起来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上一级工会优势,带动下一级工会“活”起来。多年来,广东工会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形成了“上代下”的工作机制:一是“蛇口模式”。由蛇口工业区工会建立维权工作协调机制,切实维护下级企业职工权益,化解劳资矛盾,处理群体性事件,收到良好的效果,企业工会解决不了的矛盾,蛇口工业区工会给解决了,党政满意,职工满意,带动和替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广东各地全面推广。二是“顺德、南海模式”。主要是发挥镇和村一级工会联合会的作用,通过镇、村联合代表大会形式,解决企业职工有关工资、劳动保护重大问题,深受企业工会欢迎。目前,广东珠三角发达地区已全面推进这种“上代下”做法。三是上级工会委派“工会协理员模式”。广东外资企业多,非公企业多,其中外资企业占全国1/3,非公企业占全省企业80%,这些企业又是矛盾比较集中、劳资纠纷较多的地方,而工会一下子又难以组建起来,有些虽然组建了工会,但经费筹集又比较困难,怎么办?广东工会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个好办法:由上级工会解决经费,委派工会主席或工会协理员到这些企业,处理企业的劳资纠纷,工资集体协商,直接受理职工投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践证明,这是与时俱进、劳资双赢,企业有发展,职工得实惠的好办法。
(四)要以规范管理为手段,增强企业工会的“创造力”。
怎样才能增强企业工会的创造力?广东工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从组建企业抓起,从建制度抓起,逐步走向规范,不断推进创新,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达到“四规范四有”:
一是规范企业工会制度建设,有规可循。首先,建立完善职代会制度。在公有制企业,主要通过开展厂务公开,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工作,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非公有制企业,大力推行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形成“村(工业园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两级民主管理网络,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覆盖率,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协商权和监督权。这些制度,我们在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已全面展开,并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坚持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地区,大力推行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提高集体合同的覆盖率,破解小企业难以建立平等协商机制的难题。积极推进签订工资等单项性集体协议,
着力解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三,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在省、市、县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有效运作的基础上,依托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将三方协商机制延伸至镇、村一级。目前,珠三角地区基本做到村村有集体合同,镇镇有三方协商机制。
二是规范企业工会考核标准,有标可考。根据广东实际,制定了建会和发展会员的动态考核标准:“有一家纳税企业,建立一个工会组织;有一份劳动合同,发展一个工会会员。”既解决了动态性建会工作的量化考核标准问题,又有利于推动劳动合同的签订。
三是规范企业工会机构设置,有“庙”去管。在组建企业工会的同时,要求同步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女职工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镇、村、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建会,也必须做到“五个委员会”健全。
四是规范企业工会干部配备,有人去抓。依照《工会法》及有关政策规定,广东省总工会要求在镇、村、街道、社区、工业园区和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都要配备专职工会干部,尤其配好工会主席。企业的工会主席要成为职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的实干家,这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重要保证。
(《工运研究》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