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总工会领导解读《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410日上午,省工业系统大湾区建设工程劳动竞赛启动。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是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林景余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我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长峰对《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

 

广东产业工人约有2500万人

问:《改革实施方案》中的产业工人指的是谁?

答:传统意义上,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随着产业分工和现实的发展变化,产业工人的内涵有所变化。我省《改革实施方案》中的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问:推进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答: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围绕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产业工人骨干作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等,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截至目前,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人左右,其中,超过八成集中在第二产业,近八成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农民工占产业工人总数的六成左右。据初步测算,我省产业工人约2500万人,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我省超过九成产业工人集中在第二产业,近九成产业工人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农民工占我省产业工人总数的七成以上,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80后占五成以上,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虽然我省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我省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够高,技术工人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技能人才总量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技能人才缺乏,产业工人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制约了广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迈进。此外,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够通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关系到我省产业工人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

问:我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大业,事关产业工人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多次专题研究我省改革实施方案。我省是经济大省,也是产业工人大省。我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从党和国家性质着眼,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的迫切需要;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着眼,是团结动员我省广大产业工人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高我省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迫切需要。因此,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已经成为我省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

问:请您介绍一下《改革实施方案》制定的过程。

答: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分别作了批示,明确由省总工会牵头推动这项工作。省总工会参照中央有关做法,推动召开“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工作协调会”,明确责任分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省总工会联合省人社厅等部门,选取骨干力量组成文件起草组,集中进行理论论证和研究,对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梳理,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座谈会,研究推进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起草形成了我省《改革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先后两次征求了35家省直单位的意见,对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建议都予以采纳。在达成一致基础上,提请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审议。

问:《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哪些重要改革举措?

答:《改革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了25条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一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

二是构建技能形成体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

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网络载体,打造网络学习平台,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

四是创新发展制度。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组织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五是强化支撑保障。加强有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法治保障,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政策研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

问:这些改革举措中有哪些亮点?

答:25条改革举措涉及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蕴含其中的亮点很多。比如把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是突出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增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把产业工人作为重点群体纳入发展党员的结构性倾斜计划,注重在生产经营一线职工、青年工人、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中发展党员。

二是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三是突出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如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坚持企业在重大决策上听取产业工人意见,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

四是突出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重点向新业态、新领域延伸工会组织体系,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将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关心困难产业工人,协助解决就业培训、劳动报酬、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问题。

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

问:社会上很关注产业工人技术技能问题,这方面有哪些改革举措?

答: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是改革重点所在。《改革实施方案》中专门把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作为一个方面,提出6项举措。

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包括稳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高等学校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规模;探索推进产教融合企业试点,打造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实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扩大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高级工以上学制教育规模,建设高水平技师学院。

二是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主要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培训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心),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合作,共建实训中心,参与建设集教育、实训、研修和评价一体的职业训练院;加强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面向企业提供技能实操、技能鉴定等服务。

三是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的学历比照认定制度,贯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对应衔接。

四是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如在政府指导下,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加强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

五是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健全优秀技能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原单位必要的培养补偿费用;大力引进海外高技能人才,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六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深入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帮助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增加受教育培训机会。

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

问:畅通我省产业工人发展通道是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请问《改革实施方案》中如何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

答: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的初衷之一,就是要针对影响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很多调研都显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不利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因此,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具体从6个方面来推进。

一是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推动企业实行人事管理和劳动管理相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施高技能人才可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政策,打通高技能人才考核使用机制;建立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加快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完善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二是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南粤春暖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工会就业创业援助月、阳光就业行动。

三是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对优秀技术工人进行奖励、开辟晋级绿色通道,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推广实施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推动企业健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规范优秀技能人才评选管理制度,逐步增加技术工人推荐和获奖的比例;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

四是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大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完善竞赛的组织、效能评估和激励机制,强化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的功能,培育和发掘更多劳动模范、工匠人才和先进典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打造一批集世界技能大赛集训、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交流和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竞赛基地。

五是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设立产业工人创新扶持基金,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补助资金补助额度和对产业工人创新项目补助力度。依托产业工人创新成果数据库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交易和应用。

六是组织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科研、学术等交流合作。

问:互联网时代,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哪些互联网元素?

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是《改革实施方案》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主要有3个举措。

一是创新网络载体。建立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积极推进工会组织和会员实名制管理工作;加强网上思想引领、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文化建设等,举办多行业、多工种网上练兵活动。

二是打造网络学习平台。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建设广东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网站,开发职业(工种)培训课件,构建远程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建设网上“职工之家”,畅通产业工人诉求表达渠道,实现网上维权帮扶、提供公共服务。聚焦困难帮扶、互助保障、法律援助、素质提升、文化健康等服务项目,打造“互联网+”普惠性服务体系。

依法维护新业态产业工人权益

问:改革举措的落实方面有何保障措施?

答:《改革实施方案》专门就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提出6项举措。

一是加强有关法治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对新业态下劳动用工关系的认定、管理和规范,依法维护新业态产业工人的权益;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健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诉调、调裁衔接机制。

二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对职业培训补贴的支持力度;实施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制定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培训补贴目录及补贴标准;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采用直补个人与补助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晋升培训补贴;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三是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督促企业依法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允许企业培训费用列入成本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落实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

四是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术工人薪酬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合理增长,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维护产业工人社会保险权益,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强工伤预防、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

五是深化理论政策研究。定期开展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查,对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和发展情况开展动态监测。

六是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问:如何推动《改革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

答: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是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得以落地见效的重要保证。《改革实施方案》从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构建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贯彻落实协调机制,由省总工会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二是有力有序推进改革。着力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中推进改革,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针对各地区各产业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探索总结经验。

三是做好改革宣传工作。营造关心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四是加强对改革实施的监督。建立推进改革情况的监督和信息反馈制度,开展改革情况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