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省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状况的调查


根据全国总工会2007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的部署,以及广东省总工会有关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专题调查的要求,我们重点对茂名、湛江两市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座谈和个案访谈,并结合本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广东部分)和其它一些调研材料,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当前全省职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的基本状况和总体评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与经济全球化让广大职工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勤学苦练、争创一流蔚然成风,抓紧“充电”、提升自我日渐常见。全省职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总体稳定并呈逐步提升的态势。

(一)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没上过学的职工占0.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3%;初中文化程度占23.1%;高中(职高)的占29.7%;中专(中技)的占14.5%;大专(高职)的占21.0%;大学本科的占8.8%;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4%。亦即是初中及以下的占25.6%;高中(职高)及以上的占74.4%。

(二)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职工技术等级调查中,初级工占10.5%;中级工占7.5%;高级工占1.3%;技师和高级技师占0.7%。在专业技术职称调查中,初级职称的占18.4%;中级职称的占13.5%;高级职称的占2.5%。这说明技术工人队伍有较大的增长。

(三)提升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已成为企业和职工的共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带来动力。不少企业认为:“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生产高素质的产品。”职工求学、求知、求技劲头很大。调查结果显示,65.4%的职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职工培训体系健全,工作较好地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如湛江港集团有限公司有职工8000多人。公司先后制定了《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暂行办法》、《主体技术工种培训目标和考核暂行办法》、《2006—2010年员工教育培训规划》。建立了从集团公司到各二级单位的三级员工教育培训网络。集团公司建有职工技校(与技工学校联合办学),近三年投入资金70万元用于技校建设,每年投入20¨D多万元用于培训。职工普遍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踊跃参加在职培训、业余学习、远程教育等各种活动,形成了崇尚技能、求学上进、刻苦钻研、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

(四)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的外部条件总体良好。近年来,我国各级党政对技术工人高度重视。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地位不断提高。200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6]29号),为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省总工会自2003年开始,联合省劳动保障厅、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创办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制度。大赛的规模和参与人数逐年创出新高,各地技术比赛活动蓬勃发展。如深圳市总丁会连续多年举办职工技术运动会,每次涉及全市10多个领域和行业,近万名职工参赛,带动了数十万职工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中山市建立了市、镇、企三级技能竞赛网络,以“更熟练、更标准、更优秀”为主题,将职工技术运动会办成了展示企业形象和实力、职工技能和风采的大舞台。在良好的政策、机制驱动下,职工学习文化技术的热情高涨。据调查,有76.3%的职工认为钻研技术(业务)能给自己带来实惠。

二、当前我省职工学习文化技术的主要特点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职工对文化技术的学习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一方面源于职工自身的兴趣,另一方面源于技术进步和竞争压力等因素。近年来,职工按照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不断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一)普遍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调查中,回答“对你自己过去尤其是近5年来的工作经历有哪些感受?”问题时,较多的职工认为单位对职工要求严格,压力较大,但同时收获不少。在回答“你现在感到工作或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职业发展的障碍是什么?”时,不少职工提出“时代在变化,要求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时间不够用。文化水平低,是职业发展的障碍。”职工首先将学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意识到要始终坚持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在本次调查中,评估自己的职业技能能否满足目前工作需要时,回答“能满足”的占36.8%:“基本满足”的占49.3%;“不能满足”的占8.9%;“不知道”的占5.0%。另外,在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满意度调查中,感到“很满意”的占5.1%;“比较满意”的占32.2%;“一般”的占37.1%:“不太满意”的占21.9%;“很不满意”占3.6%。这两组数字形成反差。一方面是大部分的职工(86.1%)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有较多的职工(62.6%)列‘自身知识和能力感到“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可见,多数职工尽管可能应付日常生产和工作,但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觉得有差距,满意度相对比较低,表现出对学习的强烈需求。

(二)职工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职业、岗位的双向选择相适应,职工学什么怎样学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职工学习呈现出目标应用化、内容个性化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他们往往首先选择与自己有关或被自己认同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文化技术去学习。调查结果显示,职工最希望参加的培训类别中,第一位的是技术技能培训,占42.6%;第二位的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占17.6%。两者共占六成多。其它依次为文化知识培训、外语培训、创业培训、兴趣爱好培训、学历培训等,比例分别占7.4%、6.8%、6.6%、5.4%、4.6%。显然,职T学习有较强的目的性,更希望参加与应用有关的培训活动。与此同时,职工学习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职工由“企业要我学习什么”向“自己想学什么”、“企业要我学好”向“我要学好”转变。不少职工既参加企业内部培训,又参加社会上的学校、自学考试、电大、远程教育等,助推了各种“夜校热”、“专升本热”、“考研热”。如湛江新中美公司过去南于“铁饭碗”等用工形式的原因,职工学习主动性不高。近年推行竞争上岗、月度考核、末位淘汰、薪酬激励等制度后,职工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热情高涨。至2006年,公司中专以上学历的有62人,占43.36%,;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能、职称的有49人,占34.26%。文化技术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学”、“比”、“创”紧密结合。调查显示,占73.1%的职工“愿意”参加劳动竞赛活动;只有8.0%的职工“不愿意”参加;另有18.9%的职]:说不清。另外,在回答劳动竞赛的最主要作用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素质”,占41.2%;其他依次为“为职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途径和机会”、“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推动单位技术进步”、“增加职工收入”,分别为24.5%、16.2%、8.O%、5.4%;而回答“没什么作用”的占4.7%。可见,绝大多数职工(95.3%)对劳动竞赛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劳动竞赛主要给职工带来好处(提高技术、增加收入、创造机会等)占71.1%;认为劳动竞赛主要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推动技术进步等)占24.2%。这说明职工普遍感受到劳动竞赛特别是技术比赛带来的好处。职工更愿意将学习与工作、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比学赶帮”,创先争优,形成“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的良性循环。如广东电信集团公司近五年来,构筑了“工会搭台,专业部门唱戏”的工作格局。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岗位练兵活动,较好地实现了“以赛代训”和“以赛促学”。每年职工参与面达岗位从业人员的95%以上。又如地处深圳罗湖区的沃尔玛湖景分店、中山分店等多个首次成立工会的外资企业,他们首次主动组织数十名职工参加全区“技术比武大会”。据茂名市的调查,2006年全市共举办技术比赛练兵活动895场次,参加职工16.3万人。广大职工在活动中“盯着问题训,瞄着应用练”,既创造效益,又提高自己。共进行技术攻关527项,技术开发26项,推广新技术114项。有38%的职工掌握两门专业技能技术,有23%的职工掌握了三门专业技能技术,有39人获得全国、省、市技术能手称号。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全省的范围来看,尽管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得到改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现有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难以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由于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工作不够重视,职工队伍新增农民工较多(这次问卷调查,住户占62.1%,农民工占37.9%),部分地方和企业职工技协机构断层职能弱化等原因,导致当前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的人才观尚未在全社会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重干部、轻工人现象屡见不鲜。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总体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不少职工觉得当工人地位低下,缺乏社会认同感,感到没有尊严、没有前途。据茂名市有关问卷、座谈会的调查,80%的被调查职工认为,大部分企业没有把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工作列入日常工作日程,没有纳入企业技术进步的体系,没有真正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观念。

(二)技术工人比例偏低、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技术工人占职工队伍的20%,对比一些内地省份的40%左右几乎只是一半。高级工偏少,技师(含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两者共占技术工人总数的9.80A,(分别为6.5%和3.3%),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比例差距甚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时有发生的“技工荒”现象。这说明,尽管近年全省技术工人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随着大量农民工的进城,并且聚集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相当部分职工提升技术技能的需求并不迫切,因而导致比例下降。另据茂名市的调查,2006年该市有职工人数29.3038万人,其中企业技术工人11.57万人,占39%,。技师、高级技师共有1966人,占技术工人总数1.7%。在感到技术工人不足、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的同时,还发现高技能、高技术人才不断流失,部分企业出现技术工人断层现象。此外,从全省的调查数据看,高技能人才与中级工、初级工比例为9.8:37.8:52.4,与中等发达国家18:45:37的水平偏差较大。

(三)部分企业培训工作不到位。在职工接受技能培训情况的调查中,回答“参加过”的占65.4%;“没参加过”的占34.6%。这一数字说明,尽管多数职工还是会参加培训;但仍有三成多的职工缺乏一次以上培训。接着在回答没有参加培训的原因时,认为“单位没有提供培训机会”的,占48.8%;“没有时间参加”的,占19.3%;“其他原因”的,占15.4%;培训费用太高的,占8.4%;不想参加培训的,占5.4%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职工想参加培训(91.90%),只是限于种种原因不能参加或参加不了,其中最主要的是单位没有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这与部分企业缺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有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不能开展。个别国企在改制过程中,片面强调剥离社会职能,撤销了培训机构;一些亏损企业更是没钱搞培训。二是不愿开展。大量新办的中小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过分强调资本积累,担心开展培训会增加成本。三是不敢开展。不少企业因用人制度改革后,职工流动性大,担心花钱培训后人才流失,宁愿从市场招聘。这些原因致使企业培训经费不落实,培训制度、设施等软硬件不足。

(四)对技术工人的工资分配、晋级、奖励有待完善和加强。技术工人在企业中劳动强度大、收入待遇低,普遍感到“太苦太累”。一些有发明创造和攻克关键技术的技工,没有获得与其贡献相对应的重视和奖励。他们所付出劳动与其回报不相配,与其他层次人员相比欠公平。如茂名市在调查中发现,相同条件(工龄、学历等)的技工比企业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低。30%左右,比地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低50%左右。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对技工晋级考核的重视,没有相应的安排和制度,在晋级中论资排辈,重资历不重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晋级考试程序复杂和收费偏高等也影响到广大青工学技术、钻技艺的积极性。

四、对策和建议

本世纪头2 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一系列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培养技能劳动者100万人。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技能劳动者达1157万人,其中高技术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左右。力争到2020年,我省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面对这一目标,工会应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肩负起历史使命,结合当前职工学习文化提升技术的新特点,动员激励广大职工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争当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劳动者,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长效机制。

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培养和使用技能人才,增强技术工人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工会和企业要深刻认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深入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工会动员、企业主体的作用,从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引进、使用、待遇等五个环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技术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深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努力实现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化、经常化和科学化。

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是近年来方兴未艾、受到各级党政、企业和职工欢迎的活动,它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推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是深化劳动竞赛、提升劳动技能、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为此,各地、各行业应大力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凝聚职工群众。一是要将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劳动竞赛的重要构成部分精心组织,从而实现劳动竞赛的整体推进(分别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劳动竞赛,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二是要形成体系,把地区性技术运动会与行业性技能比赛、企业技术比赛与班组岗位练兵相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局面。三是要把技术比赛与技术培训、技能提升、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建章立制,打造职工大显身手、多作贡献的重要平台。

(三)落实培训经费,加强职工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推动企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加强工会现有各类文化技术教育资源的整合,深人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使广大职工意识到“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学习是最大的维护”,把终身教育作为紧迫的任务。依托社会和大企业的优势,开展紧缺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培训。

(四)进一步完善技术工人的激励制度,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

指导和推动企业落实有关技术工人的待遇和政策,帮助企业完善对技术工人技能绩效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技术参与分配、技师津贴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建议抓紧出台新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指导意见。我国有关这方面活动的奖励办法,是于上世纪50年代制定、80年代修订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实际和职工的需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全省乃至全国应有一个相对明确、易于掌握的奖励标准办法。

(五)加强各级职工技协的机构组建工作,充分发挥职工技协在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中的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要将建立健全职工技协组织作为在新形势下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长期战略任务抓好,切实加强各级职工技协的组织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经费和人员,促进职工技协各项活动深入开展。各级职工技协要调整充完职能。重点工主要有:指导各行业总结先进操作法,推广职工创新成果,促进技术人才合理流动;加强“三技一化”(技术比赛、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总结工作,协助政府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直接认定高技能人才工作;调查和掌握职工技术人才情况,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议等等。

(六)加大对技术工人劳模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许振超、罗东元式的劳模已成为激励广大职工勤学苦练、奋发有为的楷模。今后,应及时发现和选树更多的技能型、创新型的一线工人劳模,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宣传工人阶级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宣传地方和企业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大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课题组负责人:肖建葵 廖文正

组   长:张东升 卢晓露

成   员:李键 侯红旗 王德澍 胡 荷 湛江市总、茂名市总有关人员

执   笔:李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