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职工队伍构成和内部结构分析调查报告
按照全国总工会9个城市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方案,深圳市总时经10个月采用了问卷抽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实施调查,现对深圳职工队伍构成和内部结构作调研分析。
一、职工队伍构成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深圳只有少量的如农机厂、石灰厂、养殖场等小企业。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生产、经济、经营开始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实施了重大调整,就业形态出现了根本转变。特别是近五年来,各地劳务㈠年续地集聚,使深圳职工数愈发增多,逐渐形成了一支年轻、有活力、崭新的职工队伍。据调查统计,2002年末,全市社会劳动者达359.283万人,是1979年的26倍,年均递增15.2%。这就是深圳职工队伍日益壮大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劳务工增多。使全市职工队伍的构成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户籍管理层面上分析,其职工构成有两种,其人数也在变化。据调查,第一,有城镇户口的职工增多,达101.76万人。2002年深圳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随着经济增长,城镇职工队伍逐步壮大,首次突破百万人。比2001年同期增长6.88万人,增幅7.2%。这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规模的扩大,两者呈现出一致性。第二,非户籍的劳务工猛增,即外来劳动者已达257.52力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来到城镇务工,绝大多数在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这部分人占市社会劳动者72.68%,是城镇户籍职工的2.53倍。这是深圳市职工队伍构成的特色,也是职工队伍构成中的主要部分,管理好这部分职工,对于稳定全市职工队伍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圳职工队伍构成还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有(也可谓职工所在单位类型)上分析。2002年和五年前职工队伍的构成相比,非公订制企业、职工数增加发生了变化,一是国有企业单位职工数下降。据抽样调查,五年前国企职工数占构成的20.3%。五年后构成比例下降11.19%。二是集体企业职工数五年后构成比例上升了4.9%。三是私营企业职工数构成比例递增了0.4%。四是外来投资企业职工数增加。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职工数构成比例递增了12.8%。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数构成比例递增了3.1%。
二、职工队伍内部结构变化依据和划分
1、内部结构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引起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家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促使职工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任何社会和个人阻挡不了的。鉴于这个理由,深圳市职工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职工内部结构的划分
《工会法》第三条规定,“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可以界定为职工。深圳的职工内部结构划分是依此为根据的。现结合深圳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职工的经济地位、劳动形态、权力权利和利益关系方面的差异,职工内部结构的具体划分,可以归纳为四类共九个群体。
第一类普通职工。指的是从事生产性和服务性工作的一般职工。在整体上以体能劳动为主,劳动形态主要从事以体力为主的物质生产、辅助生产和一般服务。下属三个群体。
一是城镇户籍企业单位职工群体。如市属传统企业固定职工、新兴行业企业职工、商业服务行业职工、外来投资企业职工等。据2002年来深圳各类企业职工抽样统计,各类企业职工总数88.13万,其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18.57万人,占总数的21%,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职工39.45万人,占总数的44.7%。二是外来劳务工群体。它包括本地农村和全国各地进深圳务工的员工,有258万人,其人员流动性大,从事脏、苦、累的工作岗位,劳动强度大。三是其它一般职工群体。如其他企事业、机关团体单位中的工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据企事业单位440952名职工抽样调查中,其中工人312429人,占总数’70.85%;临时工23868人,占总数的5.41%。机关单位3182名职工中,工人181人,占总数5.690/o;临时工1206人,占37.9%o据抽样4178名职工问卷调查中,个体户4人,占职工总数0.10%,自由职业者18人,职工总数0.40%。
第二类经营管理者。此类职工有较高、较广的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劳动形态是以较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主从事各种营销管理的劳动,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权力。下有三个群体。
一是高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群体。即是负责经营管理的劳动者。它是分布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外来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企业等中的负责人和高级职员,据抽样440952名职工企事业单位中,营销人员达6900人,占总数的1.56%。
二是一般管理人员群体。指的是从事非专业技术的普通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劳动者。如一般管理干部、职员、办事员。在440952名职工中,管理人员达42203人,占总数的9.57%。
三是公务员群体。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以及其他一些担负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团体人员。据深圳机关单位中3182名职工抽样调查中,公务员1795人,其中局级以下干部10人,处级干部160人,科级干部899人。
第三类专业技术人员。指的是在各类经济成份和社会经济结构中从事教育、文化卫生和科学技术及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外来投资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代服务业中如金融、保险、证券、旅游、咨询和律师、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中介机构人员以F支有相当专业技术知识的市场经纪人。这个群体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能力,劳动形态是从事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知识、技术、文化、艺术的传播与生产等。据抽样调查,440952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达55552人,占总数的12.6%。
第四类困难职工。它有两个群体构成,均指脱离工作岗位的职工,收入减少,生活窘迫。一是失业职工群体。指的是下岗、待岗、内退等失业人员。他们没有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收入低。据调查统计,1988年以来全市下岗职工249人,待岗330人,放长假99人,提前退休、含内退、内养、44人,共占失业人员构成比例分别为16.9%,27.7%,4.6%,2.92%。二是离退休人员群体。到了离退休年龄,他们永久离开岗位,因为不工作了,收入降低。据统汁,离退休职工群体2395人,其中离休143人。随着时光流逝,退休人员逐年增多,不能忽略这个群体的存在。
以上是职工内部结构四类九个群体。这些群体有它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指的是经济基础、根本利益和政治权利、奋斗目标有其相同点。但因群体在经济变迁中所处社会经济结构、思想基础不同了,就形成其差异性。这是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矛盾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表现在眼前、具体利益的磨擦和冲突,如生存权、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思想观念等方面。如经营者群体主要考虑权利的实现,生产工人主要关注稳定的就业岗位,困难职工主要关心生存和经济收入。
三,职工内部结构的变化走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部结构中的群体间流动规模将进一步加大。流动速度会加快,但在“政府之手”的作用下,群体间利益关系会进一步协调、和谐,社会矛盾会缓和,群体结构将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各群体利益走向的基本趋势。据抽样调查,在4171名职工中,157人(占总数的3.8%)认为收入水平五年来提高很多,2268人(占总数54.40%)认为收入有所提高,认为没有变化的有1159人,占27.80%,有所下降的490人,占11.7%,下降很多的97人,占1.3%。这组数字说明了群体利益之间走向基本上是好的。
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引发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新一轮调整,职工队伍结构变化趋势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并具有时代特征。其发展变化走向表现为:
1、公有制向非公有制转化。深圳市原有的单一公有制企业向以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多元所有制结构转移,形成“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职工从国有、集体所有制单位向私营、外资,股份合作、联营企业等其它所有制单位流动。公有制企业单位职工数缩减,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呈现快速扩增的趋势。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户籍职工数逐年减少,其它企业户籍职工人数保持增长势头。据统计,20012年城镇户籍企业职工为88.13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达16万人,比2001年减少13.5%,集体企业达257万,减少30.9%,其它企业户籍职工达69.56万,增加了16.2%。原因有两条,一是2001年全面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通过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或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二是投资发展环境优化、吸引外商开办企业。
2、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产业格局调整变化,第一产业相对萎缩,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扩充,职工数猛增,第三产业人数将会成为职工队伍中的主体。据2002年末统计,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94万,第二产业200.38万,以商业服务业,金融房地户、旅游业为代表崛起的“三产”支柱产业人数达已154.96万,其中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O.21%,71.5%,28.2%。此外第一产业户籍职工数比2001年减少10.6%,第二产业增加9.0%。第三产业增长5.4%,也证实了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3、经济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结构调整,引发了职工内部经济利益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职工之间的经济收人差距明显扩大,专业技术人员比普通工人多几倍、十几倍,经营管理者又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占股份,吃红利。据统计,深圳月收入在501元至1000元之间的直接生产工人占56.3%,专业技术人员占4.8%。管理和销售人员占5.6%,超过2500元这三类职工分别为3.6%,24,9%,36.6%。还体现在不同行业职工对资源占有不平等,导致相互间经济收入不均衡。如银行、电力、烟草,石油等行业职工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4、城镇户籍职工增长走势较快。2002年全市户籍职工已达101.76万,比2001年同期增长6.88万人,增幅7.2%,创六年来最高增幅。其主要原因是引进外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取得了户籍。
5、蓝领向白领流向。蓝领工人面临着新时期的新形势,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科技、变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较大规模民营企业以及新涌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多,他们认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日后的经济、生产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深造。于是一些生产工人,进城务工者刻苦学习文化技术,增长电脑知识经营管理水平,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过渡,日渐成为白领。据抽样调查,五年前蓝领工人839人,白领者775人。五年后蓝领工人2:12人,白领者1301人,五年前后相比较,蓝领工人增加了1373人,白领者增加了526人。
四。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会经济的变化,企业体制的变革,职工内部结构中群体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十分需要我们重视的两个主要问题。
其一,外来劳务工权益保障问题很突出。深圳市是一个外来人员进城务工最早、最集中、时间最长的城市。虽然一直比较重视劳务工的权益问题,但由于劳务工来自边远山区、贫困农村,他们又从事一般城镇人不愿干的有毒、有害工种、艰苦的岗位,劳动量大,生活工作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差,一些城镇人瞧不起他们,不保障外来劳务工的权益。因此劳务工权益保障问题很严重。其表现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不公平的待遇。劳务工流动性大.企业大多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克扣、拖延工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子女入学也受到冷落。据凋查统计,外来劳务工工资(含加班费)月工资在600元以下占17%,601—900元达53%,901—1200元达26%,1200元以上达4%,相比城镇职工工资是偏低的。
其二,职工的素质特别是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当前,从整体上看,职工的素质还远远不能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速度相适应。如知识技术结构优化较差.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据抽样调查,全市就业人员4057人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188人,占4.7%;初中文化程度1481人,占36.5%;高中、中专1503人,占37.1%,大专以上835人,占21.7%。在439名外来劳务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0。初中占67%,高中或同等学历占23%,大专以上占2%。这两组数字也足以说明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亟待提高。究其原因.与外来劳务工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人员流动性很大有关。如以多赚钱为明确动机的占63%,临时打工1—5年占67%。这部份人没有把深圳当作自己家园的意识,很难提高他们的素质。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现提出三条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全市外来劳务工占职工总数的72%;现实的状况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务工是劳动关系中的弱势者。因此全面完善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有关法律的建立和执行,依法保障不同群体特别是进城劳务工和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法律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费。要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继续加大调处力度,加强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
第二,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努力提高职工三个素质。要加强组织职工学习,强化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思想道德、科学、健康三个素质教育,以此作为优化群体结构的重要途径,推动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要建立和调整好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建立政府、企业、工会,社会“四位一本”的培训体系,加大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积极落实职正在岗、转岗和外来劳务工培训计划。
第三,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工作,切实做好服务、协调,维护工作。工会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组建工会工作的力度。深圳外来劳务工占职工数的大部分,工会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还未建立工会的私营、民营、外来投资和“三来一补”企业上来,最大限度吸收职工加入工会。重点维护外来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工会要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协调劳资、工会与企业及社会各方的关系,切实把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维护职工特别是外来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如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协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等。